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淮阴凹陷浦口组的二段和三段为一套厚度达千米的膏盐岩一碎屑岩沉积体系,对含盐层系的主要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的分析和研究,结合该区构造、钻井、测井、地震、盐岩化学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初步认为该套厚层盐岩主要与半深湖沉积有关,深部古老地层中的盐类物质是盐岩的主要盐源,盆地边缘及内部的深大断裂是沟通凹陷与地壳深部盐类物质的通道。  相似文献   

2.
根据地层层序特征 ,叠加在东秦岭造山带之上的泌阳凹陷伸展作用可以划分出 6个伸展作用幕。核二段沉积前泌阳凹陷以北东—南西向的伸展作用为主 ,构造变形受以正断层为主兼具左旋走滑分量的唐河—栗园断裂控制。核二段沉积期——廖庄组沉积末期构造应力场发生转变 ,以北西—南东向伸展作用为主 ,构造变形主要受以正断层为主兼具右旋走滑分量的泌阳—栗园断裂控制。断裂活动引起上盘构造变形 ,对先成构造进行改造。廖庄组沉积末期发生区域性的隆升作用 ,北西—南东向的伸展作用导致边界断裂上盘发生断块掀斜 ,地层遭受强烈剥蚀。核二段沉积以来尤其是廖庄组沉积末期 ,受北西—南东向不均匀伸展作用的影响 ,北西向走滑断层活动并影响盖层构造样式  相似文献   

3.
李雷 《地质与勘探》2016,52(3):594-600
东濮凹陷是渤海湾盆地南缘极具油气开采潜力的凹陷,本文揭示该凹陷新生代埋藏史、热史及烃源岩演化史.利用凹陷各构造单元18口井的镜质体反射率数据,恢复其埋藏史、热史.结果显示,东濮凹陷经历“一升两降”的构造沉降,并具有“马鞍型”的热演化特征.自沙四段沉积开始至沙三段,地温梯度逐渐增加,在沙三段沉积末期达到最大,为45.2℃~48℃/km.自沙二段沉积开始至今,地温梯度总体逐渐降低,仅在东营组沉积时期出现微弱回升,现今地温梯度为30℃~ 34℃/km.以埋藏史和热史为基础,结合构造及有机地球化学资料,对东濮凹陷18口井烃源岩演化史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烃源岩热演化受东营组沉积时期的古地温控制,3套烃源岩成熟度均在27Ma(东营组沉积时期)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4.
东濮凹陷是渤海湾盆地南缘极具油气开采潜力的凹陷,本文揭示该凹陷新生代埋藏史、热史及烃源岩演化史。利用凹陷各构造单元18口井的镜质体反射率数据,恢复其埋藏史、热史。结果显示,东濮凹陷经历"一升两降"的构造沉降,并具有"马鞍型"的热演化特征。自沙四段沉积开始至沙三段,地温梯度逐渐增加,在沙三段沉积末期达到最大,为45.2℃~48℃/km。自沙二段沉积开始至今,地温梯度总体逐渐降低,仅在东营组沉积时期出现微弱回升,现今地温梯度为30℃~34℃/km。以埋藏史和热史为基础,结合构造及有机地球化学资料,对东濮凹陷18口井烃源岩演化史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烃源岩热演化受东营组沉积时期的古地温控制,3套烃源岩成熟度均在27Ma(东营组沉积时期)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5.
利用储层流体包裹体和原油地球化学资料,结合钻井地质和测试分析,对泌阳凹陷古城油田的油气来源、成藏期次、 成藏过程和成藏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东南深凹区核三下、核三上亚段烃源岩沿着古城油田北西构造抬升方向顺层两期供油, 其中廖庄组沉积末期是油气大规模充注成藏时期。核一段沉积末期,泌阳凹陷东南部深凹区核三下亚段烃源岩达到生排烃 高峰,油气从深凹(高势区)沿古城三角洲砂体进入古城鼻状构造(低势区),形成一定规模的古油藏;廖庄组末期构造抬 升和断层活动,古油藏遭受一定破坏,同时核三上亚段烃源岩达到生排烃高峰,大规模成熟油气沿古城三角洲砂体横穿断 层形成断阶式向上聚敛成藏。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断盖配置上下油气分布规律,在断盖配置封闭性演化阶段划分的基础上,通过明确断盖配置断接厚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和断裂破坏盖层封闭性所需要的最大断接厚度,确定断裂破坏盖层封闭性开始时期;通过断层岩排替压力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和储层岩排替压力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确定断层岩封闭开始时期,据此建立了一套断盖配置封闭性演化阶段恢复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呼和诺仁构造F5断裂与下白垩统大磨拐河组一段下亚段(大一下段)盖层配置在测点4、6、9、10、11、12、14这7处封闭性演化阶段恢复中。结果表明,F5断裂与大一下段盖层配置在以上7处测点处不发育盖层封闭阶段,从大一下亚段沉积末期至上白垩统青元岗组沉积早期为不封闭阶段,从青元岗组沉积早期至现今为断层岩封闭阶段。因其在油气成藏期为不封闭阶段,且断层岩封闭开始时期晚于油气成藏期(下白垩统伊敏组沉积末期),不利于油气在其下下白垩统南屯组二段(南二段)聚集和保存,与目前F5断裂附近南二段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恢复断盖配置封闭性演化阶段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吴雨农  袁红旗  张亚雄  王汉强 《地质论评》2021,67(6):67112004-67112004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断盖配置上下油气分布规律,在断盖配置封闭性演化阶段划分的基础上,通过明确断盖配置断接厚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和断裂破坏盖层封闭性所需要的最大断接厚度,确定断裂破坏盖层封闭性开始时期;通过断层岩排替压力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和储层岩排替压力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确定断层岩封闭开始时期,据此建立了一套断盖配置封闭性演化阶段恢复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呼和诺仁构造F5断裂与下白垩统大磨拐河组一段下亚段(大一下段)盖层配置在测点4、6、9、10、11、12、14这7处封闭性演化阶段恢复中。结果表明,F5断裂与大一下段盖层配置在以上7处测点处不发育盖层封闭阶段,从大一下亚段沉积末期至上白垩统青元岗组沉积早期为不封闭阶段,从青元岗组沉积早期至现今为断层岩封闭阶段。因其在油气成藏期为不封闭阶段,且断层岩封闭开始时期晚于油气成藏期(下白垩统伊敏组沉积末期),不利于油气在其下下白垩统南屯组二段(南二段)聚集和保存,与目前F5断裂附近南二段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恢复断盖配置封闭性演化阶段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关于沉积差异负载对褶皱-冲断带中塑性盐岩变形的影响仍然不清楚,库车褶皱-冲断带拜城凹陷受到的构造挤压变形微弱,凹陷中沉积了巨厚的盐上覆层,是研究沉积差异负载如何影响塑性盐岩变形的天然实验室.根据野外地表调查结果、钻井资料和二维地震剖面,约束库车褶皱-冲断带拜城凹陷盐构造特征,并探讨盐构造成因机制.盐顶构造图揭示拜城凹陷盐上覆层发育东、西2个沉积中心,东沉积中心位于拜城县附近,西沉积中心位于BZ1井南侧,二者之间(大宛齐乡附近)形成大宛齐盐枕和拜城凹陷鞍部.钻井资料和地震剖面显示:(1)东、西沉积中心下伏盐岩流动减薄,二者之间盐岩聚集加厚;(2)大宛齐盐枕核部盐岩聚集发生于上新世晚期-现今;(3)上新世末期-现今,拜城凹陷鞍部下伏盐岩聚集加厚,盐岩厚度往东、西沉积中心逐渐减薄,形成东西向背形构造.基于盐构造特征和前人研究成果,提出库车褶皱-冲断带拜城凹陷盐构造相关的盐岩流动变形模型,认为沉积差异负载在库车褶皱-冲断带盐岩变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在挤压应力和沉积差异负载作用下,以东、西沉积中心为圆心,盐岩向四周放射状流动;(2)盐岩变形以沿挤压方向(N-S)流动为主,但剖面间(E-W)流动也很明显.   相似文献   

9.
利用最新的地震资料、探井资料及区域地质资料等,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建立四川盆地及邻区晚震旦世区域地层格架,编制晚震旦世各沉积时期构造—沉积环境图,并探讨构造—沉积演化过程。研究认为,四川盆地及邻区晚震旦世构造—沉积环境展布受基底构造限制,并具一定继承性。晚震旦世开始大规模的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整体来看自西向东海域环境由浅变深,由古陆过渡至碳酸盐岩台地、向东至台地边缘—斜坡沉积泥质岩,至深水盆地相沉积硅质岩,各相带总体呈南西—北东走向。上震旦统灯影组一段(简称灯一段)沉积时期—灯二段沉积中期为填平补齐沉积充填过程;灯二段沉积时期末—灯三段沉积期在克拉通内拗陷盆地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平缓的克拉通内部隆起;灯四段沉积时期伴随着海平面的下降,碳酸盐岩台地边界整体向东迁移。灯二、灯四段沉积时期末受桐湾运动两期抬升的影响,川中部分地区形成岩溶不整合面,盆地西部灯三、灯四段遭受强烈剥蚀。灯影组是四川盆地及邻区重要的油气储集层。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沉积相与沉积模式,明确有利砂体展布特征对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Muglad盆地Unity凹陷Abu Gabra组2段(简称AG2,下同)沉积特征及平面展布尚不明确,制约着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工作。本文针对该问题,综合利用测井、录井、地震等资料,运用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以及构造演化分析,揭示了Unity凹陷AG2段沉积特征并建立了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AG2段的物源区为东部Toor凸起,凹陷内主要发育三角洲相及湖泊相,凹陷东部边缘发育冲积扇相;三角洲相、冲积扇相发育区均可成为有利的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区。研究成果可为Unity凹陷岩性—地层油气藏有利区带优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南海沉积物总量的统计:方法与结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收集包括大洋钻探钻井岩芯在内的大量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获得了南海的沉积物厚度分布格局,并统计了自渐新世以来的沉积总量以及E3、N11、N21、N31、N2、Q各时期的沉积量。结果表明,在前渐新世基底之上,南海海盆中共有7.01×106  km3的沉积物,总质量为1.44×1016吨。以渐新世33 Ma的年龄计,南海的平均堆积速率是12.8 g/(cm2·ka)。南海沉积物主要堆积在陆架和陆坡上,中央海盆的沉积总量不及全部的5%。陆架和陆坡上发育的沉积盆地,如果以沉积厚度2 km为边界,则只占南海总面积的34%,却堆积了南海沉积总量的82%,表明沉积盆地是南海接受沉积物的主体。晚渐新世是南海沉积量最大、堆积速率最高的时期,与全球沉积速率演变有明显差异,显示出边缘海盆地的沉积作用,首先受该地构造作用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
There is a wide distribution of thick evaporites in the He21 and He1 Members of the Wuyang Sag, Southern North China Basin. Based on drilling data, previous researchers have analyze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evaporites in Wuyang Sag, and considered that their origination stems from the insufficient provenance and dry climate of the area. However, other researchers have suggested that the Qinling-Dabie Mountains, on the southern part of Wuyang Sag, acted as a stable source material throughout the deposition period of the sag. These contrasting hypotheses indicate that further investigation is needed to clearly identify the evaporite genesis mechanism in Wuyang Sag. Using both seismic and geologic dat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the uplift structure of the Wuyan Sag area on evaporite formation. This analysis is based on restoration of the southern boundary of the sag in the deposition period with respect to the largest strike-slip fault. Taking the erosion of the lower Tertiary strata at the southern boundary of the sag (greatest tectonic activity)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is study, and the movement of the NW strike-slip fault at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sag,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drawn: (1) The end stage of deposition of the He22 Member of the Hetaoyuan Formation was an important period in the base level transition for the Wuyang Sag. During the depositional period from the He3 Member to the He22 Member, the sag gradually expanded as the base level was rising. In the depositional period from the He21 Member to the He1 Member, the sag gradually shrank, and the base level was lowered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structural uplift. In the meantime, inside the sag, the left-lateral strike-slip fault at the basement became active again and caused the eastern area of the strike-slip fault to be uplifted in the depositional period from the He21 Member to deposition of the Liaozhuang Formation. (2) The structure uplift during the depositional period from the He3 Member to the He22 Member blocked part of the provenance to infill the Wuyang Sag. Therefore, this activity resulted the sag becoming closed or semi-closed, leading to the deposition of evaporites.  相似文献   

13.
北部湾盆地北部坳陷古近系NE-NEE 向断裂控制凸凹格局, NEE 与NW 向断裂控制次级构造单元发育展布,整体 表现为一个北西断、南东超、呈NEE 向展布的新生代箕状断陷盆地,其中涠西南凹陷为复式半地堑,海中凹陷为简单半地 堑,而涠西南低凸起为单断式低凸起。研究区古近纪构造演化分为裂陷期(长流组-涠三段沉积期)和断拗转换期(涠二 段-涠一段沉积期)两个阶段,而裂陷期又分为裂陷Ⅰ幕(长流组-流二段沉积期)和裂陷Ⅱ幕(流一段-涠三段沉积期)。 响应于盆地结构特征和构造演化,研究区在裂陷Ⅰ幕,构造活动强烈,形成了统一湖盆,沿陡坡处发育较多扇三角洲、近 岸水下扇,缓坡则为辫状河三角洲,洼陷内主要为湖相及少量湖底扇;裂陷Ⅱ幕,构造活动较强,涠西南低凸起出露水面 而对涠西南凹陷与海中凹陷起一定分隔作用,在陡坡处仍发育有较多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缓坡处主要为大型辫状河三 角洲,而洼陷内为湖相与较多湖底扇,且沿涠西南凹陷长轴方向发育大型辫状河三角洲和曲流河三角洲;断拗转换期,构 造活动微弱,整体以滨浅湖亚相为主,陡坡和缓坡都发有大量辫状河三角洲,涠西南低凸起仍暴露水面而遭受剥蚀。  相似文献   

14.
利用二维地震和钻井、测井资料探讨了北波拿巴盆地东北部侏罗纪各时期的古地貌和沉积相特征。整个侏罗纪时期,研究区整体处于裂陷作用的构造环境,发育由陆相至海相的5个三级层序。早侏罗世早期的古地貌主要受控于北西向构造格局,沉积中心主要是北西走向的凹陷和向斜。早侏罗世晚期开始,北东向构造开始发育,同时盆地整体剧烈沉降,北西和北东走向的构造单元发生切割和冲突,导致其内部的构造分区十分零碎。中侏罗世末期盆地北部发生大面积抬升形成Callovian不整合,之后的构造活动比较稳定,同时北东向构造基本形成,研究区进入缓慢拗陷时期。在此构造演化背景下,北波拿巴盆地东北部在早—中侏罗世主要是陆相的河流相和冲积扇沉积,中侏罗世主要是海陆过渡相的扇三角洲和三角洲沉积,而晚侏罗世则主要是浅海和滨岸沉积。  相似文献   

15.
邹爽  许中杰  程日辉  高丹 《世界地质》2018,37(1):162-170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经历了多期复杂的构造演化,同沉积期盆地的古地形控制了物源区、沉积区及沉积物的搬运方向和方式。本文利用单井剥蚀量和原始沉积厚度计算、构造沉降量计算等方法,恢复了东部坳陷中侏罗世(J_2SQ1和J_2SQ2)和晚侏罗世(J_3SQ1和J_3SQ2)的古地形。J_2SQ1时期盆缘隆起连片,东部隆起已初具雏形,东部隆起两侧形成了两个凹陷区;J_2SQ2时期东部隆起扩大,成为坳中隆起,隆起两侧的凹陷区加深,北部的凹陷逐渐转变为主凹陷区;J_3SQ1时期东部隆起两侧凹陷继续加深;J_3SQ2凹陷区抬升,盆地整体沉积面积比前期略有减小。构造古地形控制了沉积物搬运和堆积。古隆起、古斜坡是沉积物通道,控制砂体的堆积和分布,其中陡坡带发育冲积扇和扇三角洲沉积,而缓坡带发育河流和三角洲沉积;古凹陷是沉积物的堆积场所,一般发育水下扇和湖泊沉积。东部隆起作为坳中隆起,不仅分隔了凹陷区,且成为重要的物源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岩芯观察、测井相分析、沉积相剖面和砂体平面展布分析,认为苏里格气田苏120区块盒8段属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但是各小层分流河道砂体发育程度不同。盒81上小层辫状分流河道发育程度低,呈似曲流河状,属弱辫状化分流河道类型;盒81下小层、盒82下小层、盒82上小层辫状分流河道发育程度高,呈现宽条带状,属强辫状化分流河道类型。对比两者的区别,最终建立辫状化程度不同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同时,对该区盒8段分流河道(砂体)进行中心线叠合处理,得出分流河道砂体的演化既存在继承性又存在迁移性的规律,继承性表现为不同小层分流河道的数量和大体位置较稳定,迁移性表现为分流河道始终向两侧迁移,包括东移、西移和往返3种侧向迁移方式。  相似文献   

17.
付广  王有功 《沉积学报》2008,26(2):355-360
为了研究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层位,对油向下“倒灌”运移机制及条件进行了研究,得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同时具备①青山口组源岩目前应具有足够大的超压;②存在连通青山口组源岩和扶杨油层的T2断裂2个条件,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能够在超压的作用下在嫩江组沉积末期、明水组沉积末期和古近系沉积末期通过T2断裂向下伏扶杨油层中“倒灌”运移。利用压力封闭原理,对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距离进行了研究,得到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距离一般大于500 m,而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地层厚度最大只有500 m,表明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可以向下“倒灌”运移至整个扶杨油层的任何部位。目前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从上至下均含油,且已找到的油藏均分布于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能够向下“倒灌”运移分布范围内或附近,这表明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层位控制着油气富集层位,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分布范围控制着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藏形成与分布范围。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分布范围及其附近应是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松辽盆地北部古龙地区登娄库组沉积与构造演化的耦合关系,本文利用古龙地区的地震、钻井、测井和岩心等资料,通过古龙地区登娄库组的构造演化特征、层序地层格架和沉积特征综合研究,对古龙地区登娄库组构造演化对沉积充填特征的控制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古龙地区登娄库组沉积时期为断坳转换期,可进一步划分为断陷盆地萎缩阶段早期和晚期、坳陷盆地孕育阶段早期和晚期4个构造演化阶段,分别对应4个三级层序(Sq1-Sq4); 古龙地区登娄库组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湖底扇、河流相、辫状河三角洲、浅水三角洲、湖泊沉积等沉积体系; 登娄库组构造演化控制着沉积充填演化,各构造演化阶段沉积体系分布特征及沉积演化模式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即沉积充填特征与构造演化过程具有良好的耦合关系。具体表现为:断陷盆地萎缩阶段早期(Sq1)和晚期(Sq2)下部地层受断陷作用控制,沉积充填特征符合陆相断陷湖盆沉积演化模式; 断陷盆地萎缩阶段晚期(Sq2)上部、坳陷盆地孕育阶段早期(Sq3)和晚期(Sq4)地层具有坳陷层序地层特征,其中萎缩阶段晚期(Sq2)上部和坳陷盆地孕育阶段早期(Sq3)属于坳陷盆地"河流-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 坳陷盆地孕育阶段晚期(Sq4)发育干旱背景下的坳陷湖盆"洪水-河漫湖"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9.
新疆库车盆地东秋里塔格构造带新生代的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15,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秋里塔格构造带位于库车前陆盆地的南缘,新生代经历了强烈的构造挤压和构造沉降。平衡剖面分析、生长地层识别和重点井沉降史的数值模拟表明:古新-始新世库姆格列木群沉积期间构造活动微弱并沉降缓慢。渐新世苏维依组沉积期间,构造活动开始加强,沉降速度加快,并形成了一些小断距的逆断层。中新世构造活动进一步加强,沉降加速,沉积了厚层的吉迪克组膏盐层;康村组沉积时期,构造挤压使得膏盐层发生塑性流动,形成盐枕,康村组发育生长地层。随后的上新世库车组沉积期间,研究区先发生快速沉降,然后,随着南天山急剧隆升,冲断作用迅速向南扩展。约在早更新世,库车褶皱冲断带前锋到达东秋里塔格构造带,并最终定型,使得该区发生强烈的构造变形,形成大量的逆冲断裂构造带,膏盐层表现出明显的塑性流动,形成盐推覆构造。  相似文献   

20.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是江苏油田的主要油气勘探开发区,是一个南断北超的典型箕状断陷湖盆,其中的古近系戴南组为一套厚度近2 000 m的河湖相砂泥岩地层,从下到上分为一段和二段。通过沉积充填分析和沉积相编图,戴南组一段沉积时,苏北盆地断陷构造活动相对强烈,地形高差大,水体相对较深,水体范围相对较小,从南向北分别发育近岸水下扇、湖底扇、三角洲等沉积相类型。戴南组二段沉积时,构造活动有所减弱,地形高差变小,水体相对较浅,水体范围扩大至整个凹陷,从南向北分别发育扇三角洲、湖底扇、三角洲等沉积相类型。利用砂岩等厚图等资料,确定了戴南组的沉积相图。沉积相在平面上分布范围明确,纵向上既有差异性又有继承性。高邮凹陷边缘和内部的同沉积断层对沉积相和砂体的发育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沉积相控制了油气分布,特别是对隐蔽油气藏形成起重要作用。高邮凹陷戴南组的隐蔽圈闭类型主要有地层超覆、断层-岩性、砂岩上倾尖灭及透镜体圈闭等。湖底扇、三角洲前缘、扇三角洲前缘、近岸水下扇中扇等为有利的储集岩相带。结合石油地质条件的分析,确定了联18-马18井区等几个有利的隐蔽油藏勘探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