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BIM技术在建筑设计工作作中的意义如同20多年前CAD技术带来冲冲击一样,将会给建筑设计带来革命性的变革。BIM的魅力就在于它以数字建模的方式,把参数化、数字化的建筑信息生成可视化的三维模型,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物业维护公司等以此为平台,在建筑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参与互动及信息共共享。  相似文献   

2.
建筑外环境是人与自然交流的中介,纪念性建筑外环境更是人与历史、现在、未来、自然的相互交流。对于纪念性建筑而言,设计师应该因地制宜,根据每个场地地形的特点、面积的大小,创造性地使用景观元素,用物质形式表达某种空间情感应当考虑人们的观赏情绪,让设计的一切景观都能引起观赏者的共鸣,从而引发他们对历史的审视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由天津建筑学会、日本建筑家学会近畿支部、韩国建筑家学会釜山分会主办,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以下简称"天大设计总院")联合承办的2015中日韩青年设计师工作营圆满落幕。此次中日韩青年设计师工作营以"创客空间集聚  相似文献   

4.
建筑如何与城市和谐是业界不断探讨的话题.什么是和谐,什么是和谐的建筑?学者、设计师、建造商和市民会各有各的标准.从一个居民的角度,而不是建筑师的专业角度出发,由和谐建筑的两种体验开始,提出和谐建筑的四个基本要素,探讨了"和谐"主题的核心概念,为建设和谐建筑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近日,主题为“传统建筑文化与装饰品牌提升”的全国房地产设计联盟设计师茶座在京举办。全联房地产商会创始会长聂梅生,全联房地产商会副秘书长、全国房地产设计联盟秘书长王玉清,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计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宁等出席活动并讲话。与发展研究所所长高志主持。全国勘察设计大师张宇,北京弘高建筑装饰设全国房地产设计联盟CEO、北京大学城市规划  相似文献   

6.
正建筑物联网的起点是传感器,终点是智慧生活,起点与终点之间是通过建筑物联网串起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区块链、BIM技术、3D技术、沉浸式技术等。伴随着智慧建筑、智慧社区、智慧城市、智慧地球的推进,物联网正在建筑行业兴起,并呈现出巨大的市场空间,具有物联网功能的新型建筑物会升级为智慧建筑的主产品。物联网给建筑工程领域带来了一场颠覆性的革命,颠覆了我们的传统思维和管理方式。这场革命把人的思维融入到智慧建筑中去,把电子芯片、传感器、控制器等植入到人工难以介入的各类建筑墙体内、夹板中、楼层间等建筑物内部构件中。  相似文献   

7.
走向新住宅     
<正>随着国家房地产政策的深度调整,“多快密省”的住宅领域正在迎来一场历史性的变革。这不仅仅是关于房屋的建筑,更是对于居住方式和社区生活品质的全面重新思考。在出生人口逐步减少的当下,住房市场的变动为设计师提供了独特的机遇,让设计师有条件创造更高品质、更多社区共享空间、更优景观绿化的友好社区。通过好的设计,帮助人们摆脱商品住宅的畸形发展,走出居住窘境和价格阴霾,关注人文艺术环境的确立,营造“好房子”,适应新时代,走向新生活。  相似文献   

8.
环境设计已日渐被人们所重视,建筑师在进行建筑作品创作时,不要拘泥于单幢建筑的设计,而要将其融汇于城市空间、城市道路、城市广场与城市居民之中,从宏观的城市环境着手与建筑有机的结合。建筑与城市居民密切相关,因此从广义上说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9.
当前,国内外对于建筑信息模型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应用如火如荼。在我国,越来越多的设计企业对其已有了解并不同程度地进行了项目实践应用,诸多建筑院校开设了BIM相关应用课程。但众多实践者运用此项技术及其工具的初衷只是为了项目工作的高效,而BIM的核心内涵不仅限于此,其将会给整个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各行各业人士都要发奋努力,共同肩负起在‘现实’与‘理想主义’的鸿沟之间建立一座桥梁的神圣使命。"——沃尔特·格罗皮乌斯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图1[1]),是20世纪德国最具有影响力的建筑设计师和设计理论家、德国工业联盟的主要成员、现代主义建筑流派的先行者和践行者。作为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的活动家和奠基人,他创办了在世界设计史上有创世性成就的设计师摇篮——包豪斯学校(BAUHAUS)。他将一  相似文献   

11.
根据苏州市高新区对科技城的总体定位,以及对区内废弃宕口整治的初步设想,提出废弃宕口景观设计应以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通过对项目的实地勘察,经过分析提出相应的开发对策及生态设计理念,依据宕口规划、植物配置的原则,对总体布局进行功能分区,使其符合所在地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彻底改善生态环境[1]。整个设计保留了部分宕口实景,通过改造,使原来裸露的废弃宕口变成了风景秀丽的观光带,带来了一定的景观及人文效应。  相似文献   

12.
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条件构建下,台湾地区的景观研究面临着不同于其它地区的研究问题。其中主要包括如何对脆弱的动、植物等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如何解决城市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交通混乱、空间不 足及居民对休闲游憩的需求,如何基于完善的公众参与制度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建立符合生态、经济、社会需求的土地经营管理制度等现实问题。目前台湾地区的景观研究多利用观察、文献及案例分析、问卷调查、权重与因素决定及相关的自然资源价值评估方法、景观变迁分析方法,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技术,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未来台湾地区的景观研究发展,仍将以符合生态的原则为基础,同时结合专业教育,降低自然与人为灾害所付出的社会成本、确立景观资源价值评估方式、构建最适的土地利用规划与监测方式以及形成具有台湾本土特色的规划设计风格等,以促进景观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小空间 大环境——境外建筑考察之日本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笔者在考察日本建筑期间的感悟和理解,介绍了日本在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小空间方面的成熟经验,突出强调了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和生存环境中如何拓展城市公共空间、描绘无限的大环境品质的人性化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4.
南极地区与全球变化集成研究展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全球变化是21世纪人类发展面临着的重大课题。近20年来的南极研究为全球变化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许多证据表明南极地区是全球变化的最敏感指示器之一。南极地区的全球变化集成研究是目前极地科学和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21世纪,围绕全球变化,国际上对南极地区的研究正朝向具有时间和空间尺度,具有生物、海洋、大气、岩石的圈层作用、星球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人类干扰因素等集成的关键过程研究。可以预测,对南极地区的多界面、大尺度、多学科的综合集成研究,将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人们对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了解和预测能力。中国也将在国际南极地区与全球变化集成研究中作出自己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5.12”汶川地震震区主要位于川西高山峡谷区,本身就较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受到重创。而生态地质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正确评价生态地质环境的质量及其对生态景观格局的效应,是制定和规划灾后重建的重要依据。从以往研究来看,借助于遥感与GIS技术对高山峡谷山区生态地质环境及生态景观格局时空效应进行全面而定量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应用高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图像和航空图像进行地震灾区前后对比分析的尚未见到。 本文以汶川县桃关地区为例,应用遥感与GIS技术,探讨了生态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研究方法和生态地质环境评价思路,基于高精度卫片/航片以及震后地形图等资料,提取了桃关地区景观时空分布信息和生态地质环境因子,分析了生态景观格局时空变化效应,并采用“加权指数求和法”评价模型对生态地质环境进行综合运算,得到地震前后生态地质环境评价等级图及受损区域分布图。最后。从生态地质环境和生态景观两方面准确地对震区地质生态脆弱性进行了评估,为山区居民经济发展和居住地址的合理规划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岭南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有着鲜明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文章首先论述岭南地区的气候特征及传统岭南建筑的设计经验,接着探讨现代岭南建筑的主要特征及设计手法,最后通过建筑实例,进一步明确现代岭南建筑今后的设计方向。  相似文献   

17.
储长付  胡凌 《安徽地质》2012,22(1):63-67,80
四川"5.12"大地震,严重的破坏力当地的地质坏境,诱发多处地质灾害。本文对地震灾区洪水沟泥石流形成机理、分布状况及性质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实测和估算出固体物源动储量,详细计算了泥石流流体性质参数。进行了防治工程设计计算。结合工程实例及实践经验,提出了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8.
我国造园叠石世家“山石韩”已传承百余年,其第四代传承人韩建中创办了北京南山石韩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并完成了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林泉高致”和“天境”两大主要假山景观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本文介绍了这两处假山景观的设计立意和营造技巧,从实例出发体现出我国园林叠山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中国赏石文化的历史、理念、人文、艺术和学术的探讨,试图从中发掘中国赏石文化的内涵,把古代"瘦漏透皱"和现代"形质纹色"的相石标准,提升到"道魂气韵"的赏石意境。  相似文献   

20.
The roots of Hindu geographic thought can be traced to the remote past, going back at least to c. 3500 BC. Formerly the unity of Nature and Man was expressed in the context of religious activities. The idea of nature and human integrity in Hindu thought depends upon ways in which people see and experience themselves, their sense of attachment to nature, and their ways of maintaining this. It is through symbolism, the main expression of mythological understanding, that one can gain insight into the relationships of humanity to Nature. Creation and incarnation myths describe the origin of organic life and of its five basic elements. The integrity of dwelling in space is expressed through the notion of home. Religion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Hindu quest for harmony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ity.Mystics understand the roots of the Tao but not its branches; scientists understand its branches but not its roots. Science does not need mysticism and mysticism does not need science; but man needs both (Capra 1976, p. 2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