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周留煜 《矿物学报》2011,(Z1):151-152
钦州湾-杭州湾接合带简称钦杭接合带,它位于华南大陆壳的两个主要地质构造单元:北西的扬子地台和东南侧的华夏地块(Grabau,1924)之间。该接合带南西起自钦州湾、北东至杭州湾,长约2000km,宽100~150km,总体呈倒S状弧形展布(杨明桂和梅勇文,1997),是经历了多次  相似文献   

2.
东海与黄海的三维速度结构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锐  姚政生 《地质学报》1993,67(1):19-36
利用面波层析技术分析了该区地壳上地幔的三维构造。地壳上层的速度分布具有以海域中心为轴,东西两侧对称的特点,总体呈NE向展布,同结晶基底的构造对应良好。东海与黄海的构造差异主要表现在下地壳与上地幔,分别与华北和华南的速度结构相同。从杭州湾到吐噶喇海峡(大约沿30°N纬线)存在一条近EW走向的上地幔高速带。东海与黄海在地貌与地质、地震活动、大地热流、品质因数和重磁异常等方面存在系统性的差异,这与早第四纪从杭州湾到吐噶喇海峡出现的左旋剪切破裂以及贝尼奥失带的右旋撕裂有关。作者推断:东海是新生代弧后扩张作用而形成的;大巴-大别山南麓-杭州湾-吐噶喇海峡是华北与华南地壳块体的分界线,琉球海沟的消减带是华南地壳块体的东界;东亚的现代构造运动,主要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上地幔的运动有关,而菲律宾板块的俯冲对中国大陆的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3.
长江岸带、杭州湾岸带及众多河口岛屿是上海市重要的岸带资源。它集航运、养殖、旅游、土地质量等诸多功能,给上海市的持续发展,营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因此对岸带的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是重要的课题。文章从遥感角度对460km的岩线解释与调查中,逐段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今后岸线的趋势和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钦—杭古板块结合带与成矿带的主要特征   总被引:63,自引:4,他引:63  
综合分析区域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结合江西中部混杂岩带研究的新进展以及深源同熔型中酸性斑岩与有关矿床分布特征,认为钦州湾至杭州湾为扬子古愉与华夏古板块的结合带。该带 四堡-加里东期为-复合型碰撞杂岩带,中生代时茂为华南燕山运动的策源地,发生强烈挤压,是中国东南部最重要的岩浆成矿带之一。  相似文献   

5.
钦—杭结合带成矿特征及其对西南段的找矿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子地块和华夏地(陆)块是构成华南大陆壳的两个主要的地质构造单元,二者的分界线为钦州湾—杭州湾结合带,该带内矿床规模巨大、成矿时代集中、储量分布集中、矿床类型齐全且伴生组分多样。由于该结合带地质构造极为复杂,前人提出了多种不同的观点,但造山带这  相似文献   

6.
汪名鹏  沈轩宏  张春 《探矿工程》2008,35(12):45-49
杭州湾海域以“怒潮海湾”著称,潮差大、水流急,水文条件极其复杂。结合杭州湾跨海大桥水域工程地质钻探的实践经验,介绍了不同的海域条件下钻探设备的选择和平台搭建的方法,并对杭州湾复杂海域条件下工程地质钻探施工的技术与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出了一套经济、适用、简便与安全的海域工程地质钻探方法和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赵剑畏 《江苏地质》2000,24(2):75-80
在介绍郯庐断裂东西两侧EW向构造基本特征的同时,从将秦岭带理解为高级协和函数和边界条件差异及构造复合等方面具体探讨了下述问题:为什么秦岭东延后构造形迹显得宽散零落?NE向的苏鲁变质岩构造带何以也成为秦岭构造带的成份?重塑了“老淮阳弧构造”,指出在郯庐断裂东侧,古老的秦岭带发生北移,中新生代秦岭带又在原水的纬度上产生,其构造形迹北抵海州湾两侧,南达杭州湾附近。还探讨了该区高压变质带的形成深度和动力学  相似文献   

8.
基于杭州湾北岸龙泉—南竹港弧形岸段实测岸滩断面与长江入海控制站大通站年输沙量资料,对杭州湾北岸岸线的变化及其趋势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受长江入海泥沙减少以及热带气旋和人类活动作用等影响,近10年来杭州湾北岸岸滩处于侵蚀状态。灰色关联分析进一步揭示,杭州湾北岸不同等深线的进退对长江入海泥沙减少的响应在时间尺度上有一定的滞后。同时,不同等深线的进退亦展现较强的相关性特征。鉴于此,利用大通年输沙量和不同等深线进退的耦合关系,进一步构建了基于长江入海泥沙和杭州湾北岸等深线变化的径向基神经网络岸线预报模型,其中模型输入向量为当年大通站年输沙量和杭州湾北岸-3m、-5m、-8m等深线距离大堤的位置,输出向量为次年0m岸线距离大堤的位置。经检验,构建的径向基神经网络岸线预报模型误差小于20%,可用以预报杭州湾北岸岸线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9.
杭州湾底质的粒度特征和泥沙来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杭州湾底质的分布,与潮流、波浪作用以及泥沙来源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强潮海湾的杭州湾,潮流作用是主要的动力因素。底质的粒径大小与水动力强度相适应。底质的类型以泥质粉砂和粉砂为主。底质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从湾口向湾内,颗粒粒径由细到粗,分选则由差到好。杭州湾的泥沙来源,以海域来沙为主,其中主要是长江输出的泥沙,随涨潮流进入杭州湾。  相似文献   

10.
掌握滩涂演变规律是保护和开发滩涂资源的重要依据,杭州湾水沙条件复杂,人类活动强度大,滩涂演变机制复杂。基于杭州湾近60 a(1959—2019年)水文地形监测资料,结合促淤围涂进程,分析了杭州湾南岸滩涂在水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演变规律及其机制。结果表明:近60 a来,杭州湾南岸滩涂普遍淤高,1959—2003年淤积速率约6.70 cm/a,2003—2019年淤积速率加快,约12.59 cm/a;大规模围涂和潮差增大是滩坡坡度增大的主要原因;庵东浅滩平面形态的周期性演变与径流的丰枯周期有关,呈现“丰水走弯,枯水趋直”现象;长江来沙减少尚未对杭州湾南岸滩涂淤涨产生明显影响;围涂工程是杭州湾南岸滩涂近期淤涨速率加快、潮滩宽度减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杭州湾南、北两岸潮滩变迁遥感动态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金中  赵玉灵  王毅 《地质科学》2004,39(2):168-177
杭州湾是钱塘江河口区外海滨部分,其水动力条件、泥沙运移、沉积过程和地貌演变复杂。根据杭州湾区域遥感影像和地理地形等资料,通过综合分析研究,探讨了杭州湾南、北两岸潮滩的变迁过程。研究表明:杭州湾南、北两岸潮滩的发展程度不同,总体呈现南淤北侵的趋势。 43年来,北岸滩界变动范围基本限制在 1955年潮滩界线之内,潮滩面积呈负增长;南岸扇顶滩界外移 12550m,外移速率达 + 292m/a。潮滩的发展具有空间、时间上的差异性,南岸潮滩淤涨集中在 1955~1963年和 1977~1987年;北岸负增长则集中在 1955~1963年及 1987~1998年。进一步研究还发现:潮滩发育的差异性主要受岸线的空间地貌位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华南地区钦杭成矿带地质特征和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总被引:80,自引:0,他引:80  
钦杭成矿带位于华南板内,尽管是扬子与华夏古陆在新元古代拼接部位,但绝大多数矿床形成于中晚侏罗世至白垩纪.本文在梳理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将钦杭带及旁侧矿床归纳为两个成矿系列和三个成矿亚系列,即:新元古代海底喷流沉积型铜锌矿床成矿系列和燕山期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后者可以进一步分为中晚侏罗世斑岩-矽...  相似文献   

13.
根据杭州湾北岸水文地质条件及1997年底海域浅地震剖面测定资料,初步证实:早更新世钱塘江古河道自浙江地区东入上海,主流至奉贤折向南行、进杭州湾,过王盘洋,由岱衢洋向东海大陆架延伸。古河道沉积物形成承压含水层,其中蕴藏丰富的淡水资源,可供开发。  相似文献   

14.
上海地区早更新世两条主要的淡水古河道,其可能流向长江口区和杭州湾海域,这对嵊泗列岛的缺水岛屿供水提供了可能性,即开发海底淡水古河道以解决沿海岛屿的供水问题。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sedimentary facies and formation of the Qiantangjiang and Taihu incised valley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allow gas reservoir distribution,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data of drilling, static sounding and chemical analysis obtained from the present Hangzhou Bay coastal plain. The incised valleys were formed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and were subsequently filled with fluvial facies during the post-glacial period. All commercial gases are stored in the flood plain sand lenses of the incised valleys.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长江口-杭州湾外近海沉积物粒径的现状和近期变化,于2008年4月在该区域用箱式取样器取得了33个表层样,用震动活塞采样器取得7个柱状样;在室内用激光粒度仪对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并与历史时期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表层沉积物总体上呈东粗(砂)西细(泥)的特点,粒径总体上的空间格局与历史时期相似;但砂-泥区界线在研究区北部(长江口和杭州湾外)有向西迁移(蚀退)迹象(西移10~30 km),而在南部(舟山群岛以南)则出现明显向东迁移(淤进)现象(最大超过50 km)。2)当前的表层沉积物形成一条南北连续的泥质带(粒径向南逐渐变细),反映过去存在于舟山群岛以东的最细组分(“黏土”)带不连续现象在表层现已趋于消失。3)表层沉积物粒径趋势分析揭示长江入海泥沙的运移方向主要是向南-东南。4)泥质区柱状沉积物具有粉砂和黏土为主但在垂向上(反映在时间上)有粗细多变的特点(侵蚀区表层沉积物有粗化迹象)。研究认为,长江口-杭州湾邻近海域现代沉积物对流域和沿海重大人类活动有较敏感的响应。  相似文献   

17.
江山-绍兴断裂带在杭州湾延伸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山-绍兴断裂带斜贯浙江境内,是我国东部一条重要的大地构造分区界线。在浙江陆区部分,江山-绍兴断裂带基本上顺浙赣铁路方向,从江山沿金衢盆地南缘,经乌灶至绍兴平水、富盛。过绍兴后,江山-绍兴断裂带是否继续向杭州湾海域延伸以及如何延伸,则认识分歧。  相似文献   

18.
杭州湾南岸是我国近代海岸线变化最大的海岸带之一.前人曾利用史料、遥感、土地利用等手段对这一带岸线的变化进行过大量的研究.最近,笔者等在慈溪市滨海平原中距海岸线2~3 km的二座孤山—伏龙山和海王山发现了海蚀崖、海蚀沟、海蚀穴等海蚀地貌,从而提供了对历史海岸线位置有明确指示意义的地质地貌证据.分析认为此乃20世纪60年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