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创设教学情境 中学地理情境创设的素材源于生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地理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涉及地理。实践证明,只有当学习内容与其形成、运用的社会和自然情境结合时,有意义的学习才可能发生,所学的知识才易于迁移到其他情境中进行再应用。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课堂的,  相似文献   

2.
初中地理第一册中,降水的形成过程与形成条件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想象降水的形成过程,对降水的形成条件也就难以理解掌握。在教学中,我经过反复研究、实验和选择,最终采用热水瓶作降水形成过程的模拟演示实验。  相似文献   

3.
高中地理教材第二章中提到的关于形成气候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没讲到洋流。虽然在第三章中讲到了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但笔者认为,为了给学生一个系统的知识,应在讲授形成气候的因素时,加上洋流。为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和掌握洋流也是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可从读图入手,讲授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影响气候的因素”中的海洋、陆地表面温度升降的差异这一原理一直是气候这一章的重点。因为它既是造成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差异的重要原因,又是形成季风气候的根本因素。然而它又是难点,仅通过老师的抽象讲解,学生难以掌握。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水体、泥沙在模拟阳光照射下的升、降温差异试验,让学生直接观察其温度变化的差异现象,并分析其形成原因,从而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了海陆升、降温差异的规律及原理。  相似文献   

5.
“三圈环流”是在热力环流的基础上,根据风的形成原理而形成的。“三圈环流”既是“大气运动”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又是学习“气候的形成和变化”的基础,所以它是本单元的重点和关键。但由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依赖学生较强的空间概念以及物理知识,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差,跨学科的知识迁移能力较弱,所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存在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6.
川藏公路典型溜砂坡形成机理与整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阙云  王成华  张小刚 《山地学报》2003,21(5):595-598
溜砂坡是指高陡斜坡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砂粒和碎屑,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溜动,并在坡脚堆积形成锥状斜坡。作为一种较常见的山地灾害,溜砂坡常对公路、铁路等线路工程构成极大的危害。本文以川藏公路中坝段:K3930 300~K3930 493溜砂坡为例,通过野外现场试验和室内试验,研究溜砂坡的形成机理、演化规律,并提出了可供实施的整治方案,对整个中坝段溜砂坡整治工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山东省王景河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的方式获取数据资料,分析农村发展中的环境现状,从村级和农户层面探讨农民生活生产行为方式对环境的影响,总结和归纳农村发展中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提出农村环境问题管理的创新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农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污染、农村生活污染和农村工业污染所形成的复合型污染;(2)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粗放、农户环保意识淡薄、城乡环境管理的二元化、土地产权设置不合理等造成了农村环境的恶化,同时农民由农村传统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也对农村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遥感特征教学为案例进行情境类比地理教学实践。通过视觉形成与遥感技术特征的情境类比,给出了情境类比教学法的流程示范,使学生在对视觉形成这一原有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中,逐步完成对遥感概念的理解和发展。最后反思了情境类比教学法在地理教学实践应用中的注意事项,指出在情境类比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关注学生已有经验,加强合作学习、教学引导以及学科间的交叉。  相似文献   

9.
巴丹吉林沙漠形成演变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42,自引:18,他引:24  
王涛 《中国沙漠》1990,10(1):29-40
巴丹吉林沙漠是我国第二大沙漠,面积为49200km2,其产生至少始于中更新世早期,受冰期和间冰期气候变化的影响,呈波动形式,经历发展与固定的变化过程;高大沙山则是在这一过程中经过风的长期作用而形成;与沙山相间分布的湖泊之成因和演变主要受沙山形成和现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黄土丘陵地貌形成模式与地貌演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对陕西北部典型黄土丘陵区地貌调查,提出了黄土丘陵地貌形成模式,并对地貌演变进行了探讨。黄土高原原生黄土丘陵分布广泛,主要在下伏古丘陵基础上由黄土加积而成;次生黄土丘陵是黄土塬、黄土台塬等经沟谷侵蚀、改造而成。黄土丘陵区河流阶地和沟谷层状地貌反映了河流、沟谷的形成与演变。黄河一级支流形成于早更新世末;早中更新世末、晚中更新世初黄河一级支流和较大的二级支流形成了较完整的水系;中更新世末如韭园沟等较大的沟谷形成;晚更新世末河网、沟谷格局与现在已基本一致;尚未切入基岩的冲沟多形成于全新世;长度百米至数十米的切沟多是历史时期或近几十年来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之一的文化素质教育.旨在使学生获得“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以及具备正确的审美观。其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应该成为核心内容。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多种能力。“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一章图文并茂,与多种学科交叉、渗透.并且易与实际相联系.较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正确加以引导,会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形成和培养起到良好的作胃.  相似文献   

12.
大都市区的形成机制及其定界:以北京为例   总被引:49,自引:1,他引:49  
孙胤社 《地理学报》1992,47(6):552-560
源于欧美的大都市区,在中国具有特殊的形成机制和联系形式。对北京的研究表明,其形成主要由中心城市工业化的扩散和农村非农业化两种过程所决定,并据此提出了中国大都市区定界的初步方法。进一步研究还发现中国已经出现了都市连绵带。  相似文献   

13.
雷鸣 《地理教学》2005,(6):15-16
日常生活里,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会形成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看法,并在无形中养成一定的思维方式,来理解与解释各种自然现象,我们把这些看法和思维方式称为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高一学生一般年龄为十六周岁,已经具有丰富的“生活体验”知识,因而,他们在学习某一地理知识之前,头脑里并不是一片空白的,这些“生活体验”知识将对其学习产生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情感调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情感因素,满足学生在学习上的精神需要,利用学生和材料间、生生间及师生间的情感共鸣,达到教学目的,并促进良好品德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其对于学科内容是否有着良好的情感体验和认同,会对地理课堂教学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因而通过多元化的情感调控不仅能够维持地理课堂勃勃生机,同时也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之一。一、诗图搭配——问题情境诗意化  相似文献   

15.
我国泥炭形成时期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泥炭的形成时期看,我国泥炭主要形成于全新世,也有晚第三纪上新世的古泥炭、更新世早期和晚期泥炭。近万年来,不同地带泥炭的形成和发育规律有明显差异。泥炭形成时期的探讨,有助于泥炭资源的勘查和古地理研究。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工业型村落:发展模式及其形成动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型村落是中国新农村建设中的一种典型村落类型.浙江省工业型村落在空间表现为"块状经济"形态,其空间分布与各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局部地区出现了"跨越式"发展.浙江省工业型村落的形成模式与浙江省农村工业化密切相关,按照地域不同,表现分为综合型模式和内生型模式两种,而尤以内生型模式最具浙江特色.作者认为,这种特色村落模式是在其深刻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的作用下形成的.通过对村落形成动力的综合分析,作者认为其发展路径表现为改革开放条件下的历史偶然性与路径依赖,并对此进行分析.最后,文章对主要观点做了概括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三江平原中东部沼泽湿地形成及其演化趋势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江平原中东部是沼泽湿地集中连片分布地区。研究区有阶地沼泽和河漫滩沼泽两大类型沼泽分布,进一步可划分为4个沼泽体,即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毛苔草(Carex lasiocarpa)沼泽;毛苔草沼泽;睡菜(Menyanthes trifoliata)—水木贼(Equisetum limosum)沼泽;漂筏苔草(Carex pseudocuraica)—毛苔草沼泽。研究区沼泽湿地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为:①新构造运动的大面积沉降;②地势低平,坡降平缓、河道变迁,复杂的微地貌,易于积水,促使沼泽湿地的大面积形成;③厚3~17m的第四纪粘土层沉积地表,使地表渗透性差;④气候因素,研究区处于温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区,雨量集中于夏季,且多秋雨,冬季积雪深度大,封冻期长,季节性冻土层厚;⑤水文因素,河流比降小,糙率大,流速缓,多为沼泽性河流,春汛与夏汛之间只出现平水不出现枯水,洪水期间,洼地和河流受松花江、黑龙江等大河、大江的洪水顶托,研究区的承泄条件差,内水不能外排,长期积蓄地表。目前研究区沼泽有变干的趋向。  相似文献   

18.
城市群形成演化的背景条件分析--以关中城市群为例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分析了城市群形成的自然背影与社会经济背景,指出内聚力、辐射力和内部功能联系是城市群形成的支撑体系。历史基础和区位条件是关中城市群兴起的前提,资源开发和工业项目的建设加速了城市群的发展,发达的交通网络成为城市群体形成的纽带,商品经济,特别是发达的农业促进了城市群体的形成。关中城市群的演化经历了孤立城市阶段、城市群萌芽阶段、城市群发展的停滞和动荡阶段、城市区域阶段、城市群阶段。最后提出关中城市群的演化  相似文献   

19.
从土壤发生发展的角度,简要综述了土壤形成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进而结合中国西部地区,重点从7个方面论述了新构造运动在土壤形成和分布中的作用,提出了新构造运动是土壤形成和分布的又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天山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条件和过程特点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熊黑钢  刘耕年 《地理科学》1997,17(3):243-247
泥石流是天山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天山泥石流按触发因素可以分为暴雨型泥石流和冰川型泥石流两类。目前天山泥石流主要对效能运输造成灾害在部分地点对厂矿企业和居民点造成灾害,天山泥石流的形成和发生有其特点,掌握其形条件和过程特点有利于减轻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