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态功能区划为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而塔里木河流域由于缺少生态功能区划导致目前生态修复工程缺乏针对性,生态引水工程布局欠佳,以及生态修复和水资源管理的成效低下。为此,在对区域生态环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将流域内不同区域的水文过程与生态结构、服务功能及生态环境敏感性相结合,依据生态功能区划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形成了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功能区划方案,即将该流域分为2个生态大区、4个生态区、28个生态亚区。研究成果不仅为流域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也可为相似流域的生态功能区划研究提供示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刘强  毕华  余龙师  彭少麟 《热带地理》2003,23(3):241-245
调查了三道农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建议发展以生态旅游业为龙头的生态产业与生态恢复相结合改造橡胶农场,改变单纯依赖橡胶种植的脆弱经济结构.将农场的土地利用划分为天然林封育区、观光型生态农业区、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及栽培区和生态旅游区共4个功能区.通过实施生态林业工程、生态农业工程和旅游配套工程等措施,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走社会、经济和生态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主体功能区划下过渡期辽宁省限制开发区发展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制定和落实是一个长时间跨度的复杂过程。其中, 各区域由传统发展格局向主体功能 区划所建立的新格局过渡的时期, 可以称为过渡期。在过渡期, 需要解决产业体系转变、发展模式变更等重大现实 问题, 是主体功能区划落实的关键一环, 这一阶段限制开发区所面临的过渡、发展问题最为突出。选取具有典型性 和代表性的东北老工业基地重要组成部分———辽宁省为例, 分析了过渡期省内限制开发区的发展难点: 传统产业 与环境保护政策的调和问题、过载人口安置问题、资源匮乏型区域产业替代问题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在限制开 发区周边建立工业聚集园区, 促进传统工业合理转型; 在区内发掘特色产业, 走生态经济道路的发展模式设想和完 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 健全与区划配套的地方政绩考核体系和法规体系等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4.
北部湾南流江流域生态功能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阚兴龙  周永章 《热带地理》2013,33(5):588-595
流域尺度的生态功能区划能给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科学的理论依据。从北部湾南流江流域自身的地理特征出发,制定符合流域实情的区划原则,借助RS、GIS技术,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流域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在空间上将南流江流域划分为6个一级生态功能区和18个二级生态功能区。6个一级生态功能区分别是:Ⅰ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功能区、Ⅱ陆域水环境生态维护生态功能区、Ⅲ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Ⅳ农林产品提供生态功能区、Ⅴ城镇发展生态功能区、Ⅵ滨海海域生态功能区。针对各个生态功能区存在的生态问题提出相应的生态系统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长株潭城市群公路交通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株潭城市群是长江中游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新时期公路交通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的理想区域。从区域协调发展与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视角,系统分析长株潭城市群公路交通发展的理论基础与现状特征,发现目前公路交通在路网结构、职能分工、产业统筹、公共交通、资源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以人为本、区域一体为核心内涵的公路交通发展新模式,并从主体功能区划、空间拓展、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体制与机制创新等维度提出公路交通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红线划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环境特征的基础上,从生态弹性力、生态敏感性和社会经济影响力三方面构建了生态红线划定评价体系,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构建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的空间属性数据库,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权重,运用空间分析、叠加分析技术将黄河水源补给区分为生态红线区、生态黄线区和生态绿线区,最终确定了各区的生态保护重点及管护对策。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红线区占整个区域的38.4%,主要分布在玛曲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的源头、甘南临夏两州农牧交错带和白龙江沿岸地区。生态红线区应该实行最严格的管控措施,严禁各种开发活动。生态黄线区占整个区域的39.1%,主要分布在临夏州南部,甘南州西北部和南部,因其生态战略地位重要,以生态修复和治理为重点,严禁有损主导生态功能的开发建设活动。生态绿线区占整个区域的22.5%,主要分布在临夏州的北部和甘南州的中部,这些地区可进行适度开发,通过生态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转型升级和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迟瑶  王艳慧  房娜 《地理研究》2016,35(7):1243-1258
连片特困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化发展是农村扶贫开发“新纲要”的重要方向之一。构建贫困县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综合评价体系,从片区—省—县尺度多角度揭示2010-2012年间研究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时空发展差异;运用圈层结构和脱钩模型系统分析“新纲要”实施以来其与县域经济间的协同发展程度。结果表明:① 研究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呈西低东高的空间非均衡性和时间稳步上升的态势;② 片区间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的整体差异呈缩减之势,县域间农村公共卫生发展较为均衡,农村公共安全服务发展差距悬殊;③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与县域经济的协同发展程度随圈层辐射作用的减弱呈正相关降低状态,且前者的发展整体滞后于后者。  相似文献   

8.
基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探讨了该区域在主体功能区划分与建设中,面临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业转移、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移民、兵地融合等五方面的发展困境.提出只有建立并落实对西部地区的宏观调控政策,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才能真正形成;要利用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契机,积极地、有选择地承接移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生态产业是西部地区扭转贫穷落后状况的根本途径;在西部牧区生态移民工程实施过程中,关键要解决持续稳定的利益补偿长效机制的构建,防止移民再度开垦引发的过度开垦;在唯一保留了生产建设兵团建制的新疆,其主体功能区建设必须打破行政区划,形成兵、地融合经济发展的合力.  相似文献   

9.
对小尺度的生态功能区划进行研究易于结合当地实际,提高区划成果在区域内的可操作性,能做到因地制宜的实施生态保护。针对小尺度生态功能区划研究较少的现状,以重庆璧山区为例,结合璧山自然环境要素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根据生态功能区划原则,建立璧山生态功能区划的指标体系,最终提出区划方案。将璧山区划分为3个生态区和11个生态功能区,探讨了各区主要生态环境特征和问题,并提出保护对策,以期为璧山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提供依据,为小尺度生态功能区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PPT战略的广东省乐昌市生态旅游扶贫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贫困人口受益为出发点,基于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Pro-Poor Tourism, PPT)战略,以广东省乐昌市为例,开展适用于中国南方林区生态旅游扶贫开发的发展模式和旅游扶贫产业的发展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政府部门、旅游企业、乡村社区和非营利社会组织都应在提升贫困人口参与度、减轻贫困和生态保护方面承担责任,具体为:政府部门应主导搭建平台和监管落实,旅游企业合理利用生态资源,乡村社区和非营利社会组织相互支持并协助以推进拟定的旅游扶贫发展模式;2)针对乐昌市“生态林木、高山名茶、特色蔬果”等3种特有生态资源,提出以“茶、林、蔬果”三大特色农林资源为抓手的生态旅游发展方式,并提炼出三条适用于乐昌市的产业发展路径,具体为:“休闲农业+特色林果产业+旅游电商产业”“林下休闲业+林下经济产业+林产品初加工”和“森林生态旅游+特色林业种植+自然生态教育”。基于PPT战略,旅游扶贫开发需协调好政府部门、旅游企业、乡村社区和非营利社会组织的关系,只有这四大参与主体共同兼顾生态旅游扶贫开发中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才能最终实现PPT战略的经济发展、贫困社区发展、贫困人口与生态可持续发展这三大层次目标。  相似文献   

11.
都市圈规划与管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都市圈作为一种创新的区域发展模式,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领域,为经济学界、规划学界及其他相关学科所关注。本文系统的讨论了都市圈的定义、特征及基本理论问题,阐述了都市圈的城市、产业、空间结构等要素的研究概况,分析了都市圈规划与管理的研究现状,进一步探讨都市圈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12.
水菱镁石和斜方云石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如新 《盐湖研究》2009,17(3):63-68
对水菱镁石(3MgCO3.Mg(OH)2.3H2O)和斜方云石(3MgCO3.CaCO3)的开发与应用做了评述。内容包括简史、物化性能和开采加工,以及在氧化镁、重质碱式碳酸镁和镁质阻燃剂制取方面的应用,并展望了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3.
湘澳合作是在CEPA及泛珠三角"9+2"框架下的区域合作,其在招商引资、会展、旅游、消费维权等合作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湖南没有充分利用好澳门的"平台"作用,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长株潭城市群被批准为两型社会试验区为湘澳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也为湘澳合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通过对湘澳区域关系和合作机制的反思,认为湘澳合作应由政府推动的合作机制转变为市场引导和政府推动结合的新机制,并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以推动湘澳合作取得更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中尼口岸作为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的窗口,其贸易和交通发展是中国建设“面向南亚开放大通道”的重要支撑。论文探讨口岸贸易与跨境交通的耦合协调机理,运用评价指标体系法和可达性模型分别评估中尼口岸的贸易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跨境交通可达性,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2010—2019年中尼口岸贸易可持续性与跨境交通可达性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 口岸贸易与跨境交通复合系统是一个具有交互耦合关系的有机整体,口岸贸易与跨境交通高水平同步发展是口岸贸易与跨境交通耦合协调的关键。② 中尼口岸贸易的整体可持续发展水平偏低,贸易流量是中尼口岸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中尼口岸的跨境交通可达性提升缓慢,樟木口岸的跨境运输优势明显。③ 中尼口岸贸易与交通发展的耦合协调整体处于中度失调状态,贸易滞后于交通发展,交通对贸易的促进作用有限。为了推进口岸贸易与跨境交通的耦合协调发展,应当充分发挥中尼口岸的货运职能,大力发展尼泊尔转口贸易,打通南亚大市场。加快建设吉隆口岸跨境经济合作区;远期打造新通道以发挥樟木口岸大宗货物运输功能;利用直升机发展普兰(斜尔瓦)口岸的“神山圣湖”旅游经济,促进口岸贸易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卫东 《盐湖研究》2003,11(1):70-71
推导了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与温度和压力的关系 ,讨论了压力对反应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SWAT与MODFLOW模型耦合的接口及框架结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水文科学研究的热点是采用水文模拟途径,在确定水文变化基准期的基础上,利用流域水文模型还原人类活动影响期间的天然径流量,定量评价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资源变化的影响,得出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流域水循环过程影响的响应规律和机理,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流域水文模型是SWAT模型和MOD-FLOW模型。首先分析将SWAT模型与MODFLOW模型耦合进行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模拟的必要性,然后对实现这两种模型耦合中的单元转换等接口问题及框架结构作了重点研究。由于SWAT模型和MODFLOW模型模拟的最小计算单元分别为水文响应单元(HRU)和网格(CELL),使得要实现SWAT模型与MODFLOW模型的耦合必须首先完成HRU与CELL之间的转换,即实现SWAT与MODFLOW模型耦合的接口,因此提出了一种在Arc-SWAT2005环境下实现HRU与CELL转换的方法,给出了SWAT-MODFLOW耦合模型的框架结构,并将该方法应用到浑河与太子河流域,为其进行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模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和消费升级带来旅游消费市场新需求的大背景下,研究旅游与交通的耦合发展关系对于促进二者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协同发展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综合发展指数、重心模型及耦合协调模型对2000—2016年全国31个省区旅游业与交通运输业的重心耦合动态及协调发展程度进行综合探究,并结合地理探测器分析其动力机制。研究发现:1)旅游业与交通运输业重心总体呈现出向西南方向迁移的态势,且二者重心迁移的空间重叠性显著升高,迁移方向也趋于一致,表现出明显的空间耦合性特征;2)二者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渐趋提升,均衡化发展态势日益显著,其耦合协调度呈现出较强的空间关联性特征;3)耦合协调度空间发展差异的省际非均衡性较为明显,其空间格局经历了由“分散型斑块状”向“集聚型散面状”的演化过程,呈现出东高西低的“三级阶梯状”分布态势;4)科技信息驱动力、经济驱动力、市场驱动力及政策调控驱动力对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力度依次递减,各因素与各种驱动力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推动旅游业与交通运输业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8.
历史文化名城开封与洛阳的当代发展轨迹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河南长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中心,出现了多个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但是近年来这些城市的发展不仅逐渐失去历史风貌,落后于沿海新兴城市,而且它们之间的发展也参差不齐.开封和洛阳作为河南两个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名城,通过对这2个城市的发展条件、发展现状、经济增长轨迹以及发展支撑条件的差异性分析,提出中原崛起的时代背景下河南历史文化城市发展需要注意的5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地理学的许多理论和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中,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集群理论提出的挑战以及赋予其的新活力。本文结合统计数据、企业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数据,以37个实地调研的产业集群为案例,分析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产业集群空间组织的演变及延伸。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和演化提供了一种新的契机和媒介,信息技术带来的产业集群空间组织变革过程中既有集聚又有扩散。总体来说,可以归纳为四种模式,即网络式集群"、信息港"式集群、虚拟集群、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