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法指导的重要途径。要树立“以学定教”的思想,设计以“学”为中心的课堂结构,形成“教”与“学”的同步推进,实现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2.
姜君轶 《地理教学》2022,(8):43-45+8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使用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学科课堂教学中,上海市市西中学结合“双新”背景,在思维广场开展人文学科跨学科融合式教学的探索。本文以“脱贫攻坚乘风而行”主题教学为例,详述“双新”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跨学科融合式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理念下的乡土地理课堂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蔚 《地理教学》2004,(9):16-18
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也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地获得教育的途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落实新课程的理念、目标,是广大地理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本文以《上海市乡土地理》“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为例,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乡土地理的优势,密切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相似文献   

4.
肖明 《地理教学》2014,(24):20-22
新课程对于课堂教学在发展学生学会学习、合作探究、提出问题等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存在诸多迎合新课改思想的一些“假象”。本文结合具体的课堂中一些常见的“假象”进行剖析,以引起地理教师的重视和反思。  相似文献   

5.
成继龙 《地理教学》2000,(12):18-20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改变过去传统的以“知识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目标结构,构建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新型目标结构。  相似文献   

6.
易敏 《地理教学》2006,(1):41-42
新教材“活动”内容的设置,多数是结合课堂教学过程而设计的,因而“活动”内容必须融人课堂教学过程中。“活动”内容有机地融人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相似文献   

7.
修文群 《地理研究》2006,25(5):939-948
当前急剧增长的网络犯罪行为与有限警力、人工监控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针对网络犯罪的广泛性、隐蔽性、超时空性等特点,迫切需要开发应用先进技术手段,建立“网络犯罪空间管理系统”,使打击网络犯罪从突发事件、被动应对走向重点监控、主动预防。从当前公安网监部门实际需求出发,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结合网络搜索、IP追踪技术,建立“网络犯罪空间数据库”,进行相关空间数据挖掘,探索网络犯罪要素的空间结构、空间行为及其与环境间互动关系,以制定打击防范的对策方案。  相似文献   

8.
马骏 《地理教学》2011,(4):52-53,51
一、三则课例引发的争论与思考 前不久,江苏省首届“地理特级教师论坛暨课堂教学有效性研讨会”在扬州市扬大附中东部分校举行。笔者参与了以“课堂教学有效性”为旨归的“同题异版异构”教学研讨活动。  相似文献   

9.
虞倍利 《地理教学》2010,(23):13-14
2010年10月21日,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与我区联合举办了第三场“基于网络的地理课堂教学研讨活动”,闵行中学王老师执教的“河流地貌”一课,以谷歌地球软件为平台,以学习任务为引导,让学生自主考察长江上、中、下游的地貌特征和工程设施,学生兴趣浓厚,参与积极,短短的40分钟,大家都各自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收获了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样的场景,不禁令人想到了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课堂。  相似文献   

10.
周欢  黄金  邹筱 《热带地理》2023,(10):1917-1928
以深圳市为例,基于“流空间”视域研究城市内部物流网络,将货车GPS数据作为物流“流动数据”,结合社区发现模型,识别城市内部重要物流节点及其空间联系特征,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刻画城市内部物流网络结构。结果表明:深圳市内部物流联系整体偏弱,呈现“西密东疏”的空间联系特征,具有显著极化发展态势,形成物流活动西进西出而物流设施居中分布的错位布局;物流联系“异质相吸”特征明显,不同类型节点的物流活动更趋向于朝特定区域流动;城市内部物流网络依赖于“机场-工业区-港口-物流园”廊道的联系纽带作用,形成以廊道为轴心线向周边扩散的物流廊道网络模式。由此,从重塑物流空间、调整规划编制、培育新增长级等方面提出促进城市内部物流协调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支撑打造城市物流发展的“深圳样本”,并助力其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世界级物流枢纽建设。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美国在社区信息化建设中开展始了社区内部信息平台“社区网络(community network)”的大量实践和研究。近年来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社区基于实体社区的虚拟网络平台也大量兴起,为改善城市社区参与不足的现状提供了契机。目前国内学者对社区网络的关注不足,相关定量研究更少。本文结合中国社区网络实践,以南京市为例,综合考虑区位、交通等因素,选取主城区35个社区进行问卷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对城市社区居民社区网络的使用情况及社区参与的线上线下特征进行分析,并从“媒介类型”和“用途类型”2个维度就社区网络对社区参与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研究表明:南京市城市居民社区网络使用总体呈现“高普及、低强度、新社区”的特征,社区网络的普及度较高,然而平均使用强度并不高;在社区网络类型的使用方面呈现“以移动互联为主”的特征,居民使用度最高的是社区QQ群/微信群,其次为社区公众号/APP,使用度最低的为社区网站/社区论坛;在社区“O2O”方面,城市居民社区网络的使用对线下社区参与也有显著促进作用,且社区网络的使用有助于社区参与深度的提升,促进非事务型社区参与向事务型社区参与的演进。未来智慧社区建设应弥补对社区网络及社区参与关注的不足,积极引导居民通过线上重新回到线下,通过社区活动的参与融入社区公共生活,从而激发社区活力。  相似文献   

12.
邓霞林 《地理教学》2013,(21):21-24,27
学校的核心任务在于育人,学校育人的主要阵地是课堂。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作为地理教师,要思考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如何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功能。本文尝试以一堂课的设计、实施、反思等环节即以微观实践的层面为例,探索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实现地理学科独特育人价值的思路、步骤。  相似文献   

13.
基于航空联系的中国城市网络格局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2000、2005、2010、2017年全国民航机场及航线客流的截面数据(不含港澳台地区),结合复杂网络、GIS与地理探测器方法,刻画了21世纪以来我国航空联系网络所反映的城市网络格局,并分析其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目前形成了以上海、北京、广州、成都为一级核心城市,多层次、多中心的网络格局,并由“三中心”逐渐演变为“四中心”结构;中心城市分布具有明显的东西差异,呈现“三足鼎立、西部突出、中部薄弱”态势;全国城市网络具有无标度、小世界特征及较强的集聚性,中心城市在2005年前向东南沿海集聚,而后向中西部地区扩散,集聚性有所降低;中国城市网络格局的演变由政策支持、旅游发展水平、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等多因素共同驱动。  相似文献   

14.
徐健  彭黎  时群 《地理教学》2023,(1):57-59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锤炼学生品格的引路人。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关键在于教学设计。文章依据戚勒和赫尔巴特提出的“预备、提示、联合、总结和应用”五段式教学法,基于课程思政视角,以“农业的区位选择”为例,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5.
王云  杨宇  刘毅 《地理研究》2020,39(9):1958-1971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新时代最有共识、最有优势、最富挑战的战略方向,亟需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理论探索。国内外经典创新系统理论更加专注于创新系统内部,注重单一空间的创新要素与创新活动组织问题,忽视了全球和区域之间要素的关联模式,缺乏在全球视野下宏观与微观结合的综合观察。由此,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经典创新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全球视野下的以“科技”和“人才”为核心,以“科技-产业-全球生产网络”和“人才-环境-世界城市网络”为链条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理论模式,认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全球创新网络、全球生产网络和世界城市网络三重网络结构的核心节点,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实现三重网络的协同效应。在这样的理论框架下,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双核心与双链条的发展情况,并以此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路径和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一、备课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体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随着新课程实践向纵深发展,“教书”这一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的“教”已不再是单纯传授与讲析,也不是单纯的教教材,而是甩教材引导、组织、参与、讨论等的综合。“书”也不再是单纯的教科书,面是所有的书,包括电视、电影、网络、报刊杂志,特别是生活这部大书(地理知识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17.
生本教学,即以学生为本的学科课堂教学。 “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在学科教学上的具体体现。“以学生为本”就是指把学生的根本利益(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把教学过程视为解决学生学习问题的过程,满足学生需要的过程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教育教学手段日益丰富。本文探究如何使用教育APP辅助地理日常教学,尤其注重在课堂教学的环节结合生活情境进行课堂讨论、开展探究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以注重地理信息技术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一课为例,进行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调整和规则重构,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为中国轮轴式产业集群升级提供了一扇“区位机会窗口”。基于对以奇瑞汽车集群为代表的轮轴式产业集群实地调研,通过企业半结构式访谈和问卷调查,研究了2014年集群内部企业间的产业联系网络、创新合作网络和社会交流网络,深度刻画了企业网络结构特征和形成机理。研究发现:① 企业网络中心性较为突出,呈现显著的“核心—边缘”结构。说明以QR为代表的核心企业在集群内部拥有绝对的“市场权利”“技术权利”和“网络权利”,对企业网络形成具有重要的支配作用;② 企业网络整体发育层次较低,差异较大。其中产业联系网络发育水平相对较高,创新合作网络最低,说明企业间交往仍以产品垂直供货和水平分工协作为基础,虽然在核心企业主导下外围节点间存在社会交流现象但程度相对较弱,同时汽车生产系统技术差异及“小团体”“俱乐部”等现象也导致企业间创新合作网络的发育迟缓。③ 企业网络建构是地理临近性、关系异质性和认知互动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企业地理空间接近和面对面交流为网络形成提供了基本条件,企业关系资产和行动者网络为网络形成提供了介质条件,企业技术关联和路径创造为网络形成提供了保障条件。  相似文献   

20.
柳林  吴林琳  张春霞  宋广文 《地理研究》2022,41(11):2851-2865
近年来,以盗窃为代表的接触型犯罪和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非接触型犯罪均呈多发态势,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稳定。已有研究对不同类型犯罪分布模式的时空稳定性关注仍不够,且未能提出不同类型犯罪的空间联合防控策略。本文以ZG市HT区为例,以社区为分析单元,运用核密度估计、时空跃迁测度法等方法,对比分析2017年盗窃犯罪和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空间分布模式的月度稳定性,并从犯罪防控角度改进时空跃迁测度法,结合二阶聚类法识别两类犯罪联合防控空间类型。研究发现:① 两类犯罪时空稳定性差异大,盗窃犯罪的空间分布模式稳定,月度变化小;而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空间稳定性整体波动起伏大,月度变化较大;② 识别出两类犯罪的四种联合防控空间类型,分别是“两类犯罪无需防控社区”“两类犯罪邻域防控社区”“盗窃犯罪热点防控、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无需防控社区”“盗窃犯罪连片防控、电信网络诈骗综合防控社区”。该研究有助于了解接触型犯罪和非接触型犯罪时空特征的共性和差异性,给警务联合防控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