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分析了岷江上游河谷沿岸及九顶山西北坡表层土壤粒度、氧化铁、有机质、碳酸盐、pH、有机碳同位素、阳离子交换性、粘土矿物等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三江至映秀段土壤具有较高的粘粉比、铁游离度及粘粒和有机质含量,而碳酸盐含量、pH和有机质δ13C值相对偏低,说明土壤发育较好、淋溶作用较强,反映了气候湿润和植被以乔木为主的环境特征;草坡至凤仪段土壤颗粒较粗、碳酸盐含量和pH较高,而铁游度和有机质含量较低,有机质δ13C值偏重,反映出干旱的气候和以C4植被为主的环境特征。九顶山西北坡土壤随海拔的增加粘粉比、有机质含量增大,出现纤铁矿而方解石缺失,反映干旱河谷区高海拔气候湿润;而海拔低于2 000 m的土壤粘粉比和粘粒、有机质含量较低,方解石含量和pH值较高,指示了干旱的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胶州湾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潮滩和光滩土壤有效硫含量垂直分布及季节变化特征,于2015年4月28日、7月15日、9月6日和12月5日,分别采集了胶州湾互花米草潮滩和光滩的土壤,对土壤有效硫含量、有机质含量、p H、含水量、盐度和容重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互花米草潮滩土壤有效硫质量比为625.82~680.06 mg/kg,光滩区土壤有效硫质量比为564.02~705.43 mg/kg,并在垂直方向基本上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互花米草潮滩区土壤有效硫含量在不同采样日波动变化,4月28日为625.82 mg/kg,7月15日为680.06 mg/kg,9月6日为672.90 mg/kg,12月5日为642.69 mg/kg;光滩区土壤有效硫含量4月28日为705.43 mg/kg,7月15日为680.30 mg/kg,9月6日为641.19 mg/kg,12月5日为564.02 mg/kg。光滩区土壤有效硫含量与有机质含量(p0.05)和盐度(p0.01)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 H显著负相关(p0.01),互花米草潮滩土壤有效硫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和盐度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p H显著负相关(p0.01),说明两个区域土壤有效硫含量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含量、盐度和p H影响。  相似文献   

3.
云南保山西庄河流域森林土壤磷吸附特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李明锐  沙丽清 《山地学报》2002,20(3):313-318
本实验测定了云南省保山地区西庄河流域几种森林土壤对磷的等温吸附。实验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对磷的吸附很的拟合了Langmuir等温吸附曲线。土壤母质对磷的吸附影响很大,磷吸附量依次是页岩>石灰岩>砂岩。土壤中铁、铝含量是影响磷吸附量遥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因素,其它土壤特性也通过影响铁、铝的含量或者铁铝氧化物的活性而间接影响土壤的磷吸附量。相关分析表明,供试土壤磷饱和吸附量与活性Fe^3 、Al^3 、全氧、有机质含量分别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是0.6215、0.6853、0.6855和0.6819;而与土壤pH、Ca62 含量、交换性盐基离子含量和直离子饱和度呈负相关,其相关系分别是-0.7366、-0.6802、-0.6383和-0.8730,都达到了1%的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
太白山土壤特性及氧化铁发生学特征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随海拔的降低,秦岭北坡中山区森林土壤因温度、降水和植被类型的变化存在很大差异:高海拔地区发育的酸性湿润雏形土酸度较高,有机质含量十分丰富;与之相比,低海拔地区发育的简育湿润淋溶土有机质含量下降,但结构复杂,土壤具有粘化层。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和特殊的有机质组成促进了纯针叶林土壤中硅酸盐矿物的溶解,释放出氧化铁并使之螯迁至土壤B层富集。环境因素决定了土壤酸度、有机质等特性,也影响土壤氧化铁的组成和分布。土壤粘粒含量与土体游离氧化铁含量显著相关,剖面铁的游离度与氧化铁全量无关,只与土壤发育程度有关。太白山北坡中山区土壤处于脱盐基富硅铝化的风化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5.
对广西宾阳县黎塘岩溶区铁锰结核、土壤及旱地作物锰含量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表明:铁锰结核锰平均含量为876.61 mg/kg,土壤锰平均含量为388.72 mg/kg,铁锰结核对锰元素具有轻度富集效应,富集系数为2.26;铁锰结核、土壤中锰含量分别与其pH值、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成土母质与土壤锰含量密切相关;玉米叶中锰含...  相似文献   

6.
白洋淀芦苇台地土壤理化因子及其酶活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4月22日、6月23日、8月31日和10月31日,在白洋淀鸳鸯岛、北田庄和圈头村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台地3个垂直剖面(0~10cm、10~30cm和30~60cm)上采集了土壤样品,分析了不同季节的土壤理化因子和4种土壤酶活性的时空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白洋淀芦苇台地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0~10cm表层土的有机质含量都在70g/kg以上;土壤的全氮和全磷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各采样地0~10cm表层土壤的全氮含量为2.04~3.41g/kg,全磷含量为0.71~1.14g/kg。3块采样地0~60cm土壤的蔗糖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脱氢酶活性和荧光素二乙酸酯(FDA)水解酶活性分别为0.53~28.56mg/g、0.44~2.36mg/g、1.62~12.18mg/g和8.07~172.65μg/g,表层土壤具有较大酶活性。芦苇台地4种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7.
安徽南部盆地紫色岩系上土壤的发生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顾也萍  刘付程 《地理科学》2004,24(3):298-304
在安徽南部采集不同地质年代、不同层位紫色沉积岩发育的6个土壤剖面,研究其发生特性和成土特点。结果显示,紫色沉积岩发育的土壤,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母岩的特点,化学风化作用微弱。大多数土壤的粉粒/粘粒比值都在1.3以上,土壤B层粘粒硅铝率均大于3.7,游离铁含量(16~29)g/kg,土壤发育程度明显低于同地区的花岗岩风化物发育的湿润淋溶土。大多数土壤盐基饱和度>50%,2个土壤剖面盐基饱和度<30%,而且铝饱和度较高为60%~90%。  相似文献   

8.
洪泽湖不同湖区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洪泽湖9 个湖区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行为和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解吸平衡质量浓度, 并分析了沉积物理化性质与磷吸附特征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低磷浓度条件下(0~1 mg/L), 沉积物对磷的最大吸附量为50.67~85.17 mg/kg, 沉积物在磷酸盐初始质量浓度较低时都存在负吸附(释放)现象。各湖区沉积物的吸附/解吸平衡磷浓度(EPC0) 范围为0.06~0.11mg/L, 均小于其上覆水中磷的含量, 沉积物对其上覆水中的磷表现为吸附作用。沉积物最大磷吸附量(Qmax)、本底吸附态磷量(NAP) 和总最大吸附磷量(TQmax) 与沉积物中活性铁和活性铝的含量显著正相关, 与沉积物中总磷、无机磷、有机磷和有机质的含量相关性不显著。吸附/解吸平衡浓度(EPC0) 与沉积物各理化参数之间没有表现出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2009年5月,在黄河入海口北部的盐沼区域,按照植物类型设置了9块采样地,研究不同植物群落下盐沼土壤中硼和铝含量的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采样区盐沼土壤(0~60 cm深度)的平均硼质量比为(51.85±11.52)mg/kg,明显高于中国土壤硼含量背景值(42 mg/kg)以及黄土区的土壤硼含量(45.1 mg/kg),但略低于华北冲积平原土壤硼含量(56.2 mg/kg);盐沼土壤的平均铝质量比为(45.15±5.31)g/kg,明显低于中国土壤铝含量背景值(66.55 g/kg)、华北冲积平原土壤铝含量(63.95 g/kg)和黄土区土壤铝含量(57.55 g/kg);尽管各采样地土壤含量差异较大,但是在由陆向海方向,盐沼土壤中硼和铝的分布特征整体相似,且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异都为中等变异或弱变异,在垂直方向上,土壤硼和铝含量多呈波动变化,且在同一采样地土壤中二者含量的变化也存在较大差异;土壤硼含量、铝含量分别与土壤有机质、黏粒含量、粉粒含量都显著正相关,都与砂粒含量显著负相关。成土母质决定了黄河口盐沼土壤中硼和铝含量的空间分布,土壤有机质含量、粒度组成是影响二者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而植物群落类型、潮汐和水盐条件对其分布亦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苏南典型区土壤基本性质的时空变化——以昆山市为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昆山市为例对苏南典型区土壤基本性质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该区土壤酸化严重,土壤上层pH值的平均值由7.20下降到6.42,土壤上层pH值小于6.0的样点多达36.51%;土壤有机质含量呈下降趋势,土壤上层有机质含量平均值由31.4 g/kg下降到28.3 g/kg,小于20 g/kg的土壤样品由0.56%上升到11.11%;速效磷含量总体上呈现明显的升高趋势,平均值由6.4mg/kg上升到89.1 mg/kg;阳离子交换量(CEC)由19.3 cmol/kg下降为17.8 cmol/kg。(2)不同功能区、不同地貌区及不同剖面层次的土壤基本性质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变化。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了解北热带海拔梯度各山地土壤带及典型土地利用类型(次生林、香蕉园、橡胶林)土壤有机质(SOM)、综合肥力(SIF)分布特征,以云南省金平县蝴蝶谷地区为例,区分表层(0~20 cm)和亚表层(20~40 cm),测定SOM、pH、全氮、全磷、全钾和速效氮磷钾,采用修正内梅罗指数法评价SIF,分析限制SIF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海拔与SOM、SIF呈显著正相关,6个山地土壤带表层和亚表层SOM、SIF排序为棕壤带>黄棕壤带>黄壤带>红壤带>赤红壤带>砖红壤带(P<0.05)。无论表层还是亚表层,SOM和SIF均以次生林最大,香蕉园次之,橡胶林最小,次生林SOM显著大于香蕉园和橡胶林(P<0.05),SIF则无显著差异。随着海拔升高,限制SIF的因素由速效氮、速效磷转变为速效磷和速效钾,且pH的限制逐渐加强,而维持和限制低海拔不同土地利用类型SIF的因素与同海拔段内自然土壤基本一致。未来山地开发利用过程中低海拔区域应该注重补充氮肥和磷肥,中高海拔区域注重补充磷肥和钾肥,同时调节适宜的pH更有助于土壤养分释放和植物吸收利用。综上,海拔梯度和...  相似文献   

12.
西藏山地半淋溶土壤分布与大骨节病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通过西藏大骨节病县与非病县山地耕型褐土和灰褐土各土壤亚类的对比分析表明,山地褐土和灰褐土环境是西藏大骨节病主要土壤类型。其中大骨节病县有3.2万公顷耕种褐土,占全部耕种褐土的89.4%,而非病县仅0.4万公顷,占10.6%;同样,近3.9万公顷的耕种灰褐土分布在病县,占全部耕种灰褐土的97.4%,而非病县仅0.1万公顷,占2.6%。相似的半淋溶耕型土壤环境,雅鲁藏布江南岸多为非病区,北岸多为病区,可能与北岸念青唐古拉山和南岸喜马拉雅山的岩性和成土物质来源差异有关。同时土壤水土流失也可能是影响大骨节病分布的重要因素,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多为病区,而非病区多分布在地势较平坦的地区。因此系统研究西藏典型大骨节病区的土壤分异及其土壤侵蚀程度的差异对探讨未来西藏大骨节病的分布与流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黑土区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遥感反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淼  王翔  李思佳  张丽  宋开山 《地理科学》2022,42(8):1336-1347
以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为研究区,以Sentinel-2A(全球环境与安全监测计划的第二颗卫星,于2015年6月23日发射)影像作为数据源,构建光谱指数,分别采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Multiple Stepwise Linear Regression, MSLR)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算法建立土壤有机质(SOM)和土壤全氮(STN)预测模型,并采用十折交叉验证方法评估模型的性能。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气候、土壤类型和地形下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分布差异。研究表明:① 海伦示范区的SOM和STN含量最高,其年均温最低,高程最高,年降水量多,SOM含量升高,其年均温最低,年降水量多,STN含量升高;② 与基于多元逐步线性回归算法建立的SOM和STN预测模型相比,随机森林算法建立的SOM和STN预测模型,有着更高的精度和稳定性;③ 运用RF算法建立的SOM反演模型的R2为0.96,均方根误差为5.49 g/kg,STN反演模型的R2为0.95,均方根误差为0.27 g/kg; ④ 不同示范区统一建立SOM和STN预测模型,有助于提高预测精度,实现跨区域建模与制图。  相似文献   

14.
干旱区荒漠绿洲农田土壤肥力质量的研究是绿洲功能和生产力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1982年和2008年临泽绿洲农田287个样点耕层土壤(0~20 cm)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统计学分析手段,研究了26 a来土壤肥力质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为13.8 g·kg-1、0.81 g·kg-1、64.4 mg·kg-1、32.3 mg·kg-1、199 mg·kg-1,较1982年分别提高了13.5%、7.8%、9.3%、225.6%和26.8%;土壤肥力指标的变异性较大,变异系数均大于25%;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适合研究区土壤肥力质量评价,土壤肥力质量综合值由1982年的强度空间变异发展为中等空间变异;根据全国农业地力等级划分标准,研究区土壤属于4、5、6、7级,较1982年的土壤肥力呈上升趋势。土壤肥力综合值分布图可以为该区域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最近建成的中国1:100万土壤空间数据库以及《中国土种志》和省级土种志的土壤属性为基础,共收集东北三省736个土壤剖面理化分析数据,估算出该地区土壤有机碳总储量,并分析讨论了土壤有机碳密度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为16.13 kg/m2,在空间分布上的总趋势为东北部高,西南部低,密度较高的有机碳主要分布在原始森林、湿地及部分农业耕作区中。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的土类为泥炭土和沼泽土等土类,最低的为石质土、风沙土等土类。  相似文献   

16.
马建华 《地理研究》2004,23(1):55-62
本文以河南省泌阳暴雨中心区为例 ,在野外土壤调查和室内理化分析的基础上 ,分析讨论了暴雨对土壤组成和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暴雨中心区土壤因长期的暴雨冲刷 ,土层浅薄 ,发生层数目少 ,土体构型简单 ;砾石含量高 ,物理性粘粒含量低 ,质地类型多属多砾质砂土 ;土体中不出现肉眼可辨的铁锰结核 ;土壤淋溶作用强烈 ,呈微酸性反应 ;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含量较高 ,而速效钾含量偏低 ,有机质表聚化现象不明显 ;盐基淋溶率小于 1 0 0 ,土体SiO2 /R2 O3小于 7 0 0 ,脱硅和富铁铝化作用明显 ,土体风化程度较高。对暴雨中心区附近的土壤来说 ,上述土壤组成和性质均出现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Understanding the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sensitivity of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mineralization variations with changes in land cover is critical for assessing soil carbon (C) storage under global change scenarios. We determine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amount of SOM mineralization and the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sensitivity of soils collected from six land-cover types, including an orchard, a cropland, and four forests, in subtropical southeastern China. The responses of SOM mineralization to temperature (5, 10, 15, 20, and 25°C) and moisture (30%, 60%, and 90% of water-holding capacity [WHC]) were investigated by placing soil samples in incubators. Soil C mineralization rate and cumulative C mineralization were higher in orchard and cropland soils than in other forest soils.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soil C mineralization rates and cumulative C mineralization increased with the rise of WHC. The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of soil C mineralization was not affected by land-cover type and incubation moisture. All soil temperature treatments showed a similar response to moisture. Cropland soil was more responsive to soil moisture than other soils.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cropland and orchard soils have a higher ability to emit CO2 than forest soils in subtropical southeastern China.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方式对西藏东部河谷山地土壤肥力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现场调查取样和室内理化分析,研究了西藏东部主要河谷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肥力性质及其随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机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有明显的差异,耕地和裸地土壤砂粒含量高于其他利用方式,本区域土壤砂质特征明显;受有机质积累影响,乔木林地、灌丛地土壤具有相对较高N素养分;受施肥等因素影响,农耕地土壤具有相对较高P、K养分;在所有利用方式中,裸地土壤尽管具有相对较高的粉粒含量,但所有养分指标均最低,显著低于林地土壤。总之,对于西藏脆弱生境而言,耕作使得有机质更易于消耗。由于有机质与植被之间存在明显互相促进的作用,因此维持土壤有机质平衡对于恢复植被、保护青藏高原东缘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董建辉 《干旱区地理》2005,28(5):654-658
在黑河流域干旱土纲中采集5个典型土壤剖面以研究该地区干旱土壤的演化。同时,为了了解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干旱化和土壤盐化的变化趋势,测定了高台县西北盐池地区主要盐土类型各剖面中的盐分含量和流域内主要土类中水分含量的分布。结果表明,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土壤的退化主要表现为干旱化、盐渍化和土壤肥力的退化。在流域内干旱化随流域上中下游降水量和干燥度的变化而变化,土壤随距河流的距离及地下水位的高低而变化。流域内土壤从潜育土向雏形十、干旱雏形土和干旱土的方向变化。盐渍化与土壤水分含量和地下水位有关,并与水分的蒸发有密切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距水源越远,盐分含量一般越高。土壤肥力的退化表现为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阳离子代换量降低等理化性质的退化,这一退化过程是其它过程的综合反映。质地的退化虽受风沙化的影响,但与土壤的形成母质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新疆耕地土壤养分时空变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土壤养分状况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识,并决定着农作物产量高低,对其进行调查分析可以为今后土壤养分资源的综合评价和科学施肥管理提供基础资料。采用Meta-analysis方法,通过对1999-2005年期间有关新疆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研究文献的收集分析,并与20世纪80年代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对比分析,研究了近20多年来新疆耕地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耕地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碱解氮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土壤肥力在不断提高,全氮含量略有下降趋势,速效钾含量下降明显,但存在区域差异,准噶尔盆地北部区和伊犁地区具有较高的土壤肥力,塔里木盆地区域土壤肥力较低。分布于新疆的7种主要耕地土壤类型,其养分含量变化总体表现为与全疆耕地土壤养分相似的变化趋势。人类的施肥、耕作措施的改变及土地利用变化是引起土壤养分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