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中部地区的区域问题是“发展迟滞”,可称为“迟滞病”。“发展迟滞”是中部六省区域问题的综合症结,其表现为区域经济发展受阻、发展迟缓、在全国的相对地位下降;导致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迟滞的因素主要有区域投资环境、产业结构水平、城市化水平、区域对外开放程度等;针对中部地区制约区域快速发展的因素,提出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化发展、推进市场化进程、加强区域合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李晶  王海星 《世界地理研究》2020,29(6):1294-1303
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基于多维视角提出人类发展指数来综合评判地区发展水平和社会进步,但该指标体系并未涉及生态环境方面的考量,因而在衡量人类发展方面存在局限性。本文利用生态投入指数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维度修正人类发展指数,构建生态敏感的中国区域人类发展指数。结合Geoda和ArcGis软件,运用空间探索技术对中国区域人类发展的空间相关性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标准差椭圆探讨中国区域人类发展的空间演变趋势。研究表明,中国区域人类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区域人类发展的空间分布格局存在一定的空间锁定和路径依赖性;在方向上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整体呈现非均衡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3.
农户是耕地最主要的经营主体,基于农户视角构建耕地细碎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更为合理。本文选取湖北省“江夏区—咸安区—通山县”作为研究区域,采用改进的TOPSIS法,利用农户问卷调查数据,对耕地细碎化程度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耕地细碎化程度衡量指标的选取应基于耕地细碎化的属性特征,从农户微观视角,选取地块平均面积、地块数量、地块间的平均距离3个指标,衡量某一区域的耕地细碎化程度;②耕地细碎化在岗地平原地区与低山丘陵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岗地平原地区的耕地细碎化程度低于低山丘陵地区;③研究区域地形地貌呈现出“北部岗地平原—南部低山丘陵”的分布特征,耕地细碎化的综合程度基本上呈现出“北部低—南部高”的分布规律;④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耕地细碎化存在显著差异,在岗地平原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耕地细碎化程度越高;而在低山丘陵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耕地细碎化程度越低。  相似文献   

4.
旅游要素发展水平是衡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成熟程度的重要指标,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与旅游环境的依托密不可分。利用回转半径法分析黄山市旅游要素空间结构,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黄山市旅游要素空间结构与旅游环境的耦合协调程度。结果显示:(1)旅游等级高、区位优势显著的核心区域与旅游等级低、处于边缘地区相比旅游要素的规模和数量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核心区域旅游景区与其他旅游要素的相关性比边缘地区更为显著。(2)屯溪区、黟县、徽州区和歙县旅游要素空间结构与旅游环境的耦合协调程度较好,黄山区耦合协调程度较低,祁门休宁二县最低。调整旅游要素空间布局、促进旅游环境发展将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采用"自下而上"法测算1995-2014年中国及其东、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碳生产率,运用泰尔指数衡量旅游业碳生产率区域差异,并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5-2014年,中国及其三大地带旅游业碳生产率均呈增长趋势,其中西部地区增长最快;旅游业碳生产率存在区域差异,且以东部地区整体水平为最高;区域内差异是造成区域差异存在的主要原因,而区域内差异主要源自东部地区内部差异;城市化水平、旅游业发展水平、旅游部门碳排放结构以及游客规模等4个变量均影响旅游业碳生产率变动,且影响程度间具有明显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6.
采用GDP核算体系衡量国家和区域的发展存在明显的缺陷,真实发展指数GPI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子帐户,包含了一些被GDP所忽略的成本和价值,构建了可量度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来衡量区域经济健康程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介绍了GPI的产生和组成帐户.对GPI核算框架与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评介了美国不同区域尺度上的GPI核算应用案例,总结了GPI核算的优点与实施难点,并对在我国开展GPI核算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空间结构与若干地理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黄金火 《山地学报》2005,23(5):527-532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建立了85处国家地质公园。最邻近点指数判别表明:国家地质公园在空间分布上属于凝聚型,受中国大地构造控制,形成了东部沿海带、武夷山带、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带、环青藏高原带、秦岭带、南岭带6个集聚带。进一步分析国家地质公园与区域经济水平没有明显的耦合关系,但与城市发展水平的空间耦合关系明显。说明国家地质公园的建立不仅依赖于地质遗迹资源,而且还与周边区域的城市发展水平有关。由于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因此随着这些区域城市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建立更多的国家地质公园对大西部开发和中部经济崛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区域发展差异综合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章采用综合差异测度方法,选取综合指标对江苏省的区域发展差异进行综合分析,构建了区域发展差异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SPSS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评价了江苏省各县市的综命发展差异,并结合聚类分析法对该省的区域发展类型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江苏省区域经济发达的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由南向北综合发展水平逐渐递减、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减缓,区域发展梯度差异的地域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9.
区域物流发展水平是衡量某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从单因素指标和多因素指标两个方面全面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域物流空间现状,通过计算区域物流的区位基尼系数、区位熵、引力强度等,剖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域物流演化过程和空间网络结构。研究表明:(1)区域物流发展水平地区间差异较大,在东、中、西三大地带上的空间分布圈层特征明显,且与经济发展状况呈正相关关系。(2)区域物流分布呈多中心等级模式,物流节点的梯度关系较强。(3)区域物流分布相对比较集中,在中部地区的集聚程度最大,形成"一带两组团"格局。(4)区域物流的集聚趋势逐渐减弱,但各省区之间的差异不断扩大。(5)区域物流联系强度显著增强,区域物流网络得到进一步完善,较完整的多等级区域物流网络结构基本形成。(6)产业互补性、交通便捷程度、区位条件、政策优势是影响区域物流联系强度的重要因素。为进一步完善区域物流网络结构,可划分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扩展区和辐射区,加强大区域范围内的通道建设,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和转移,增强地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由主要省份的物流管理部门牵头组成物流区域发展协调机构,并在交通、通信、技术和金融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  相似文献   

10.
区域发展不平衡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指区域之间在发展水平、功能和结构上的时空不平衡性.文献综述分析发现: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评价指标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地区经济增长成果指标,另一类是地区间生活水平指标.这两类指标都局限于收入或GDP等经济指标,这对评价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不够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评价应该落到福祉水平层面.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区域发展与时间、空间组成的三位一体,对其研究应从时、空2个维度展开,即将空间维度的静态研究和时间维度的动态研究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东北地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与空间极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基于对空间极化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首先从要素流的视角构建区域发展衡量指标--城镇集聚能力,并从整体上评价1995-2008年东北三省区域发展演变格局;其次利用差异指数和极化指数,从不同集聚层次对东北三省区域发展非均衡性和极化程度进行测度.研究发现:①从区域发展衡量指标的动态演变格局来看:1995-2008年间东北三省区域...  相似文献   

12.
区域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概念界定与目标定位入手,以气候变化和系统结构要素为分析框架,建立了包括敏感性、暴露性和适应性等三类指标要素和本底脆弱性、潜在脆弱性和现实脆弱性等三个评价层次的区域脆弱性评价系统,并以南方丘陵地区为例,针对泥石流、滑坡、干旱与洪涝等区域自然灾害,构建了水土流失敏感区的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作者认为,区域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主要是针对全球气候变化扰动下与自然灾害有关的脆弱性,敏感性与易损性是其脆弱性的本质属性,敏感性、暴露性和适应性是脆弱性的系统要素。自然灾害频率指标可以作为反映灾害空间集聚性的区位暴露性指标,现实灾害度可以提供脆弱性评价因子厘定、指标权重确定、模型建立与阈值分析的结果验证。  相似文献   

13.
基于灰色关联模型对江苏省PM2.5浓度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祥  林振山  刘会玉  齐相贞 《地理学报》2016,71(7):1119-1129
采用克里金插值法分析2014年江苏省PM2.5浓度空间分布特征,运用灰色关联模型计算PM2.5浓度与影响因素间关联度,分析主要影响指标因子与PM2.5浓度空间分布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① 江苏省PM2.5浓度具有沿海低、内陆高,南部高、北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② PM2.5污染来源指标层的权重值最大(wi = 0.4691),空气质量与气象要素指标层的权重稍大(wi = 0.2866),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层的权重值最小(wi = 0.2453);③ 在27个指标因子中,与PM2.5浓度关联度为中度的仅有公路客运量、房屋建筑施工面积、园林绿地面积、人口密度等4个指标因子,PM2.5与其余指标因子均呈强度相关联,其中与PM10、O3、降雨量、公路货运总量、地区工业总产值和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等指标的关联度较高;④ PM2.5污染源指标层与PM2.5浓度关联度值较大的城市分别是南京、无锡、常州、南通、泰州市;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指标层与PM2.5浓度关联度值较大的城市分别是徐州、苏州、盐城、常州市;空气质量与气象要素指标层与PM2.5浓度关联度值较大的城市分别是盐城、扬州、常州、南通市。综合分析可知,影响指标因子关联度值与PM2.5浓度空间分布有较好相关性。研究表明,灰色关联模型可有效分析影响PM2.5浓度的主要因素,能对PM2.5浓度影响指标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4.
基于力学平衡模型的长三角港口物流发展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士琳  曹有挥  蒋自然  王佳韡 《地理科学》2017,37(11):1624-1631
基于港口物流协调发展理论分析框架,构建相应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协调性判别模型,对长三角13个港口物流发展协调性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长三角已形成较为明显的以上海港为核心,宁波-舟山港、苏州港和南京港为副中心,其余港口为重要补充的多层次港口物流规模等级结构;港口物流协调发展层次总体偏低,以低水平协调型为主,且港口物流发展协调度与综合发展度间存在紧密联系,呈现明显的“U”型曲线特征;港口物流协调发展偏离方向集中化特征不明显,制约不同港口物流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存在较大区别,同时就物流运营发展滞后型、城市支撑发展滞后型和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型港口分别提出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5.
绿色社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绿色社区的概念出发,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探讨了绿色社区的内涵和评价的内容,提出了一组测评绿色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该组指标体系综合考虑了绿色社区的环境、资源及人与城市发展的需要和对未来发展的支撑,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援藏与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西藏自治区74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建立援藏与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耦合关联指标体系,分析了2000~2014年援藏与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构建耦合度模型与协调指数模型,分析援藏与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的时空耦合协调特征。结果表明:援藏与各县(市、区)的经济发展关联度在0.687~0.750之间,具有较强的正向关联。其中,财政转移支付对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尤为显著,并且援藏在经济实力与乡村经济方面的绩效更为明显;2000年以来,援藏与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耦合度始终处于中度以上水平,协调指数也持续上升,援藏与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逐渐达到高级协调状态;2014年,各县区援藏与经济发展耦合度处于中度以上水平,但协调指数处在中级以下。西藏自治区划分为良好协调、初级协调、勉强协调以及濒临失调4种协调发展区,勉强协调区为主;高海拔及边境地区耦合作用略强于其他地区,但协调指数较低;自然条件好的河谷地区表现出较大的内部差异,高协调指数呈现趋中心性。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调,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结果,然而要带来这个结果就首先必须做到区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作者针对区域的特征,从区域社会经济与区域资源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出发,从可持续的本质概念进行分析,拓展认识和界定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区域环境承受能力的内涵意义。基于区域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程度的功能过程,考虑区域社会调节活动对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的影响,构建了一个以指标层变量、分类层指标和目标层指数3个等级层次体系的、并适用性较强的区域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喀斯特石漠化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以贵州省为例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从喀斯特石漠化的科学内涵出发,探讨喀斯特石漠化评价的具体内容,指出喀斯特石漠化评价应从现状、危险性以及发展速率3个方面进行.评价指标选取所依据的原则,探讨了指标体系适用的时、空尺度范围;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分析喀斯特石漠化不同等级指标量化界线确定的生态基准,初步建立了石漠化评价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9.
基于空间错位理论的河南省旅游发展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省18个地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旅游资源单体数目和旅游接待人数作为空间错位的测度指标,构建旅游空间错位指数的测度模型,对河南省旅游空间错位的程度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18个地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旅游空间错位现象,其中,郑州、开封、濮阳、三门峡、信阳5城市存在正向错位现象,而其他13个城市表现出负向错位现象。根据旅游空间错位程度,可将18个地市分为高错位区域、中错位区域、低错位区域3种类型,并针对错位程度不同的区域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绥化市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嘉  尚金城  谢远云 《地理科学》2006,26(4):426-431
在全面性、简明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建立了绥化市可持续发展趋势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该区域1990~2002年的可持续发展趋势和可持续发展系统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趋势评价指在确定的指标体系下,采用复杂系统综合评价的方法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各方面的综合发展的状况、趋势和可持续发展的程度或水平,并用相应测度和标准去衡量或者比较。绥化市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分析结果表明,该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态稳定,人口发展、环境污染和资源占有趋势一直呈现比较波动的状态,特别是资源占有指数在2000年才呈现恢复上升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在于2000年之前的"高消耗"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环境-发展综合指数与资源-发展综合指数有着相同的变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因为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都比较严重,同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低造成二者数值都比较高。1998年后,逐渐进入环境质量提高,资源消耗量下降的时期,环境污染、资源消耗与发展的综合指数越来越低,同时也可以说明绥化市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