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47篇
海洋学   1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垫江凹陷位于四川盆地东部,是四川盆地三叠纪时期重要的成盐凹陷之一,但当时古卤水是否达到钾盐沉积阶段,是否具备形成海相钾盐的良好条件,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垫江凹陷长平3井、高探1井和ZK001井嘉陵江组岩盐样品进行化学成分分析,以及对长平3井典型岩盐样品进行氯同位素分析来判断古卤水沉积阶段和成钾条件。结果发现垫江凹陷三叠系嘉陵江组岩盐δ37 Cl值均为负值,均小于-0.32‰,最低达到-1.18‰,绝大部分岩盐样品溴氯系数大于0.31,有很大一部分样品溴氯系数超过0.45,进一步表明垫江凹陷在嘉陵江期古卤水浓缩已达到钾石盐析出阶段,与岩盐包裹体成分分析结果一致。综合气候-物源-构造因素,认为垫江凹陷三叠纪嘉陵江期气候条件炎热,物质来源丰富,存在次级凹陷,古构造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成钾潜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要总结了西藏措勤盆地相关区域的地层学研究进展。近年来,笔者及研究团队对措勤盆地及邻区进行了多次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古生物鉴定和研究,获得了一些新的发现和认识,在结合前人在相关地区取得的地层学成果和资料的基础上,厘定了该地区上二叠统—侏罗系的地层序列。措勤盆地的上二叠统是以文布当桑组为代表的灰岩和以木纠错组为代表的白云岩。三叠系存在着广海陆棚相和碳酸盐岩台地两种地层序列:前者自下而上划分为下三叠统嘎仁错组、中三叠统至上三叠统卡尼阶珠龙组、上三叠统诺利阶江让组、上三叠统瑞替阶至下侏罗统敌布错组;后者自下而上划分为木纠错组、待建的中三叠统、上三叠统诺利阶麦隆岗组和上三叠统瑞替阶至下侏罗统的确哈拉组。下侏罗统与上三叠统瑞替阶难以区分开。中侏罗统的岩性为深海-半深海相泥岩夹有基性-超基性岩。上侏罗统自下而上划分为萨波直不勒组和吐卡日组,目前尚未发现提唐阶的化石,因此推测下白垩统多尼组和吐卡日组之间有沉积间断。措勤盆地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晚三叠世诺利期和晚侏罗世牛津期—基默里奇期都处于碳酸盐岩台地环境,冈底斯地区在中三叠世和中侏罗世发生了2期构造伸展事件,在晚三叠世诺利期末期和晚侏罗世基默里奇期晚期发生了两次构造抬升事件。构造伸展和挤压抬升造成了海平面的反复升降变化,导致了深水和浅水沉积相的垂向叠置,为油气成藏创造了良好的沉积建造组合条件。上二叠统—侏罗系地层序列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应该加大地层古生物学的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3.
日本利根地下技术株式会社开发工事部部长施工技术专家副岛寅二郎先生应邀参加了第七届探矿工程学术会议,在会上做了技术报告。本文是根据录音带节录整理的,未经本人审阅。  相似文献   
4.
松辽盆地深部反射地震探查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概述了近年来用近垂直反射地震方法研究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地壳结构和深部构造问题所取得的基本成果,说明了在松辽盆地内所进行的两次深反射地震探查,包括位置、科学目标、资料采集、处理技术和基本结果,利用延长排列所得到的约42km长共炮点资料,求出松辽盆地地壳平均速度约为6.197km/s。通过初步解释,认为在上部地壳存在多组低角度断裂、中下部地壳构造具有更为复杂的震相、Moho震相比较清晰,多处出现与Moho震相斜交的震相。  相似文献   
5.
二密铜矿位于二密中生代火山盆地中,矿床产于松顶山序列石英闪长岩与侏罗系火山岩接触带附近,矿体受多组断裂联合控制,矿体多呈脉状,主成矿期在花岗斑岩株侵入固结之后。成矿热液来源于深部,沿300°±断裂带及34°±断裂带运移至容矿构造中成矿。300°(4)与34°(6)两条主干断裂带交汇部位一带可能是主要成矿区。  相似文献   
6.
西藏班戈县久朗仓地区新发现中生代珊瑚化石23个属种和层孔虫化石5个属。这些化石表明其所在地层的时代为晚侏罗世,因此不属于中泥盆统—下石炭统查果罗玛组和中二叠统下拉组。根据沉积特征与古生物特点,本次主要研究的地层应对比至侏罗系上统吐卡日组,岩性主要以碳酸盐岩为主,其上段夹碎屑岩,表明本套地层处于稳定的浅海碳酸盐台地环境,其中生物礁的发现表明吐卡日组也是措勤盆地一个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7.
针对建筑基坑围墙及基坑边坡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发生水平位移和沉降造成安全隐患问题,设计了一种基坑围墙位移监测系统,利用测点定时采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BDS)观测数据,在服务器上结合参考站数据顺序对各个监测点位移监测数据进行处理,最后用休哈特均值控制图,当测点位移量超过阈值时系统发出告警,测点每60 min给出一组测量值,准静态实际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能够实现基坑围墙测点东(E)方向为5 mm;北(N)方向为4 mm;天顶(U)方向为9 mm的监测水平.   相似文献   
8.
戚伟  刘盛和  刘振 《地理学报》2022,77(12):3023-3040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发展出现了新态势。本文基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依据地级尺度划定的“准胡焕庸线”,分析2010—2020年“胡焕庸线”两侧人口集疏模式的新特征,并探讨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 “胡焕庸线”依然稳定,2020年东南半壁与西北半壁的人口比为93.5∶6.5;② 西北半壁人口份额仍然微增,但是增幅较之前明显下降; ③ 2010—2020年西北半壁人口集中化指数由降转增,西北半壁和东南半壁的人口分布集中化程度均有所提升;④ 东南半壁人口集疏分化不断强化,2010—2020年人口负增长区的面积占比已达54.22%,超过人口正增长区;西北半壁人口集疏的马太效应特征愈发明显,人口负增长区占比也已升至26.15%;⑤ 省会首府人口增长优势愈发突出,且西北半壁比东南半壁更为明显;⑥ 经济发展水平、城区人口规模等级、行政区划等级等因素与区域人口变动显著相关;西北半壁行政区划等级对人口增长的影响效应尤为突出。综合来看,西北半壁已经出现与东南半壁相似的人口集疏过程,人口集疏模式已突破了“胡焕庸线”。中国即将迎来人口总量拐点,人口城镇化进程逐步减速,密切关注“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发展的新特征,对推动全国各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西北地区三趾马红土广泛分布,其蠕变特性强、变形后强度衰减明显,为典型的易滑地层。以往研究较少关注三趾马红土的长期强度衰减规律,为探讨三趾马红土强度时间效应,文章开展三趾马红土蠕变试验研究,获取其蠕变全过程曲线;利用等时曲线法求取其长期强度,并分析影响因素对长期强度影响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三趾马红土蠕变性强,蠕变特性受初始条件影响显著,试样干密度越小、含水率越高、试验围压越小,其蠕变变形量越大;三趾马红土蠕变变形后强度衰减明显,强度损失率为6.67%~34.58%,干密度越小、含水率越高、围压越小其长期强度越低;三趾马红土长期强度衰减随影响因素变化敏感性不同,随含水率变化最为敏感,随围压变化敏感性次之,随干密度变化敏感性最低;三趾马红土强度损失率变化则呈现不同规律,干密度越小、含水率越高、围压越低,其强度损失率越大,且其变化幅度随围压变化最为敏感,随含水率变化次之,随干密度变化敏感性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