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76篇
  免费   2287篇
  国内免费   3064篇
测绘学   1073篇
大气科学   1406篇
地球物理   2178篇
地质学   5493篇
海洋学   1933篇
天文学   284篇
综合类   995篇
自然地理   1265篇
  2024年   62篇
  2023年   197篇
  2022年   551篇
  2021年   621篇
  2020年   552篇
  2019年   598篇
  2018年   635篇
  2017年   575篇
  2016年   630篇
  2015年   552篇
  2014年   607篇
  2013年   689篇
  2012年   863篇
  2011年   735篇
  2010年   770篇
  2009年   712篇
  2008年   700篇
  2007年   672篇
  2006年   584篇
  2005年   481篇
  2004年   370篇
  2003年   283篇
  2002年   272篇
  2001年   251篇
  2000年   263篇
  1999年   272篇
  1998年   169篇
  1997年   179篇
  1996年   121篇
  1995年   116篇
  1994年   106篇
  1993年   104篇
  1992年   76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8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4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沉积岩中的微量元素对沉积环境水介质的变化较为敏感,是研究沉积物沉积时古气候、古环境的有效手段。选取了对沉积环境介质较为敏感的锶(Sr)、钡(Ba)、铜(Cu)、铀(U)、钒(V)、镍(Ni)、钍(Th)等元素作为判别指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上新统油砂山组、狮子沟组和更新统七个泉组三套富锶岩层的古气候和古沉积环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西部从油砂山组到七个泉组沉积时总体上为干旱的气候环境;湖盆水体的盐度较高,表现为咸水环境,且从油砂山组到七个泉组随着地层变新,盐度有逐渐增大的趋势;油砂山组、狮子沟组和七个泉组沉积时湖盆水体均表现为中等分层、湖水循环较为顺畅的氧化环境。  相似文献   
2.
文章综述目前赤潮治理的主要方法,其中物理法重点介绍机械搅动法、超声波法、吸附法和气浮法,化学法重点介绍无机药剂法、有机药剂法和胶体絮凝沉淀法,生物法主要介绍引入赤潮藻类生物天敌、微生物技术和化感技术,分析各自优势和不足,采用微生物技术和化感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Dai  Guofei  Gan  Nanqin  Song  Lirong  Fang  Shaowen  Peng  Ningyan 《中国海洋湖沼学报》2018,36(4):1103-1111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 Microcystins (MCs) are cyclic hepatotoxic peptides produced by the bloom-forming cyanobacterium Microcystis and present a public health hazard to humans and...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我国海图生产现状及基于数据库的海图制图技术,针对以航海图生产为主要目的的海图数据库建设中的比例尺分级问题,依据统一的样本海图选择原则,计算海部要素载负量,计算结果表明,海图载负量数值受地形、人为等因素影响大。定义一个全水深的理想海部区域,通过确定水深注记间距和载负量之间的关系、参考现有海图水深注记最小间距值和航海应用对海图比例尺分级的需求等因素,最终确定了海图数据库比例尺分级方案。  相似文献   
5.
2015年以来,秦皇岛近岸海域暴发了绿潮,对北戴河旅游区的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绿藻微观繁殖体在绿潮的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主要包括孢子、配子、幼苗和营养片段。绿藻微观繁殖体作为绿潮的“种源”,其分布规律可以反映绿潮的“藻源”位置。本研究于2016年4-9月和2017年1月对秦皇岛近岸海域绿藻微观繁殖体的调查,探究了其分布规律以及生物量变化。结果显示,绿藻微观繁殖体主要分布在近岸海域,由近岸向远岸海域逐渐降低。绿藻微观繁殖体的数量在7、8月份最高,在冬季最低。受绿潮影响严重的海域微观繁殖体数量高于其它海域。秦皇岛近岸海域的绿藻微观繁殖体为该海域绿潮的种源,其分布规律表明秦皇岛近岸海域绿潮起源于本地。  相似文献   
6.
通过种子沉积法制备出Fe_3O_4/Mg(OH)_2复合材料并进行XRD、SEM测试分析。探究了氨水的浓度与加入速度、搅拌速度及等因素对磁性复合材料形貌的影响。氨水浓度与注入速度的降低,对氢氧化镁基体形貌的影响是相同的,但要使合成磁性复合材料形貌和四氧化三铁粒子在氢氧化镁中分散性均匀,应控制氨水浓度(ω=2.5%)或加入速度在一个合理的较低值。  相似文献   
7.
通过多种方法分析大西安地区土地利用类型演变特征、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大西安地区土地利用优化发展提供科学基础。在GIS和RS技术的支持下,对区域1996年、2006年、2016年3期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进行解译,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对大西安1996 年以来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覆被时空动态变化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 大西安近20 a来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耕地、林业用地面积总体减少,草地小幅增加,水域略有萎缩,各地类间相互转换频繁。(2) 土地利用综合程度较高且不断加强,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均衡。(3) 空间变化上,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显著,建设用地、耕地、林业用地重心转移的速度呈现出先快后慢的阶段性特征。(4) 综合相关文献,大西安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为政策因素。论文从时空变化角度首次提出大西安地区的土地利用演变规律,该结果可为大西安地区发展过程中的土地优化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Osherovich的黑子返回磁通量模型作了适当的修改,使用黑子中心作为边界条件,用五种观测结果,导出了理论模型所需的五个主要参量,用半经验方法求得了黑子静力学模型的磁场、压力和温度等物理量.将此模型应用于一个中等大小的圆形对称黑子,可得到一个特解,结果发现我们的模型既能满足黑子的磁性质,同时又能满足合理的热力学量分布.  相似文献   
9.
Using one-minute cadence vector magnetograms from Big Bear Solar Observatory (BBSO), we analyze the temporal behavior of derived longitudinal electric currents associated with two flares on July 26, 2002. One of the events is an M1.0 flare which occurred in active region NOAA 10044, while the other is an M8.7 flare in the adjacent region 10039. Rapid changes of magnetic fields in the form of flux emergence are found to be associated with both of these events. However, the temporal behavior of electric currents are very different. For the M1.0 flare, the longitudinal electric current density drops rapidly near the flaring neutral line; while for the M8.7 flare, the current density rapidly increases, confirming the picture of the current-carrying flux emergence. We offer a possible explanation for such a difference: magnetic reconnection at different heights for the two events, near the photosphere for the M1.0 flare, and higher up for the M8.7 flare.  相似文献   
10.
OSIRIS (OH-Suppressing Infra-Red Integral-field Spectrograph) is a new facility instrument for the Keck Observatory. After seeing first light in February 2005, OSIRIS is currently undergoing commissioning. OSIRIS provides the capability of performing three-dimensional spectroscopy in the near-infrared z, J, H, and K bands at the resolution limit of the Keck II telescope, which is equipped with adaptive optics and a laser guide star. The science case for OSIRIS is summarized, and the instrument and associated data reduction software are describ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