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4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305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82篇
地质学   523篇
海洋学   508篇
综合类   85篇
自然地理   6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2年   1篇
  194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海水25℃等温蒸发过程的理论计算(一)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宋彭生 《盐湖研究》1990,(3):16-22,5
  相似文献   
2.
The main taste components of triploid and diploid oyster (Crassostrea gigas) were compared. Free amino acids, inosine monophosphate, succinate, trimethylamine oxide and betaine in fresh and boiled extractives were analyzed. The protein, lipids, glycogen, moisture and ash, which may affect the flavour, were evaluated. In boiled extractives, the amino acids were 394.1 mg(100g)^-1 in diploid and 183.5 mg(100g)^-1 in triploid. However, in fresh oyster extractives, they were 320.0 mg(100g)^-1 and 147.3 mg(100g)^-1 respectively. The inosine monophosphate in triploid was 44% more than that in diploid, and a little difference existed in the content of trimethylamine oxide between them. The contents of these taste components were the basis for taste flavour pattern determination.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研究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对各类水样资料的研究,发现在都思兔河中段,对于相对惰性的组分,河水的化学成分由湖水与地下水混合形成;但对于易发生化学反应的组分,湖水在向下游运动的过程中,其化学成分明显受到了化学反应的影响。论文使用Cl-质量平衡方法,计算出该段河水中地下水的补给比例在50%以上;并且根据研究区的具体条件及矿物饱和指数的计算结果,确定石膏的溶解、方解石和白云石的沉淀以及CO2逸出是河水化学成分形成的主要化学作用,通过对化学反应量的计算,恢复了湖水与地下水仅发生了简单混合作用的混合水的成分。  相似文献   
4.
对取自西菲律宾海黑潮源区的Ph05-5和WF3岩芯进行了CaCO3和钙质超微化石研究.在利用氧同位素曲线对比和AMS14C数据进行地层划分的基础上,结合钙质超微化石的碳酸盐溶解指数和初级生产力指标,分析了晚第四纪黑潮源区碳酸盐旋回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约190ka BP以来CaCO3含量整体上都表现为冰期高、间冰期低的"太平洋型"旋回特征,但菲律宾以东海区在末次冰期(MIS 4到MIS 2期)内部又显示出间冰段含量高、冰段含量低的"大西洋型"旋回特征.碳酸盐旋回的控制因素在黑潮源区内部也有明显的差异,菲律宾以东海区以碳酸盐溶解作用为主,初级生产力起次要作用;而台湾东南部海区的主要因素则是初级生产力变化引起的钙质生物输入量的波动.菲律宾以东海区末次冰期内部表现出的"大西洋型"旋回特征则是溶解作用和初级生产力共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测定了2株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 P1、P2的psbA基因序列。发现得到的2个序列完全相同。以P2序列对比分析了P.globosa和P.antarctica的psbA基因在DNA序列、氮基酸序列和RNA二级结构上的差异性,发现2种棕囊藻psbA基因DNA序列和氨基酸序列非常保守,无插入/缺失,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变异率分别为1.88%和1.13%。与核基因核苷酸的碱基替换不同,psbA基因核苷酸的碱基替换主要发生在密码子的第1位上。且不引起氨基酸的变化,引起氨基酸变化的碱基替换都发生在密码子的第2位和第3位上。在RNA二级结构上两序列的1~4茎环结构完全相同,表现出明显的棕囊藻属的特异性,其它结构区域差异较大。种间差异表现明显。由于psbA基因DNA序列和氨基酸序列非常保守,可能不适宜棕囊藻属的系统发育分析。但其RNA二级结构可能对于棕囊藻的分子分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海洋生物中牛磺酸的生物活性及其含量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牛磺酸 (Taurine ,Tau)是一种非蛋白质结构氨基酸的特殊氨基酸。它以游离氨基酸的形式普遍存在于动物体内各种组织 ,并以小分子二肽或三肽的形式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 ,但不参与蛋白质合成。最早是1827年从牛的胆汁中发现了这种含硫氨基酸 ,又称为牛胆碱 ,牛胆素。其分子式为C2H 7NO 2S ,是一柱状结晶体 ,熔点为310℃。牛磺酸在鱼、贝类中含量十分丰富 ,软体动物中尤甚。可以说海洋生物是牛磺酸的天然宝库。1生物活性研究近况1886年 ,Schmeideberg等人就认为牛磺酸具有药物作用 ,但直到1975年…  相似文献   
7.
中太平洋铁锰结壳铅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已有研究表明大洋中溶解的铅(Pb)来源于陆源物质,但是,对Pb进入大洋的途径争议很大。为此分析了取自中太平洋两块铁锰结壳样品的Pb同位素组成,获得了整个新生代的中太平洋Pb同位素演化历史。结果表明这两块结壳的Pb同位素随时间的演化曲线与中北太平洋沉积物岩心LL44-GPC3中风成碎屑的Pb同位素演化曲线相似。证实该区深水中的天然溶解铅主要来自风成粉尘,并且50Ma之前中太平洋中溶解Pb同位素组成主要取决于源自美洲的风成粉尘的输入,40Ma之后主要取决于源自亚洲的风成粉尘的输入。  相似文献   
8.
企鹅珍珠贝游离珠插核过程中死亡因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企鹅珍珠贝游离珠插核过程中的一系列对比实验,首次探讨了施术贝死亡过高的原因.发现术前处理时间太长造成的贝体虚弱会增加死亡率;施术伤口对贝体造成的生理不适如能及时得以恢复,不会因此发生大规模的死亡;偏小的核位、较厚的核位皮层肌肉以及由之产生的较强的排异反应会严重影响企鹅珍珠贝施术贝的成活率;休养时提倡先室内休养10d左右再移至海区,且不必添加昂贵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9.
对虾养殖生态系中有机碳的初步研究本研究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围隔养殖对虾生态系中有机碳的变动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溶解有机碳 (DOC)含量波动在 5 .2 99~ 13.39mg/ L之间 ,平均为 8.5 3mg/ L± 2 .2 5 mg/ L;颗粒有机碳 (POC)含量波动在0 .6 5~ 6 .6 3mg/ L之间 ,平均为 3.2 5 mg/ L± 1.76 mg/ L;总有机碳 (TOC)含量波动在 6 .92~ 2 0 .0 2mg/ L之间 ,平均为 11.78mg/ L± 3.82 mg/ L ;其中 DOC∶ POC∶ TOC为 0 .72∶ 0 .2 8∶ 1。各种有机碳组分的含量明显高于自然海水中各种有机碳的含量 ;各种有机碳组分的含量在养殖期间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 ;其变化与 DCOD的变化呈显著线性正相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分别于1989年,1992年,1991年8月,1991年5月对大辽河口、鸭绿江口、滦河口、东村河口水体中总汞进行了取样和分析,其中又对大辽河口和东村河口进行了溶解态汞的分析。大辽河口和东村河口溶解态汞的含量分别为85~460ng/L和180~500ng/L,平均值分别为210和324ng/L;总汞含量分别为95~550和400~1000ng/L,平均值分别为310和640ng/L。大辽河河流段和河口段溶解态汞和颗粒态汞是主要存在形式。河口溶解态汞和颗粒态汞随氯度变化趋势相似。东村河口溶解态汞约占50%。鸭绿江口和滦河口总汞含量分别为30~2500和3700~6700ng/L,平均值分别为700和5700ng/L。鸭绿江口总汞随氯度变化趋势与随浊度变化趋势一致。而在滦河口总汞含量随两者变化趋势则不同。还讨论了滦河口、东村河口、鸭绿江口和大辽河口汞的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