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8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9篇
海洋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骨病,其诊断的主要依据为骨密度降低。目前的测量骨密度方法在精度、剂量方面不很理想.本文介绍一种外周型高精度小型CT,精度高、剂量低是一种较理想的测定骨密度的仪器。文中介绍了提高精度和降低剂量的措施,以及仪器在临床应用试验的情况和结果,此仪器并可扩展应用于骨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2.
K边缘滤过常用于双能X射线骨密度的测量中,但它与不加K边缘滤过时的多能谱光子计数探测器在骨密度测量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对比、研究。本文选择利用稀土材料铈(Ce)的K边特性,对广谱X射线进行能谱优化,从而获得双能谱,并针对此种情况下的双能谱提出了一种对应的能量-阈值校准方法,希望一定程度上提高骨密度仪中物质分解的准确度。本文对未加Ce时的三能分解、双能分解与加了Ce片后的双能分解做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在未加Ce片滤过时,三能分解精度比双能分解精度高;经过Ce片滤过后,双能分解精度优于所有未加Ce片滤过时的分解精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佛山地区成年人椎体骨密度(BMD)与性别、年龄的关系,探讨本地区不同年龄段BMD均值及各年龄段骨质疏松症(OP)的发病率。方法:对佛山市中医院2021年10月至2023年3月的1 065例(男性648例,女性417例)健康成年人体检者使用定量CT(QCT)行椎体BMD检测,按年龄段进行分组;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BMD值进行检验,采用χ2检验和相关分析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OP发病率进行分析。结果:20~29岁、30~39岁、40~49岁及60~69岁、70~79岁不同性别间的BM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女性BMD在青中年时期高于男性。在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男性组及30~39、40~49岁、50~59岁、60~69岁女性组中,同性别不同年龄段间的BM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OP发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年龄与OP发病率呈正相关关系(r男=0.517,r女=0.636)。结论:佛山市健康成年人QCT测量的椎体BMD与性别、年龄相关,在20~29岁达到峰值,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从40~...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巴戟天提取物对实验性骨质疏松症大鼠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及巴戟天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每组各10只。对除假手术组外的其余组大鼠通过手术摘除大鼠双侧卵巢建立骨质疏松症模型,造模后分别给予阳性药物碳酸钙D3颗粒0.5mg/kg,巴戟天提取物高、中、低剂量(0.36g/kg、0.18g/kg、0.09g/kg)干预,假手术组与模型对照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每天1次,共90d,剥离右侧股骨测量股骨中心骨密度与远心端骨密度;称量股骨重量,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骨钙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骨密度、骨钙含量、血清雌二醇含量均显著降低,血清碱性磷酸酶含量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巴戟天高剂量组大鼠骨密度及高、中剂量组大鼠骨钙含量、血清雌二醇含量均显著升高,碱性磷酸酶含量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巴戟天提取物能够有效阻止骨丢失,促进钙沉积,从而改善骨质疏松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雌性激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体成分信息,探讨QCT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62例,根据不同的透析时长分为3组,运用定量CT技术测定患者的骨密度值、腹部脂肪及肌肉含量,同时选取性别及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人群62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透析组骨质疏松者占17.70%(11例),骨量减少者占30.60%(19例),而在健康对照组中,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者分别占6.50%(4例)和16.10%(10例),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透析组的腹内脂肪和皮下脂肪含量分别为(113.70±63.29)cm2、(80.65±59.67)cm2,均低于健康对照组(135.90±58.80)cm2、(122.26±54.94)cm2,透析组L3-SMA<对照组 L3-SMA,(107.00±30.70)cm2<(121.37±32.87)cm2,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在不同性别透析患者中,男性透析患者的腰椎骨密度值为(156.11±51.94)(mg/cm3),与女性(124.29±50.89)(mg/cm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患者的皮下脂肪含量要高于男性,而男性和女性的腹腔内脂肪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透析组的骨密度值和L3-SMA变化与透析时间长短无差异。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高于健康人群,腹部脂肪及肌肉含量低于健康人群,定量CT对体质成分监测的准确性和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壳寡糖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骨质量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壳寡糖(Chitooligosaccharide COS)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骨质量的影响,研究壳寡糖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骨组织微观结构的保护作用,为壳寡糖在预防和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切除3月龄雌性大鼠两侧卵巢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并灌服不同剂量的壳寡糖。收集骨组织标本,分别进行骨密度、骨矿元素含量、骨组织生物力学、骨组织形态学、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的测定。结果显示:中、低剂量壳寡糖能够显著提高股骨干骺的骨密度,增加Ca,Mg元素在股骨、胫骨中的含量,保护胫骨远端的微观结构,提高骨小梁体积百分比和宽度,显著降低骨小梁的分离度以及平均矿化率;中剂量壳寡糖可显著提高股骨最大载荷和最大弯曲力。说明低分子量的壳寡糖能显著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的高转换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基于胸部CT平扫的心外膜脂肪体积(EAT)与定量CT腰椎骨密度(BMD)及其下腰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0例行胸部CT平扫和腰椎骨密度定量CT体检人群的影像组资料.将纳入对象按照腰椎骨密度分组,对纳入者的胸部CT平扫影像图像重建,提取心外膜脂肪并计算其体积.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测不同组别患者心外膜脂肪...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加味骨宝汤对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术后的骨密度和血清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将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44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22例。2组均进行PFNA术,对照组术后给予维D钙咀嚼片治疗,治疗组同时口服加味骨宝汤和维D钙咀嚼片治疗。分别于术前及治疗3个月后检测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及骨碱性磷酸酶(BALP)的含量,同时测定并比较健侧股骨近端的骨密度。结果:治疗组TRACP-5b、BALP含量及骨密度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骨宝汤不但能够调节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FNA术后的骨代谢,而且可以明显提升健侧股骨近端骨密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养血固肾汤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肾虚精亏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PMOP肾虚精亏证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予常规抗骨质疏松药物(阿仑膦酸钠片+碳酸钙D3 颗粒)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养血固肾汤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的综合疗效、骨密度(BMD)、骨代谢指标[包括血清中骨钙素(BGP)、血清骨碱性磷酸酶(ALP)、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7%(29/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2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BMD及骨代谢指标(BGP、ALP、β-CTX)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血固肾汤能改善PMOP肾虚精亏证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BMD,降低骨代谢指标,且临床使用较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COVID-19虽以肺部表现为主,但该病除累及呼吸系统外,还可累及多个系统,其中尤以对骨肌系统影响的研究较为缺乏。本研究纳入33例有入院、出院及1年后随访胸部CT资料的COVID-19患者,分析其骨及体质成分特征,共纳入无症状感染者、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各2、8、19和4人,无危重型患者。平均住院时长为(29.5±9.6)d,平均随访时间为(423.0±53.6)d。入院、出院及1年后胸椎骨密度未见明显变化;胸12~腰1椎间隙层面腹部皮下脂肪、腹腔内脂肪及腹部总脂肪面积亦未见明显变化。无症状感染者及轻型组患者入院及1年随访胸1~胸12平均BMD高于普通型及重型组;普通型及重型组患者入院及1年后随访腹腔内脂肪面积及腹部总脂肪面积大于无症状感染者及轻型组。本研究首次探索COVID-19对骨肌系统的影响,提示感染COVID-19一年后,并未导致患者胸椎骨密度和腹部脂肪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