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5篇
天文学   56篇
综合类   8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利用GPS技术监测青藏高原地壳运动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利用青藏地区的两期GPS复测资料,精密测定了拉萨-温泉等7条基线矢量的年变化率,首先获得了该地区现今大尺度地壳水平运动的实测结果.这些实测结果为青藏高原地壳运动的一些重要的地质、地球物理的推断,如青藏高原各块体在印度板块向北挤压作用下,地壳水平运动自南向北逐渐衰减,川滇菱形块体向南走滑等初步提供了直接观测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2.
利用现代空间大地测量技术测出北半球活动板块边缘会聚、扩张和滑动速度.北半球板块间南北方向运动总体上呈现会聚类型,反映北半球在南北方向处于收缩状态;北大西洋中脊扩张速度明显小于南大西洋中脊;纬度为7.7,23.3,34.8,42.0和51.0的闭合环纬线长变化率分别为-20.0,-15.5,-3.5,-4.1和-5.8 mm/a,均为负值,表明北半球纬向运动在收缩.另外,利用板块欧拉运动定律得出北半球同纬度板块回路速度闭合差为负值,进一步验证了北半球压缩.   相似文献   
113.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测量技术具有防区外探测能力,全天侯、全天时、精确地获取大范围地面三维信息,经处理可制成数字高程模型和三维地形图,获得地表详细资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获取地形信息的手段和方式,这项高新测绘技术是继GPS空间测量技术又一次大飞跃,具有重要的运用前景。本文叙述了InSAR测量技术原理、相对于GPS优越性以及21世纪应用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114.
GPS监测的中国及其周边现时地壳形变   总被引:66,自引:7,他引:6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多个全国性的GPS监测网、中国地壳运动主要活动带的区域性GPS监测网以及亚太地区大地测量计划(APRGP)的GPS监测网自1991年以来近10年的GPS资料,通过旋转变换将不同方法得出的各个子网的速度解进行统一,给出一个自恰的、完整的ITR一7框架下的速度场综合解.为了研究中国现时地壳运动在欧亚板块内形变的特征,基于一个现时板块运动模型ITRF97VEL,给出了3类网共260多个站的形变速度场.结果表明中国地壳运动有明显的不均匀性,以南北地震带为界,西强东弱;中国西部受印度板块强烈的冲挤,地壳运动由南向北逐渐减慢,呈现南北向缩短,东西向伸展,有明显的块体特征;喜马拉雅和天山西部分别提供了约15mm/a和9-13mm/a的汇聚速率;拉萨块体有(20.2±1.2)mm/a的伸长;喀喇昆仑一嘉黎断裂的右旋走滑速率和阿尔金断裂的左旋走滑速率分别为2-3mm/a和4-6mm/a,穿过龙门山断裂带的缩短速率小于7mm/a,这些都支持地壳增厚学说;沿阿尔金断裂带到喜马拉雅存在一个NNE弥散带,它是形变速度有东和西分量的分界线,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动力学带.中国东部以走滑为主,东北块体是中国最稳定的地区,华北块体具有较大走滑性,是东部较易变形区.  相似文献   
115.
ITRF2005简介和评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对最新的国际地球参考框架 ITRF2005进行了简单介绍,指出了IFRF2000与ITRF2005之间在解的生成,基准的定义和实现等方面的差别,特别评析了ITRF2005所作改进的理由和合理性.同时也指出了ITRF2005与ITRF2000一样,没有满足协议地球参考系(CTRS)的定向随时间的演化需遵循相对于地壳无整体旋转(NNR)的约束条件,并就此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16.
析了2002年夏季上海GPS综合应用网(简称SGCAN)的观测数据,实时处理中直接利用IGS(International GPS Service)超快速产品IGU(the Ultrarapid orbit of IGS)轨道,在长基线辅助下考虑海潮的影响,得到了可靠的可降水汽量(简称PWV)序列,监测结果与加密的Radiosonde观测比较,偏差为2mm左右. 与MM5预报可降水量的比较说明GPS监测结果可以作为检验数值预报质量的工具之一. 2002年夏季SGCAN监测的PWV时空变化过程反映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从西南到东北的详细入梅雨过程和特点,以及整个梅雨季节雨带在江淮地区来回摆动的情况. 一小时雨量与GPS/PWV锋值的对应关系统计表明GPS/PWV对雷暴雨具有一定的短期预报特性. 利用Cressman分析方法把GPS/PWV插值到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初始场的各个格点上,改进了数值预报初始湿度场的精度,提高了中尺度数值预报的准确性,反映了GPS/PWV促进雷暴雨数值预报能力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7.
利用SLR时间序列与ITRF2008的公共参考站的坐标及速度信息,实现两者间的欧几里得标准相似变换,以核心参考站在1983—2008年的SLR时间序列解算了各历元与ITRF2008的转换参数,并对转换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18.
GPS大气掩星技术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类活动引起全球变暖,衡量全球气候变化的指标有陆地、大气和海洋温度,水汽含量等等.研究对流层底层大气温度和水汽含量变化的传统方法是用数值天气预报模型和微波声纳,尚未实现用全球均匀覆盖的数据来做精确的定量研究.和GNSS系列卫星计划比较,最近发射的COSMIC卫星气象探测数据的空间、时间以及垂直分辨率都大大提高.采用COSMIC数据可以改进和量化南极洲的大气压力模型,并综合GNSS系列卫星测量的水汽和温度剖面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用一维协方差算法估计南极洲及附近海洋的大气压、温度和湿度剖面.把COSMIC卫星密集测量期间演算得到的大气折射率和GNSS系列卫星的结果进行比较.再和独立测量数据进行比较,包括南极洲自动气象观测站资料,数值天气预报模型资料,多种测高卫星水汽资料和海洋表面温度资料以及区域GPS水汽图.上述工作将改进发展中的气象遥感技术并应用于天气预报和空间天气预报及全球气候变化研究.  相似文献   
119.
毫米级地球参考框架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指出了最新的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2005已不能满足当今毫米级地球动态变化监测的需要.提出了利用ITRF2005、SBL/GGFC(Special Bureau for Loading/Global Geophysical Fluids Center)和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等卫星的最新成果,构建毫米级地球参考框架的方案,介绍了对其两个关键问题:地壳非线性运动特征∑RΔXiR(t)和地球质心运动ΔX0(t)的空间技术(GPS,VLBI,SLR和GRACE)监测和地球物理因素模制的方法和一些初步结果,并对目前建立和实现毫米级地球参考框架存在的问题和所能达到的精度进行了初步评估.  相似文献   
120.
Present-day crustal movement and tectonic deformation in China continent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Velocity field of China continent constrained by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reveals both continuous and block-like styles of deformation. Continuous deformation commonly characterizes actively deforming mountain ranges such as the Tianshan Mountain, Qilian Mountain, and Tibet. The block-like movement often represents deformation in the tectonically stable regions such as Ordos, South China and Tarim blocks. GPS measurements indicate 5.1±2.5 mm/a left-lateral strike-slip rate along the Altun fault. Eastward convergence along the Longmenshan fault is less than 6.7 ± 3.0 mm/a. South China moves 11–14 mm/a eastward compared with the stable Eurasia. These low slip rates do not imply rapid eastward extrusion of China continent predicted by the model of “continental extrusion”. It appears that “crustal thickening” model more properly describes both continuous and block-like styles of deformation in China contin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