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274篇
大气科学   394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16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The concept of wet bulb potential vorticity and SCAPE (slantwise 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energy)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moist symmetric instabilityincluding convective symmetric instability (CSI) and local symmetric instability (LSI) in the processof a storm snowfall in North China.The potential contribution of moist symmetric instability to anarrow storm snowfall belt occurring in the Hetao and Lindong,Linxi region of Inner Mongolia an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ist symmetric instability and direction of the basic flow,wind shear andmoisture are discussed.It is found that the strong snowfall belt is almost parallel with negative valuearea of wet bulb potential vorticity at low levels in the vicinity of snow area.And the dynamicalmechanism of the strong snowfall center in the Lindong,Linxi region is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Hetao region.The former is induced by frontogenetical forcing with weak symmetric instability in thewarm section of frontal area and the latter triggered by obvious moist symmetric instability.  相似文献   
112.
中长期天气预报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一汇  李小泉 《气象科技》1993,(3):1-9,F003
1 引言中长期预报(MRF与LRF)定义为3天以上的预报。具体是前者为3天至10天的预报,后者为更长时间的预报(月及季展望)。在60年代以前,中长期天气预报主要根据流型分类及统计方法作出的。预报员通过对这些环流型的主观解释以及对平均槽脊运动进行外推来估计平均形势。然后再根据预报出的环流异常形势凭主观或用统计方法估计未来的温度与降水。后来进一步发展和改进许  相似文献   
113.
根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网格点资料计算了1980年夏季黄河中下游地区持续干旱期间水汽输送各物理量,以此分析了水汽输送的时间演变、垂直结构和水平分布等方面的特征。结果表明,与长江中下游地区(1980年出现了特大洪涝)比较,华北干旱区的运动学特征(散度和垂直运动)并未出现完全相反的情形,两地区之间的区别,除了程度上的差异外,主要是垂直结构明显不同。长江流域空气强上升区与水汽垂直强辐合区一致,而华北地区空气主要上升区的水汽垂直输送为辐散区或弱辐合区。因而尽管华北地区电存在着上升运动和层结不稳定,但由于水汽供应不足,降水仍明显偏少。分析还表明,水汽输送存在着与降水变化相对应的月时间尺度的低频振荡,准双周振荡也较明显。  相似文献   
114.
暴雨和中尺度气象学问题   总被引:86,自引:8,他引:86  
丁一汇 《气象学报》1994,52(3):274-284
对近年来暴雨和中尺度气象学的进展进行了综合评述,这包括(1)暴雨发生的条件;(2)强风暴和中尺度对流系统概念模式;(3)中尺度系统的数值模拟;(4)中尺度动力学问题;(5)暴雨预报等。对于暴雨和中尺度气象学将来研究的问题也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5.
对称不稳定理论及其应用问题(一)线性理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对对称不稳定理论及其应用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评述。这里是该文的第一部分,主要讨论线性理论。这包括无界和有界大气中静力平衡和非静力平衡条件下的对称不稳定,二维粘性对称不稳定和湿大气的对称不稳定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6.
青藏高原在影响行星环流反馈机制中的作用(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7.
阿拉伯海低压形成和结构的个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一汇 《大气科学》1981,5(3):267-280
利用1979年夏季季风试验(Summer MONEX)得到的资料,对一个阿拉伯海低压的形成和结构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以下重要结果: (1)低压的形成和发展与低空急流的活动,尤其是其中的最大风速中心有很密切的关系。低压是在东西两支急流间的强正涡度区中形成和发展的。 (2)低压的结构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强烈的质量辐合、水汽辐合和上升运动等位于低压东侧和南侧。 (3)低压本身最强的环流位于对流层中层(700—500毫巴)。在风场、湿度场、垂直运动场等分布上有类似中层气旋之处,但在其他方面也有许多差别。 (4)低压是从一个十分暖湿的中层热带扰动发展而来。干空气的侵入可能是造成低压减弱的一个重要因子。 (5)暖心的建立是从上层向下层进行的,这说明积云对流的重要性。 (6)最后给出了低压的三维气流结构。  相似文献   
118.
中国业务动力季节预报的进展   总被引:26,自引:9,他引:26  
利用动力模式开展季节到年际的短期气候预测 ,是目前国际上气候预测的发展方向。自 1996年以来 ,经过 8a多的研制和发展 ,国家气候中心已建立起第 1代动力气候模式预测业务系统 ,其中包括 1个全球大气 海洋耦合模式 (CGCM )、1个高分辨率东亚区域气候模式 (RegCM_NCC)和 5个简化的ENSO预测模式 (SAOMS) ,可用于季节—年际时间尺度的全球气候预测 ;全球海气耦合模式与区域气候模式嵌套 ,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东亚区域气候模式制做季节预测。CGCM对 1982~ 2 0 0 0年夏季的历史回报试验表明 ,该模式对热带太平洋海表面温度和东亚区域的季节预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RegCM NCC的 5a模拟基本上能再现东亚地区主要雨带的季节进展。利用嵌套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 NCC对 1991~ 2 0 0 0年的夏季回报表明 ,在预报主要季节雨带方面有一定技巧。 2 0 0 1~ 2 0 0 3年 ,CGCM和RegCM NCC的实时季节预报与观测相比基本合理。特别是 ,模式成功地预报了 2 0 0 3年梅雨季节长江和黄河之间比常年偏多的降水。SAOMS模式系统的回报试验表明 ,该系统对热带太平洋海表面温度距平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模式超前 6~ 12个月的回报与观测的相关系数明显高于持续预报。 1997~ 2 0 0 3年 ,SAOMS多模式集合实时预报与观测的相关系数达到  相似文献   
119.
近40年长江中游地区旱涝特点分析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Z指数确定的旱涝等级及各站月降水距平百分率的标准差分析表明:长江中游地区大范围的旱涝主要集中在盛夏和秋季。不同季节, 旱涝的主要分布区域不同, 但洞庭湖区始终是一个旱涝多发地。对1960年1月—2001年12月各月长江中游地区50个代表站的旱涝等级进行经验正交函数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多通道奇异谱分析, 得到长江中游地区的旱涝分布主要存在4种空间型, 且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和年际尺度变化,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 长江中游地区以偏旱型为主, 而到80年代以后则转变以偏涝型为主; 另外, 长江中游地区的旱涝具有准8年、准5年、准2年和准4年的周期振荡性质, 但从80年代初开始, 旱涝的准2年周期特征在长江中游地区表现不再明显。  相似文献   
120.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变化对台风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40,自引:8,他引:40  
王慧  丁一汇  何金海 《气象学报》2006,64(3):345-356
研究了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特征及其季风槽结构对台风生成的影响。当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增强并向东扩展使季风加强时,西北太平洋的风速垂直切变、高低空辐散风、湿度和海温等都对台风的生成产生有利的影响,台风数明显比季风槽弱时多。而且对台风生成的位置也有很大的影响,即季风槽强时,台风的生成位置偏东,季风槽弱时台风的位置偏西。这表明西北太平洋夏季风主要是通过季风槽活动影响台风的生成。而夏季风的强弱对台风也有影响,在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活跃阶段,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强时,台风生成的比较多,夏季风中断时台风生成的比较少。西北太平洋夏季风通过季风的季节内振荡对西北太平洋台风也有显著的影响。季节内振荡对台风生成的影响主要以30—60 d振荡为主。在这种低频振荡对流活动的湿位相时期台风生成个数明显多,干位相时期台风生成的少。而且低频振荡的西风位相也有利于台风生成,在东风位相时生成的台风少。另外,还研究了多台风期西北太平洋夏季的特征(群发性),发现在这些时期,存在强的季风槽,弱的垂直切变与充足的水汽供应。这表明西北太平洋台风时空的群发性与夏季风活动的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