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5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89篇
海洋学   15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2008年11月10日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北缘发生了大柴旦M_W6.3地震,为了研究该地震的区域地震波传播与地面运动特征,本文利用地质资料和地壳速度结构研究成果,构建了柴达木盆地及周边区域三维传播介质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方法模拟了大柴旦地震波场传播过程以及地面运动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对波场传播有明显影响,表现为地震波传入盆地后在边界产生次生面波,盆地沉积物对地震波具有围陷作用,地震地面运动在盆地内振幅增大、持时延长.模拟结果给出的地震地面运动峰值速度分布以及理论地震图均和观测结果符合较好,反映数值模拟较好地给出了观测地面运动的主要特征以及传播介质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2.
洞庭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水质评价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2014年4个季度对洞庭湖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共记录底栖动物4门7纲58种,其中寡毛类7种,软体动物28种,水生昆虫19种,线虫1种,蛭类2种,钩虾1种.洞庭湖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187.4 ind./m~2,软体动物是最主要的类群,平均密度为88.7 ind./m~2,占总密度的47.3%,寡毛类和水生昆虫的密度分别为24.1和27.8 ind./m~2,分别占总密度的12.9%和14.9%.河蚬(Corbicula fluminea)、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指突隐摇蚊(Cryptochironomus digitatus)和钩虾(Gammaridae sp.)为洞庭湖的优势种.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水温和溶解氧是影响洞庭湖底栖动物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BI生物指数对洞庭湖各样点的水质状况进行评价,总体上评价结果分别为轻污染和良好,结果表明二者具有一定的差异,结合洞庭湖各样点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可以看出,BI指数的评价更加适合洞庭湖水质评价.  相似文献   
143.
144.
李利  李静 《地理空间信息》2009,7(5):102-105
在分析了单机环境下的城市防震减灾信息系统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把防震减灾和WebGIS有机结合,对基于WebGIS的城市防震减灾信息系统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基于WebGIS的城市防震减灾信息系统的总体框架,分析了系统的功能模块组成,研究了系统各模块的功能以及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45.
2008年12月7日,修武县西村国土资源所执法巡查队,在巡查洞湾村村民居住区时,发现该村村民罡某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在老宅地上拆旧建新。经执法队现场测量,私自超出集体土地60平方米。该所工作人员当场对罡某下达了《责令停止施工通知书》,限期拆除超占土地上的建筑物,恢复土地原貌,并抓紧到土地部门补办相关手续。  相似文献   
146.
以南太湖水华蓝藻铜绿微囊藻为材料,研究了温度、pH和氮、磷浓度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为阐述微囊藻水华形成的机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15—40℃温度范围内铜绿微囊藻均可生长,25—30℃为铜绿微囊藻的最适生长温度,当温度达到45℃时,铜绿微囊藻停止生长并逐渐死亡。在pH6.5—9.5范围内,铜绿微囊藻均有较高的生长量,最适pH为8.0—9.0,pH值高于9.0时,铜绿微囊藻的最终生长量略有下降。BG-11培养基中添加高浓度的氮(1g/LNH4Cl)后,铜绿微囊藻的生长被显著抑制(P0.01),但同时添加不同浓度的磷(0.36—10mg/LKH2PO4)后,显著地提高了铜绿微囊藻的生长(P0.01),不同磷浓度处理之间无极显著差异,氮磷平衡是影响铜绿微囊藻生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7.
梨园河梯级电站开发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梨园河流域的卫星图像和土地利用图进行解译,同时对流域的植被样方和生物量进行了野外调查,并利用GIS软件对其进行了有效地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工程建设的影响,研究区的生态景观变化明显.主要表现在破碎度、景观边界密度、景观均匀度、多样性指数和人为干扰强度相应增加,而生物量则明显减少;研究区内戈壁荒漠景观仍居主导地位,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48.28%,景观均匀性指数为56.04%,景观优势度为37.48%,景观破碎度为49.43%,多样性指数为2.38.  相似文献   
148.
新疆包古图斑岩型铜钼矿床容矿岩石及蚀变特征   总被引:27,自引:13,他引:14  
新疆包古图斑岩型铜钼矿床位于西准噶尔晚古生代达拉布特岛弧南部。根据容矿岩石、热液蚀变和矿化特点,结合成矿元素Cu-Mo-(Au)组合特征,认为该矿床是斑岩型铜钼矿床。 研究识别出含矿岩体是一个岩性和岩相复杂的中性斑岩体,岩性主要为闪长岩、似斑状(石英)闪长岩、(石英)闪长玢岩、隐爆角砾岩和各种脉岩,有少量的花岗闪长岩,岩相从岩体中心向外依次为中心相、主体相和边缘相,稍晚形成的深部隐爆相叠加在上述各岩相上。浸染状和细脉浸染状矿化赋存于岩体各岩相尤其是深部隐爆相中,少量赋存于围岩中。热液蚀变填图和研究显示,蚀变从岩体中心向外依次为由钾硅酸盐化和石英绢云母化组成的叠加带、角岩化带和青磐岩化带,与Hollister的模式类似。矿体主要赋存于叠加带中,部分赋存于角岩化带中。包古图斑岩型铜钼矿床中性岩浆-流体活动控制着岩体的蚀变与矿化。  相似文献   
149.
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水热碳通量的监测与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亚太地区环境革新战略项目(APEIS) 在中国5种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区(草地: 海北、耕地: 禹城、稻田: 桃源、林地: 千烟洲、荒漠: 阜康) 建立了一个以连续观测能量、水分和碳素通量为中心,包括气象、水文、土壤、植被等各项生态要素的监测网络系统,被称之为APEIS-FLUX系统。作者首先对APEIS-FLUX系统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表明该系统稳定可靠,它可以实时地提供高质量、高精度、长期而连续的通量及生态要素的观测数据。对数据的比较清楚地反映出了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区的水热碳通量的差异性。其次,利用APEIS-FLUX数据对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 的MODIS数据产品进行比较验证后发现,除部分产品如地表面温度(MOD11) 等与观测数据较吻合以外,大部分数据产品如土地覆盖(MOD12),叶面积指数(MOD15) 和光合速率与净第一性生产力(MOD17) 等都与观测数据相差深远,有必要对其处理程序和模式进行修正。为此,我们利用APEIS-FLUX的数据作为MOD15和MOD17的生成模型(BIOME-BGC) 的输入数据,并对该模型的有关参数进行了修订。结果表明,该模式在通过修正后,可以很好地模拟植被的生长过程及其相应的水热碳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150.
梭梭幼苗干物质积累和叶绿素荧光对NaCl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生长在荒漠地区的典型植物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幼苗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它在不同浓度NaCl处理后30 d和50 d时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地上/地下干物质重量及叶片数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NaCl处理后30 d时,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梭梭幼苗地上部分十重、地下部分干重、总十重及叶片数量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