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256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85篇
地球物理   44篇
地质学   61篇
海洋学   22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71.
针对非线性的准地转正压位涡方程,利用自行设计的差分格式和高斯函数拟合得到的真实基流分布,数值研究了线性和非线性Rossby波流场结构和总能量的演变以及初值对总能量演变的影响.发现在非线性的真实基流中,线性和非线性Rossby波的相对总能量出现振荡型增长或衰减,非线性波动的振荡周期明显小于线性波动,非线性项不仅抑制能量的...  相似文献   
72.
梅雨与北极涛动及平流层环流异常的关联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崇银  顾薇  潘静 《地球物理学报》2008,51(6):1632-1641
平流层过程如何影响气候变化是一个大家关注的科学问题,在WCRP中专门设置了一个研究子计划SPARC.本文的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的梅雨异常可能受到平流层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通过北极涛动(AO)的变化来实现的.从分析和计算结果可以看到,二月份北半球30 hPa位势高度的EOF第一主分量对应着副热带和高纬度地区的显著下传异常波作用量,其第三主分量对应着极地地区的显著下传异常波作用量,这些下传的异常波作用量都对三月份AO形势的形成有明显的贡献.三月份的AO则会通过影响东亚地区夏季对流层大气的冷暖状况和环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导致异常垂直运动和辐散辐合形势,从而影响夏季的梅雨降水.  相似文献   
73.
南印度洋副热带偶极模在ENSO事件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晏红明  李崇银  周文 《地球物理学报》2009,52(10):2436-2449
南印度洋副热带偶极模(Subtropical Dipole Pattern,SDP)是印度洋存在的另一种很明显的偶极型海温差异现象,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均有十分明显的表现.而目前有关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赤道印度洋地区,针对南印度洋地区的工作还比较少,特别是有关南印度洋海温与ENSO(El NiDo-Southern Oscillation)事件关系的研究.本文初步探讨了年际尺度上南印度洋副热带偶极型海温变化差异与ENSO事件的关系,发现SDP与ENSO事件有密切的联系,SDP事件就像连接正负ENSO位相转换的一个中间环节,SDP事件前后期ENSO的位相刚好完全相反.进一步,本文通过分析SDP事件前后期海温、高低层风、低层辐合辐散、高空云量和辐射等的变化特征研究了南印度洋偶极型海温异常在ENSO事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SDP在ENSO事件中的作用不仅涉及海气相互作用的正负反馈过程,还与热带和副热带大气环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特别是与东南印度洋海温变化所引起的异常纬向风由赤道印度洋向赤道太平洋传播的过程等有十分直接的关系;同时,SDP对ENSO事件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大尺度平均气流随季节的变换.  相似文献   
74.
大气环流的年代际变化 II.GCM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类似大气环流模式比较计划(AMIP)的数值模拟,将实际观测的海表水温(SST)资料引入模式进行40多年的数值积分,得到长时间的大气环流模拟结果。分析数值模拟结果发现,无论是大气中的主要涛动和遥相关型,还是重要大气环流系统都极为清楚地存在着年代际变化特征,包括10~20年准周期振荡和可能的30年以上的准周期振荡;而且上述主要环流系统的形势及其年代际变化大都与实际观测资料所给出的结果相一致。顺便分析中国东部气候的模拟结果,年代际变化特征(包括60年代的气候突变)也很清楚,并同大气环流变化配合十分合理。结果也表明,同研究季节和年际变化一样,大气环流模式(AGCM)数值模拟也是研究大气环流和气候年代际变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5.
缓慢移动性Rossby波与大尺度地形的近共振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德海  李崇银 《大气科学》2000,24(2):271-283
通过考虑西风角动量(基本气流的二阶修正)对缓慢移动性Rossby波的反馈作用,建立起缓慢移动性Rossby波与大尺度地形近共振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使用4阶Runge-Kutta方法对该模型进行数值计算可以发现,缓慢移动性Rossby波与大尺度地形近共振相互作用,可以使缓慢移动性Rossby波和西风角动量产生30~60 d的低频振荡。在高纬度地区(60oN),30~60 d低频振荡主要以缓慢西移的1波为主;而在中纬度地区30~60 d低频振荡主要表现为1~3波,其中1波可以是缓慢东移的,也可以是缓慢西移的,而2波主要表现为缓慢向西移动,3波为缓慢向东移动。  相似文献   
76.
1 研究内容和目标“海底大地电磁探测技术 ( 82 0 -0 3 -0 4 )”研究课题属于国家 863计划海洋技术研究领域。该课题由中国地质大学负责 ,参加单位有中南工业大学、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同济大学和长春科技大学。该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我国的海底大地电磁探测技术 ,为即将开始的我国海域区域地质调查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为发展我国的海洋电磁探测奠定基础。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 1 )海底大地电磁仪器的研制 ;( 2 )海底大地电磁探测技术研究 (包括理论和海上作业技术研究 ,以及海上试验研究 ) ;( 3 )海底大地电磁数据处理和解释系统研…  相似文献   
77.
Jesper  Kresten  Nielsen  Yanan  She  Jan  Kresten  Nielsen  Nils  -  Martin  Hanken  Sten-  Andreas  Grundvag  吴峧歧 《海洋地质》2008,24(3)
在东格陵兰盆地,晚二叠Ravnefjeld组(FoldvikCreek群)海相沉积物属Wuchiapingian期(Stemmerik等,2001),遍布整个东格陵兰盆地的Ravnefjeld组由三套生物扰动粉砂岩夹两套薄层状泥页岩组成(Piasecki和Stemmerik,1991)。这些富含有机质的薄层沉积是易于生油的烃源岩,其平均总有机碳含量为4wt%,HI值为300~400mg/g TOC,属于Ⅱ型于酪根(Christiansen等,1993)。黄铁矿莓球的含量表明这种薄层的沉积条件为含硫底水,生物扰动单元代表半氧化-氧化条件(Nielsen和Shen2004),氧化还原敏感元素也指示了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78.
Chia  -  Yen  Ku  许树坤  孙桂华 《海洋地质》2009,(4):10-22
菲律宾海板块沿台湾岛和吕宋岛之间东倾的马尼拉海沟向欧亚板块仰冲。板块汇聚边缘自南而北逐渐由南海岩石圈的正常俯冲过渡到台湾造山带的初始碰撞。与俯冲相关的地震遍及台湾附近,往台湾方向增生体急剧增宽。为了认识这种以俯冲一碰撞转换带为特征的汇聚板块边缘,我们分析了12条位于吕宋岛与台湾岛之间横切马尼拉海沟的地震反射剖面。结果显示,南海海盆北部基底通常向东和向南倾。在马尼拉海沟北段,海沟充填沉积物南部比北部多,t0层序界面是近海沉积与海沟充填沉积物的界面。可能由于台湾地区的碰撞作用,t0层序北部坡度更平缓或者被抬升。构造分析显示,马尼拉海沟北段俯冲地壳具有三个特征带:正断层带(NFZ)、原始逆冲带(PTZ)和逆冲带(TZ)。正断层带主要由俯冲地壳顶部或上部的一系列正断层组成,在接近深海沟的部位,这些正断层逐渐被海沟充填沉积物所覆盖,暗示正断层带发生在地壳开始弯曲、并引起上部沉积层重力变化的地方。由于增生体附近板块边缘强烈的汇聚作用,一些被埋藏的正断层而被活化为隐伏逆冲断层。原始逆冲带位于正断层带和增生体的前缘逆冲带之间,含隐伏的逆冲断层或者褶皱而不是逆冲断层。海沟区正断层、隐伏逆冲断层和逆冲断层在地壳结构中的连续分布,指示隐伏逆冲断层是沿着之前拉张正断层的位置发育的。上部沉积层的脆性变形很可能是强烈的挤压作用和水分较少的原因所致,最终隐伏逆冲断层可能向上发展,成为海底逆冲断层。  相似文献   
79.
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变异及其对我国近海动力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东部陆架海和南海是国防安全的重要门户;位处第二岛链以西的副热带北太平洋既是各国争夺的重要海区,又是我国从近海走向大洋的重要通道.围绕"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变异如何通过黑潮与我国近海动力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这一国际前沿科学问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变异及其对我国近海动力环境的影响"于2007年9月正式立项.该项目不仅有助于拓展和丰富海洋动力学理论,揭示我国近海及邻近大洋动力环境变异机制,提高预测能力,而且也将为维护我国国防安全和海洋权益,为可持续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供海洋动力环境保障.该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变异和调整机理;②黑潮与我国近海的能量与水体交换过程及机制;③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变异与大气驱动力的耦合效应;④我国近海及邻近大洋动力环境变异的可预测性研究.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为:北太平洋副热带内区环流变异的机理及其对黑潮的影响;黑潮源头变异机理及其对吕宋海峡水交换的影响和黑潮变异机理及其对东部陆架海域动力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80.
本文对约旦西南RasEn—Naqb陡坡的岩性学、地貌和构造演化提出了一个报告。该陡坡,形成了一个壮观的700m高的西南向陡坡,包括几个部分,并大致向西北-东南方向延伸至少65km,有约20-25km宽。它分开两个独特的地貌和环境区域:西南的沙漠和东北部的石灰岩高原。陡坡周围陆地海拔从南到北的突然变化,在气候、残积土、植被覆盖和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