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60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运用卫星云图、雷达回波、Micaps常规及物理资料,对2005年6月5~7日南宁市一次大暴雨的中-αMCS分析,结果发现它发生在200hPa强辐散作用、低层切变线靠近高层辐合区,以及地面倒槽辐合区强上升垂直运动的耦合有利的环境场中。中-αMCS具有低层气旋式辐合、高层反气旋式辐散的配置,高层辐散是低层5倍以上。中-αMCS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有来源于孟加拉湾、南海、西太平洋充沛的水汽输送,主要输送层在925hPa。暴雨发生时对流不稳定。雷达径向风速分布揭示了这次暴雨中存在尺度很小的边界层辐合、低层冷平流的动力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12.
黄归兰  王庆国 《广西气象》2007,28(A01):60-61
运用目前业务中经常使用的日本降水预报产品和T213降水预报产品,选用2005年4月~2006年8月资料对南宁市单点的预报效果进行检验,结果发现:晴雨预报TS值,T213和日本相差不大。在24h分量级降水检验结果中,T213的TS评分通常高于日本。大雨量级降水,日本优于T213。中雨和小雨量级的降水,T213优于日本。但是T213空报率普遍较高。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7—2013年广西南宁市城区国家气象观测站的酸雨观测资料和其他气象资料,分析了南宁市酸雨变化特征,研究不同气象条件对酸雨的影响。结果表明:7 a来662次降水样本中酸雨率为53.9%,除2013年外,其余年份降水年平均p H值均低于5.6,酸雨污染严重,但总体上呈减轻趋势。一年中酸雨污染为5—10月较轻。酸雨污染状况有明显的季节性,即酸雨率冬季〉春季〉秋季〉夏季,降水p H值冬季〈春季〈秋季〈夏季。降水p H值与降水量、风、雾等气象条件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GCE(Goddard Cumulus Ensemble)模式中体现了云与云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云与周围环境、长波辐射及示踪气体等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可通过云中的水凝物等微物理量描述云体的生命史(发展、成熟、消散),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地面降水诊断方程对降水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因而降水过程实际上是云的发展过程的体现.本文所使用的二维云分辨模式(2DCRM)就是GCE模式的二维版本.利用该模式对2008年6月10-15日的华南暴雨过程进行模拟,分析了主要降水时段地面降水收支及热量收支在不同降水发展阶段的特征.模拟结果表明,在降水初始阶段,主要由局地大气增湿和水汽辐合率减小来抑制降水发展;在成熟阶段,局地水汽变化、水汽辐合、地面蒸发和局地水凝物变化均有正的贡献,降水强度达到最大;在衰退阶段,降水强度减小的主要原因是水汽辐合显著减小.在降水性层状云区,降水主要来自于水汽辐合,水汽的主要消耗项是局地水汽增加;在对流云区,降水主要来自于水汽辐合与局地大气变干,水汽的主要消耗过程是水凝物生成并向降水性层状云区输送.初始阶段和衰退阶段的局地大气温度变化率相对较小,成熟阶段区域平均大气冷却达到最强,区域平均大气温度变化率主要受区域平均的热辐散率与区域平均的潜热释放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最高最低气温突升突降概念模型预报工具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数理统计和气候分析的方法,得出百色单站24h最高最低气温突升突降的分布特征,进行区间划分和分型.利用概念模型预报方法进行研究,得出最高最低气温突升突降的概念模型预报工具.  相似文献   
16.
结合国家、地方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以及中国气象局相关指导意见,分析广西气象部门气象科技成果转化流程在成果权属认定、中试平台、转化经纪人、激励政策落地等环节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提出具体改进措施,为广西气象管理部门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与提升效益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视点的细节层次模型对于提高三维GIS中地形模型的漫游速度以及减少地形模型的数据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地形模型的漫游速度,开发与视点相关的细节层次模型的数据结构和算法,推导细节层次模型的误差计算公式,建立误差受控的细节层次模型,同时缝合漫游时细节层次模型中的缝隙现象。试验结果表明,误差受控的细节层次地形模型对于减少三维漫游过程中几何数据的装载量和提高漫游速度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1 .IntroductionIdentificationofaleakingflowlinerepresentsaspecialchallengetoboththeoilandgasindustryandregulators .While ,historically ,thenumberofcasesofshallowwaterreleasefromflowlinesisex tremelysmall,deepwaterflowlinesoperateunderconditionsrarelyencounteredinpreviousdevelopmentschemes .Theremotenessofthedeepwaterpipeline ,coupledwithanumberofcomplexinteractionsbe tweenthereleasedfluidsandthedeepwaterenvironment,effectivelyeliminatesmostexternaldetectionmethods (Scott,1 999) .Thecauseoflea…  相似文献   
19.
广西西江流域致洪暴雨过程中尺度特征及机制分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利用广西逐站逐小时降水量、1°×1°逐小时FY-2C的TBB资料和1°×1°逐6 h NCEP/NCAR再分析资料,应用空间25点平滑滤波方法,分析了2005年6月18~22日西江流域致洪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的机制。结果表明:这次致洪暴雨过程的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雨团集中出现在TBB值的低值中心、低值中心北侧等值线密集的地方以及等值线曲率大的地方。镶嵌于大尺度西南气流中的中尺度涡旋系统在西江流域反复生成,导致对流云团不断生成和加强,是此次暴雨产生的直接原因。暴雨区上空中尺度经向垂直环流圈的存在对中尺度涡旋和对流云团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中低层弱的对流不稳定与强的水平风垂直切变和湿斜压性共存是此次暴雨产生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0.
1979年8—9月在东北进行了各类模型的技术鉴定测量工作。其重点是依据 FD-42、FD-61测井仪的测量结果,给各类模型提供一个质量鉴定指标。本文就测定结果对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并将 FD-42的测量结果综合如下。一、仪器的三性统计本次测量使用了三台 FD-42,其编号分别为 No.6148,No.4181,No.413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