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38篇
地球物理   221篇
地质学   295篇
海洋学   211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130篇
  2008年   154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从有冰川供给的斯瓦尔巴特群岛北部陆缘采集到的多波束资料揭示出一个大型海底滑坡-Hinlopen—Yemaak滑坡的详细地形特征。有许多个几百米高的平坦断崖,其中位于横穿陆架的Hirdopen深海槽口的最大的滑坡后壁的高度超过了1400m。除了有明显的压缩外,地震剖面上还见有半透声体,表明块体运移沉积物可能是重塑或液化的碎屑流堆积物,这些堆积物在一些地方有几百米厚。在大范围的块体运移沉积物的外缘,许多漂浮的块体从半透明的沉积单元中突起,  相似文献   
142.
当块体水下重量向坡下的分量超过了破裂面上的抗剪强度时,就会发生海底滑坡。滑坡事件的结果取决于受影响的块体、范围以及事件的动力学机制,其结果可能对海底设施和建筑物毫无影响,也有可能造成巨大破坏,甚至可能诱发海啸并对沿岸造成广泛影响。我们是通过在河流三角洲和冰川冲积扇附近的陆坡上所见的滑坡痕迹以及广泛运移的海洋沉积物发现了大型的滑坡事件。这些滑坡发生在坡角非常低的陆坡区,从较深的水域一直延伸至陆架外缘。在更新世期间,这些地区沉积物的堆积量大而且比较快速,  相似文献   
143.
地震层析是根据多道地震数据估算速度结构的有效方法。本次研究针对海上科拉拉-康坎(Kerala—Konkan)地区一条以前识别出似海底反射(BSR)的地震测线东段的多道地震数据,采用2D方法得到可能的速度场结构,并推测气体水合物,游离气的存在。层析模拟由反射相识别和不同源-接收器位置的走时拾取组成。利用这些拾取采用射线追踪技术进行正演和反演来得到2D速度场。本次模拟调查区的模型第一次显示出细微速度结构。2D模拟揭示了速度场沿地震线研究段的横向发生的变化。结果表明薄层沉积物盖层(约50—60m)的速度为1770至1850m/s。在海底之下具高P波速度(1980—2100m/s)的沉积物层被解释为水合物层,水合物层的厚度在110—140m之间变化。在水合物层底部有一低速层,速度为1660—1720m/s,被解释为游离气层,厚度在50—100m之间。本次调查表明在海上科拉拉-康坎(Kerala—Konkan)局部地区水合物之下存在游离气。  相似文献   
144.
2007年底到2008年初,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南海海槽发震带试验”(NanTrosEIZE)的第一阶段是沿南海海槽的汇聚边缘开始钻井、取芯。NanTroSEIZE项目是一个多阶段的IODP钻探计划,重点是通过直接取样、原位测试以及长期监测,了解地震成因、破裂传播以及海啸成因的力学性质。第一阶段包括三个非立管钻探航次,调查几个横穿西南日本纪伊半岛海域的陆坡和隆起的站位。主要目的是研究板块边界和张性断裂的浅部特征,这些钻探航次还为研究主动大陆边缘的海底块体运动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5.
Andrew  M.  Gombos  William  G.  Powell  Ian  O.  Norton  万玲 《海洋地质》2009,(4):43-51
印度最大的油气聚集区位于西印度,具有独特的构造事件集中发生。中生代沿元古代活动带构造方向的裂谷作用形成了印度海岸的被动边缘盆地。Campanian期(83.5—70.6Ma),马达加斯加与印度发生分离,南北向正断层传播进入到Cambay Graben地区。在初始德干Reunion热点之上,晚Maastrichtian(70.6—65.5Ma)隆起在西北印度海岸产生了伸展应力场,形成盂买高断块。早古新世,德干溢流玄武岩喷发后,伸展在薄弱的地壳中继续,引起了孟买地堑和Surat坳陷沉降的加强、Seychelles微大陆从印度分离以及孟买高地上正断层的重新活动。孟买地堑和Surat(Danahu)坳陷在热沉降期间充填了富有机质页岩,在缓慢沉降的盂买台地上发育了始新-中新世浅水碳酸盐,海平面波动产生了次生孔隙的发育。晚第三纪成熟的Surat(Danahu)坳陷页岩生成烃类,运移至孟买高的碳酸盐储层。Canlpanian构造事件之后,Konkan—kerala和印度东海岸的较老盆地并未受到影响,缺乏有利的成藏要素是该地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6.
西北非海域的陆缘地貌因受到顺陆坡而下和平行于陆坡两个方向沉积物运移作用的相互影响而有很大改变。在几个航次的调查中,通过地球物理、沉积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位于12°~26°N之间的塞内加尔和毛利塔尼亚海域的沉积物运移作用进行了调查。测深和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被用于研究再沉积的延伸范围以及内部结构。根据这些测量结果进行了沉积物取芯,并进行了沉积学和地球化学分析。  相似文献   
147.
Chia  -  Yen  Ku  许树坤  孙桂华 《海洋地质》2009,(4):10-22
菲律宾海板块沿台湾岛和吕宋岛之间东倾的马尼拉海沟向欧亚板块仰冲。板块汇聚边缘自南而北逐渐由南海岩石圈的正常俯冲过渡到台湾造山带的初始碰撞。与俯冲相关的地震遍及台湾附近,往台湾方向增生体急剧增宽。为了认识这种以俯冲一碰撞转换带为特征的汇聚板块边缘,我们分析了12条位于吕宋岛与台湾岛之间横切马尼拉海沟的地震反射剖面。结果显示,南海海盆北部基底通常向东和向南倾。在马尼拉海沟北段,海沟充填沉积物南部比北部多,t0层序界面是近海沉积与海沟充填沉积物的界面。可能由于台湾地区的碰撞作用,t0层序北部坡度更平缓或者被抬升。构造分析显示,马尼拉海沟北段俯冲地壳具有三个特征带:正断层带(NFZ)、原始逆冲带(PTZ)和逆冲带(TZ)。正断层带主要由俯冲地壳顶部或上部的一系列正断层组成,在接近深海沟的部位,这些正断层逐渐被海沟充填沉积物所覆盖,暗示正断层带发生在地壳开始弯曲、并引起上部沉积层重力变化的地方。由于增生体附近板块边缘强烈的汇聚作用,一些被埋藏的正断层而被活化为隐伏逆冲断层。原始逆冲带位于正断层带和增生体的前缘逆冲带之间,含隐伏的逆冲断层或者褶皱而不是逆冲断层。海沟区正断层、隐伏逆冲断层和逆冲断层在地壳结构中的连续分布,指示隐伏逆冲断层是沿着之前拉张正断层的位置发育的。上部沉积层的脆性变形很可能是强烈的挤压作用和水分较少的原因所致,最终隐伏逆冲断层可能向上发展,成为海底逆冲断层。  相似文献   
148.
将地球沉积盖层作为统一的系统,对全球常规可采石油资源进行概率估计,并对21世纪末之前的全球石油产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全球石油产量最有可能在2020—2030年间达到高峰,每年42~47亿吨。届时主要的产区将在波斯湾、西西伯利亚和东西伯利亚,上游部门的注意力将转向北极陆架。至少到2040年前,年产量将维持在42—45亿吨水平。  相似文献   
149.
Nguyen  Thi  Thanh  Binh  Tomochika  Tokunaga  Hoang  Phuoc  Son  Mai  Van  Binh  冯常茂 《海洋地质》2009,(3):8-18
某一地区的应力,或该地区现今的应力场,对斜井或水平井的最佳定位,以及认识油藏特征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地层应力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动力学过程及其对盆地演化的影响。本文在勘探和开发井的基础上,利用很多第一手分析资料对越南海岸九龙盆地和南昆山盆地沉积层的地层应力、孔隙压力等进行了分析。九龙盆地最大水平应力在北部及中央高部位主要呈NNW—SSE及N—S向;南昆山盆地最大水平应力在北部主要呈NE—SW向,而在盆地中部呈N—S向。垂向应力在3500m深处的应力梯度值约为22.2MPa/km,正常压力地层中最小水平应力值约为垂向应力值的61%。孔隙压力变化对水平应力大小的影响,可用因流体生产而引起的枯竭层中的孔隙压力及裂缝测试数据来评价,研究中得到的平均孔隙压力-应力耦合率(△Sh/△Pp)值为0.66。南昆山盆地的最小水平应力值接近于超压区的垂向应力值,这一结果表明地层具有均质性或深部超压地层中可能呈走滑断层的应力状态。  相似文献   
150.
大洋深海硫化物矿调查成就与研究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概述 美国、法国和墨西哥《SIAMEKS》国际科考队曾于1978年在东太平洋隆起北纬21°处的考察过程中发现了硫化物矿。早在100多年(1875—1878)前,英国“挑战者”号调查船发现大洋中的铁锰结核和钴锰结壳及磷灰岩。在大洋中脊范围内发现新形式有用矿产-即同热液活动密切有关的硫化物矿,它与结核和结壳不同,不仅埋藏在海底表面,而且还产于大洋基底岩石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