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98篇
  免费   1940篇
  国内免费   2652篇
测绘学   1034篇
大气科学   2156篇
地球物理   1885篇
地质学   4133篇
海洋学   1504篇
天文学   297篇
综合类   936篇
自然地理   1345篇
  2024年   66篇
  2023年   171篇
  2022年   552篇
  2021年   617篇
  2020年   500篇
  2019年   521篇
  2018年   552篇
  2017年   554篇
  2016年   512篇
  2015年   600篇
  2014年   588篇
  2013年   643篇
  2012年   719篇
  2011年   734篇
  2010年   616篇
  2009年   682篇
  2008年   619篇
  2007年   517篇
  2006年   501篇
  2005年   389篇
  2004年   244篇
  2003年   274篇
  2002年   310篇
  2001年   230篇
  2000年   206篇
  1999年   187篇
  1998年   187篇
  1997年   158篇
  1996年   130篇
  1995年   118篇
  1994年   106篇
  1993年   108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67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2篇
  1958年   4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选用海面至20℃等温线所处深度水层的平均温度来表征研究海域海洋上层热含量。利用这一特征值,分析1986—1990年期间热带西太平洋边缘海域海洋上层热含量在秋季的分布特征和年际变化。结果表明:(1)热含量呈南高北低分布,在7.5-22.1°N范围内。以130°E断面为代表,热含量的平均递减率为0.179(℃/纬度);(2)热含量的分布主要取决于环流系统,其等值线因受黑潮和棉兰老海流的影响而由纬向分布转向经向分布。某些区域因受暖涡及冷涡的影响而呈封闭状分布;(3)热含量的年际变化与E1Nino事件存在着很好的相关性,在E1Nino事件发生期间,热含量变得很低,高热含量(大于26.5℃)海区的分布范围明显缩小。  相似文献   
62.
本文介绍了国家标准《潜水员水下用电安全技术规范》的研究、编制过程,以及编者对该标准性质、适用范围、总体结构、电气安全数值取舍等的基本认识,并就该标准制定实施后的经济、社会效益进行了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63.
云南程海近500年来湖泊初始生产力的演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程海为富营养化封闭湖泊,通过对程海CH01乳沉积物色素分析,定性恢复了近500a来程海湖泊初始生产力演化过程,结果表明,近500a来程海湖泊初始生产力总体上呈现由低到高的上升趋势,其中1700AD前后,1790AD前后是湖泊初始生产力出现变化的界限,另外,色素含量变化揭示研究时期内存在1750AD前后,1930AD前后二次明显暖波动。  相似文献   
64.
亚像素定位的关键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控制点标志的选择与设计,采用了图像处理、Hough变换、角点与直线高精度定位算子等方法,实现了中南大学近景摄影测量二维控制场1 350个人工标志点的自动识别和亚像素定位,仿真图检测平均精度达到±0.05像素。  相似文献   
65.
珠江口硒的形态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庆祯  张经  简慧敏 《海洋学报》2006,28(1):152-157
硒属于硫族元素,在化学和生物化学性质上,硒与硫、碲相似.它和砷一样也是一种类金属物质.硒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岩石、土壤、沉积物、水体、生物体以及大气环境都含有不同程度的硒.硒是生物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一方面表现出重要的生物功能,另一方面在较高浓度下也表现出毒性,摄入过多可导致动物和人硒中毒[1].在陆源硒向海洋的输送中河流占重要贡献,河流可能是溶解硒输入海洋的主要来源[2,3].河口区是陆地径流与海水相互混合的地带,其中发生的反应直接影响元素的入海通量,因此研究河口化学元素的行为对估计河流向海洋的输入及建立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6.
1 .Introduction Wave breaking and associated whitecapping have long beeninteresting due totheir close relationto many fields of ocean study,including air-sea interaction,remote sensing,ocean engineering,aswell as wave dynamics .The breaking probabilityBan…  相似文献   
67.
本文根据历史资料和1993年资源动态监资料,阐明了浙江渔场及邻近海域渔业资源的变化状况,重点叙述了鲐、Chan鱼、虾类、头足类的资源开发利用动态,讨论了渔业资源动态监测工作,提出今后搞好资源监测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68.
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 ,添加豆油、鱼油、糊精、纤维素以及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混合剂配制试验饲料 ,饲料配成5个蛋白质水平 ,每个蛋白水平分别包括5个能量级 ,以体质量增长倍数、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为评判依据 ,对体质量为8.73g±0.79g的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的适宜蛋白质含量及其蛋白能量比进行了研究。经过为期8周的试验 ,结果表明 :中华鲟幼鲟配合饲料中的适宜蛋白质含量范围为35.7%~41.8% ,饲料的最佳蛋白能量比范围为21.85~30.05ng/J。当试验饲料蛋白质含量为40.3% ,蛋白能量比为27.85ng/J时 ,试验鲟鱼获得最大体质量增长倍数为11.60±1.20,最低的饲料系数为1.68±0.23,以及最高的蛋白质效率为1.58%±0.14%。  相似文献   
69.
中国沿海常见蓝子鱼形态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强  刘静 《海洋科学》2006,30(9):16-22
对中国沿海常见蓝子鱼科鱼类的外部形态、呼吸器官、感觉器官、消化器官、骨骼系统等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不同种蓝子鱼在体形、鳃耙、耳石、肝脏、牙齿、头骨等特征上存在一定差异,但是种间差异较小,从而推断本科鱼类分化较缓慢。  相似文献   
70.
Five oceanographic survey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East China Sea (ECS) and Yellow Sea from 1999 to 2003. In all, seven different sections were surveyed, but one section (the PN section) was observed on every cruise. Two time-series stations were also surveyed, one located at the Changjiang River mouth, the other over the continental shelf in the PN section.We identified bio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for waters close to the Changjiang Estuary and in the Kuroshio waters (KW), respectively. Resuspension is a strong feature near bottom over the ECS continental shelf, with suspended matter values 13 times higher than that for the surface. A model of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 dynamics based on a rectangle equation reveals that POC concentration close to the Changjiang Estuary varies with a semidiurnal period of ∼13 h, coinciding with the tidal period. The upper limit for POC residence times in the seasons we covered over the shelf are estimated to be on the order of weeks and generally increase seaward from near the Changjiang Estuary to the KW. Short POC residence times suggest that POC in the ECS is rapidly exported from euphotic waters.A nepheloid layer, observed as elevated suspended matter in near the bottom of the water column, is important in particle transfer over the shelf, especially in winter when the residual current flows mainly eastward. Cross-shelf transport of POC via the nepheloid layer is estimated to be 0.22 × 1012 g yr−1. Comparison with other work indicates that POC transport is ∼2% of the Changjiang POC inpu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