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46篇
  免费   1421篇
  国内免费   2085篇
测绘学   959篇
大气科学   932篇
地球物理   1250篇
地质学   4169篇
海洋学   1246篇
天文学   163篇
综合类   575篇
自然地理   758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27篇
  2022年   317篇
  2021年   434篇
  2020年   385篇
  2019年   404篇
  2018年   397篇
  2017年   371篇
  2016年   374篇
  2015年   430篇
  2014年   403篇
  2013年   517篇
  2012年   553篇
  2011年   556篇
  2010年   538篇
  2009年   458篇
  2008年   531篇
  2007年   381篇
  2006年   388篇
  2005年   316篇
  2004年   295篇
  2003年   308篇
  2002年   382篇
  2001年   316篇
  2000年   217篇
  1999年   156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3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51.
本文较系统地阐述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地带性规律、冻土构造以及融区的类型和分布特征,详细论述了不同作用下形成的冻土(冰缘)地貌,并对青藏高原的冰缘期进行了初步划分与对比。  相似文献   
952.
报道了中国南海北部海区海底沉积物中孔隙水的Cl-和SO42-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 圈定了孔隙水中Cl-质量浓度的高值异常区。由于水合物形成过程中的排盐效应, 会使其上覆浅表层沉积物中孔隙水的盐度增高, 因此这些氯离子的高值异常区值得进一步的勘查。对孔隙水中SO42-的质量浓度分析表明, 研究区的一些站位表现出随深度增加SO42-的质量浓度梯度发生明显的变化, 计算的硫酸盐甲烷交接带SMI界面深度均在 10m左右, 与ODP164航次和ODP204航次有天然气水合物的钻孔的SMI界面深度基本吻合, 说明这些站位深部有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53.
西藏措勤盆地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沉积充填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之间的措勤盆地,在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具有以且坎-古昌-阿索裂谷带为沉积、沉降中心向南北两侧展开的古地理格局:①中晚侏罗世时期,裂谷带内由深水浊积岩、放射虫硅质岩和浅水碳酸盐岩、碎屑岩岩片及基性-超基性岩等组成;裂谷带两侧由滨浅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组成。该期盆地古地理演化具有先变深后变浅的沉积序列。②早白垩世早中期,裂谷带内仍由基性-超基性岩、深水复理石碎屑岩及放射虫硅质岩和浅水碳酸盐岩及碎屑岩组成;裂谷带两侧的日松-革吉-它日错分区主要由浅海相碎屑岩和灰岩组成;盆地南北部的措勤-申扎分区和木嘎岗日分区主要由滨岸.三角洲相碎屑岩及火山岩组成。各相带在纵向上均具有向上变深沉积序列。③早白垩世晚期,盆地以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裂谷带附近以发育台地边缘礁滩相沉积;裂谷带两侧的日松-革吉-它日错分区主要由开阔台地相灰岩组成;盆地南北部的措勤-申扎分区和木嘎岗日分区由局限台地相灰岩和陆源进积碎屑岩组成。  相似文献   
954.
The northeastern area of Sichuan Basin, southwestern China, is the area with the maximal reserve of natural gas containing higher hydrogen sulphide (H2S) that has been found among the petroliferous basins of China, with the proven and controlled gas reserve of more than 200 billion cubic meters. These gas pools, with higher H2S contents averaging 9%, some 17%, are mainly distributed on structural belts of Dukouhe, Tieshanpo, Luojiazhai, Puguang, etc., while the oolitic-shoal dolomite of the Triassic Feixianguan Fm. (T1f) is the reservoir. Although many scholars regard the plentiful accumulation of H2S within the deep carbonate reservoir as the result of Thermochemical Sulfate Reduction (TSR), however, the process of TSR as well as its residual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evidence is still not quite clear. Based on the carbon isotopic analysis of carbonate strata and secondary calcite, etc., together with the analysis of sulfur isotopes within H2S, sulphur, gypsum, iron pyrites, etc., as well as other aspects including the natural gas composition, carbon isotopes of hydrocarbons reservoir petrology, etc.,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e above natural gas is a product of TSR. The H2S, sulphur and calcite result from the participation of TSR reactions by hydrocarbon gas. During the process for hydrocarbons being consumed due to TSR, the carbons within the hydrocarbon gas participate in the reactions and finally are transferred into the secondary calcite, and become the carbon source of secondary calcite, consequently causing the carbon isotopes of the secondary calcite to be lower (−18.2‰). As for both the intermediate product of TSR, i.e. sulfur, and its final products, i.e. H2S and iron pyrites, their sulfur elements are all sourced from the sulfate within the Feixianguan Fm. During the fractional processes of sulfur isotopes, the bond energy leads to the 32S being released firstly, and the earlier it is released, the lower δ 34S values for the generated sulphide (H2S) or sulfur will be. However, for the anhydrite that participates in reactions, the higher the reaction degree, the more 32S is released, while the less 32S remains and the more δ 34S is increased. The testing results have proved the process of the dynamic fractionation of sulfur isotopes.  相似文献   
955.
李建  王汝建 《地质学报》2004,78(2):228-233
通过南海北部ODP 1144站蛋白石含量测定及其堆积速率的计算,并结合氧同位素记录等相关资料,获得南海北部1050ka以来高分辨率的表层古生产力变化与冰期旋回和东亚季风的关系。约900ka以来,蛋白石含量及其堆积速率较900ka以前明显增加,反映了“中更新世革命”事件之后,全球气候变冷,并导致表层生产力的提高。由于第四纪冰期旋回中的冬、夏季风的加强,加上1144站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该站在冰期时表层生产力增加,间冰期时表层生产力降低。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记录与蛋白石含量及其堆积速率的时间序列频谱分析结果显示,三者均出现了相对应的偏心率周期、斜率周期和岁差周期,说明该站表层生产力的变化主要受地球轨道周期的驱动。  相似文献   
956.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现场分析与地下流体异常识别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深孔中泥浆进行脱气,采用质谱仪、气相色谱仪和测氡仪在线测定He、CO2、CH4、H2、N2、O2、Ar、C2H6、C3H8、n-C4H10、H2S、CO、Rn等多种气体。在排除钻井过程、钻具磨损、泥浆性能、仪器波动、气路设计等对气体分析的严重干扰后,可以发现气体异常与岩心和地层裂隙、破裂面及构造破碎带等具有相关性。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泥浆清液,也发现了来源于地下的流体。  相似文献   
957.
中国东部陆架边缘海海洋物理环境演变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东部陆架边缘海是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经济海域,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及经济贡献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对海洋环境和生物资源的了解有利于国家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加快创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因而对该海域的深入研究是当前面临的迫切任务。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中国东部陆架边缘海海洋物理环境演变及其环境效应”拟对中国东部陆架边缘海这样一个层化结构多变、多种运动形态耦合的复杂动力学系统中的物理环境的演变及其环境效应进行深入研究,进而揭示海洋环境演变规律,为国防安全、渔业生产等提供科学支持;同时对该项目研究的目的、科学意义、关键科学问题及预期目标等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958.
本文首先研究了4D数据一体化多媒体电子地图集的理论和信息机理,包括4D数据在电子地图集中的集成、融合和应用的信息机理,多源多类信息交互认知和传输机理,4D信息的查询、分析、模拟、调控和表达的信息机理,以及4D数据一体化电子地图集的理论框架。其次,文章深入研究和解决了建立4D一体化多媒体电子地图集过程中的诸多技术方法问题,例如多源多类数据的集成和融合、基于主导数据库的多重表达、多媒体地图动画、基于4D数据的信息分析和量算、生态环境信息动态仿真和虚拟表达等。在论文第三部分,文章介绍了作者研发的《云南省生态环境多媒体电子地图集》成果,包括其结构、功能、内容、超媒体链接等方面的设计,查询功能和分析量算功能的开发,以及本电子地图集的分析应用成果。  相似文献   
959.
差分GPS水下立体定位导航系统的时间测量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差分GPS水下立体定位系统是通过测量同一水声信号到达不同浮标的时刻,计算水下收发机到各枚浮标的距离差,实现水下立体双曲线交会定位的。本文对水下立体定位导航系统的数学模型进行了推导。根据差分GPS水下立体定位导航系统的要求对GPS接收机时钟同步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对GPS接收机接口数据输出和支持的三种时间测量方案进行了介绍,并对时间延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60.
通过对菲律宾皮纳图博(Pinatubo)火山1991年6月爆发前后南海表层沉积物及沉降颗粒物中的硅藻丰度及群落组成进行分析,试图揭示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对南海硅藻生长的影响.研究发现,火山爆发后南海沉积物中硅藻相对丰度显著减少,原因主要在于皮纳图博火山喷发物大量沉积于南海深海,显著提高了南海沉积速率,同时稀释了沉积物中生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