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地区八宝山盆地作为高原页岩气成藏特征探索的典型区域之一,对影响储层储集性能的关键因素——成岩作用的研究程度很低,不足以更大限度地发挥其勘探价值。基于岩性观察及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实验分析资料,对该区三叠系页岩成岩作用及对储层的影响开展研究,结果显示,三叠系八宝山组页岩成岩作用共有6类:压实、胶结、黏土矿物转化、交代、溶蚀及有机质热成熟作用。综合有机质成熟度、岩石热解最高峰温、伊蒙混层比中蒙皂石占比、黏土矿物组合、孔隙类型等指标得出:研究区页岩处于中成岩B期-晚成岩阶段。结合各成岩作用对储层孔隙度的影响,研究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黏土矿物转化作用易于造成孔隙度的减小,溶蚀作用、有机质热成熟作用易于孔隙度的增大,而交代作用对孔隙影响小。  相似文献   
32.
从铀源、岩性-岩相、构造演化、水文地质、后生蚀变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对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德令哈坳陷新近系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探讨了成矿潜力。结果表明,研究区具备多铀源条件,北部、东部、西部一带的中酸性岩体及侏罗系等富铀地层提供了丰富的铀源;油砂山组广泛发育辫状河三角洲、辫状河相,“泥-砂-泥”相对稳定;欧龙布鲁克凸起内缓倾斜坡带发育,其内层间氧化带发育且分带特征明显;“补-径-排”水动力系统发育较完善。结合水系地球化学异常、成矿事实认为: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德令哈坳陷新近系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潜力较好,欧龙布鲁克凸起内油砂山组发育地段,尤其是与辫状河相、辫状河三角洲相叠合的区域是重点找矿地段。  相似文献   
33.
本文利用2007年6月~2008年5月期间北美GPS台站密集地区的TEC观测资料,对夜间中尺度电离层行进式扰动(MSTIDs)的传播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美地区的夜间电离层行进式扰动一般发生在美国西部时间21:00~02:00LT(05:00~10:00UT)时段,表现在TEC中的最大扰动幅度为0.45~0....  相似文献   
34.
青海省祁连地区三叠系分布广泛,含气暗色泥页岩系和碳酸盐岩发育。通过北祁连、南祁连地区的路线地质调查、钻探施工、样品测试和资料搜集对三叠系页岩地化特征、储层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青海省祁连地区上三叠统厚度较大,有机质丰度多数属于低-中等,部分属于高-特高等,有机质类型以II1、II2型为主,部分地段有III型,有机质成熟度均达到低成熟-成熟阶段,具备形成页岩油气的地质条件。页岩中石英、斜长石、方解石等脆性矿物含量相对较高,岩性较致密,储集空间为孔隙和裂缝,属裂缝孔隙型储层,有利于后期改造。研究认为,青海省祁连地区三叠系具备较好的页岩气勘查前景。  相似文献   
35.
本文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简称EOF)分析了武汉电离层台站一个太阳黑子周期(1980年4月~1990年12月)的实测电离层电子浓度总含量(TEC)资料,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武汉地区的TEC月中值的经验模式.结果表明:(1)以EOF分析观测数据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其基函数表征TEC的日变化,系数表征TEC的长期变化;(2)EOF技术展开收敛速度快,很少数低阶项即能反映TEC的主要变化,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建模可以用较少的参数表征较复杂的物理过程.此外,本文还就TEC模式的外部驱动量的改进问题作了一些探讨,发现用F107A(107cm太阳辐射通量F107的81天滑动平均值)作TEC建模的外部驱动量能够更好地提高EOF模式的精度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36.
本文主要利用吉林省内3个地电阻率台站的数据,对观测中出现的自然干扰、测量线路干扰等进行了分析研究,为正确排除数字化地电数据中的干扰和准确识别其中的震兆信息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7.
电离层垂直TEC映射函数的实验观测与统计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GPS信标测量获得的电离层电子浓度总含量(TEC)是沿电波路径的斜向TEC.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常常需要通过映射函数将斜向TEC转换为垂直方向的TEC,这在当前主要采用对电子浓度分布模型的数值积分得到模型映射函数来实现.本文在考察现有不同模型映射函数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一种源于实际观测的实验映射函数的概念与估算方法.我们利用IGS的全球GPS观测站的斜向TEC和JPL提供的垂直TEC数据获得了2006年期间的实验映射函数,并对所得结果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在卫星天顶角较小时,上述实验映射函数和模型映射函数之间相差甚微,均可很好描述垂直TEC与斜TEC之间关系;但卫星天顶角较大时,实验映射函数和常用的模型映射函数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本文认为,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现有模型映射函数中没有考虑到等离子体层的贡献.我们认为采用基于实验映射函数的模式,或者通过考虑等离子体层的贡献对现有模型映射函数进行改进,可以有效提高电离层TEC的估算精度.  相似文献   
38.
利用IGS数据分析全球TEC的周年和半年变化特性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太阳活动高年(2000年)IGS提供的全球TEC数据,采用傅里叶展开的方法,分析了白天电离层TEC周年和半年变化的全球特征.结果显示:电离层TEC周年变化幅度在南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较大、赤道和低纬地区很小.半年变化的幅度在“远极地区”(远离地球南北地磁极点的东北亚和南美地区) 比“近极地区”(靠近地球南北地磁极点的北美和澳大利亚)大得多.进一步的统计显示,全球大部分地区TEC在春秋月份出现最大值,北半球近极地区最大值在冬季出现.南半球的南美和澳大利亚部分地区,最大值出现在夏季.同样,采用傅里叶方法分析了中性大气模式MSIS90计算的全球大气原子分子浓度比值([O/N2])的数据,发现在南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中性成分[O/N2]周年变化幅度较大且有明显的冬季异常现象,依据Rishbeth等提出的理论,我们认为大气成分[O/N2]可能对TEC周年变化的产生有重要作用,并且也是TEC在近极地区出现冬季异常现象的主要原因.TEC半年变化的全球分布特征形成的原因较复杂,我们初步分析可能是由于中性成分[O/N2]、太阳天顶角控制的电离层光化学产生率变化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39.
空间物理学是一门探测与理论并重的学科.探测广袤的空间环境倚赖地基和卫星技术,研究深邃的空间物理过程需由各国研究团体通力合作.中国空间物理研究的70年发展,也体现在国家综合科技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上升路径之中.从新中国成立前的零星研究起步,到改革开放前的规模初现,再到20世纪末的全面爆发,中国空间物理在自主探测与理论研究两方面都实现了阶跃式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再一次快速提升,中国空间物理研究在国际范围内呈现出"多数并跑,部分引领"的新局面.得益于深空探测国家战略的确立,研究领域也从地球空间延拓至行星空间甚至更广.中国空间物理研究的70年,不断探索,不断前行,各领域人才辈出,队伍不断成长壮大,从依赖外国探测数据到自主研究发展,从西学东归到人员对流,走出了一个不断进步的发展历程.未来的空间物理研究,将仍然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紧密相连,在引领学科发展潮流中探索,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中前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