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9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30篇
海洋学   168篇
综合类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Eh和海洋沉积物氧化还原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宋金明  李延 《海洋通报》1990,9(4):33-39
  相似文献   
42.
硫作为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重要元素,在本学术领域内备受重视。研究表明,硫的化合物是许多海域海水、沉积物、间隙水中重金属、氧化还原环境等的控制性因素(宋金明,1990,1991,1992a,1992b,1993; Andreae,1990; Fossing et al,1992; Kiene,1992; Lerman,1979)。黄河口附近海域是我国著名的渔场,特别是近年来近海发现了油气田,使此区域成为近海河口区研究的典型场所,因而该海域的建港和油气田开发前期的评价等急需与之相关项目的调查研究。近年来,我所的研究人员对渤海的辽东湾、南黄海、忡绳海槽以及东海等海区硫的体系做了较为系统的调查研究(宋金明,1990,1991,1992a,1992b,1993;李延等,1991),其中重点研究了间隙水中的硫酸盐和-2价硫化物,结果发现,硫酸盐是海洋沉积物中重要的氧化剂,硫化物是控制间隙水中重金属的重要体系。 本文通过对黄河口北部海域的海水、沉积物中间隙水的调查取样分析,讨论了海水和间隙水中SO42- 、 ΣS(-Ⅱ)和S2-在该海域的分布特征,估算了沉积物一海水界面附近硫的扩散转移通量,对该海域元素的地球化学过程和腐蚀环境研究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3.
海洋沉积物作为生源要素氮的重要源与汇,在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项研究旨在查清海洋沉积物中氮的存在形态及其生态学意义。氮是生物生命活动必需的营养要素,海洋中的氮往往是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限制因子,氮的吸收与再生释放在估算海洋新生产力和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率上也有重要贡献。海洋沉积物中的氮作为海水中氮的重要供给源是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对维持海洋生态平衡、修复失衡的海洋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不同海区海洋沉积物的来源和环境不同,氮的形态和含量亦不相同,可被生物吸收和利用的数量就不相同,因此造成了不同海区生物种群和环境不同,进而影响生态环境。因此,研究海洋沉积物中氮的形态,了解各个形态与沉积物中生物种群及与环境的关系,确定其生物和化学活性,査清氮不同形态的生态学功能,对于深入探讨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法和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阐述海洋沉积物中氮的存在形式与分布、氮的早期成岩和去营养化作用、硝化和反硝化作用以及氮与生物特定种群的关系等,探讨了影响海洋沉积物中的氮循环的主要因素,并分析了海洋沉积物中的氮与生态系的关系,以期对研究氮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4.
为了更好地了解长江流域城市化进程和三峡工程对长江口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响应,为长期观测提供参考,采用分光光度法对2003年5月19—26日采自长江口的水样中的溶解态无机氮、磷、硅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营养盐的空间分布呈现出较好的规律性:SiO3-Si的浓度总体上沿长江径流入海方向递减,其在淡水端的浓度>100μmol/L,在离岸最远的海水端附近的浓度约为10μmol/L;NO3-N、NO2-N、NH4-N和PO4-P沿长江径流入海方向的浓度分布则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特征,最高值出现在咸淡水交界面附近,分别为130.0、3.14、31.43和2.06μmol/L。南北方向上各种形态营养盐的浓度总体上呈现出北部海域表、底层之间差异大于南部海域的分布特征。连续观测数据显示,NO3-N、NO2-N、PO4-P和SiO3-Si的浓度均可能在4h的时间里发生较大幅度的波动。在混合水区,由于水深较浅,水体混合较容易,垂直方向上各元素的浓度平均值差异不大;在水深较深的海水区,随着水深的增加,NO3-N和NO2-N的浓度平均值总体上呈下降趋势,PO4-P则相反,SiO3-Si变化不大。采用营养状态质量法和潜在性富营养化标准对调查海域的营养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均显示,调查海域在长江径流入海方向上由淡水区的高营养水平逐渐过渡到海水区的贫营养水平。由于长江口水体中各营养元素浓度时空变化显著,准确计算其入海通量难度很大,需要足够多的高时空分辨率的数据。  相似文献   
45.
46.
南沙群岛海域泻湖及礁外沉积物间隙水中的-2价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于1993年5月和1994年3-4月通过调查,用硫离子选择电极法研究南沙群岛海域泻湖及礁外沉积物间隙水中的∑S(-Ⅱ)及SO~(2-)_4,探讨泻湖内及礁外间隙水中-2价硫的分布特征,沉积物-海水界面间硫的扩散转移通量和-2价硫的热力学平衡控制体系。结果表明,该海区∑S(-Ⅱ)含量,泻湖间隙水中远比礁外高,人为活动剧烈的礁内泻湖高于人为活动少的泻湖,离礁近的礁外间隙水中的高于远离礁的间隙水中的。在礁外沉积物间隙水中-2价硫含量呈垂向增加的趋势,沉积物-海水界面间HS-,S2-均是从沉积物向上覆海水扩散,SO反之。礁内泻湖的扩散量远高于礁外的,HS-扩散总平均为61.34μmol/(m2·d),SO为-0.41mmol/(m2·d);礁外泻湖的HS-总平均为14.96μmol/(m2·d),SO为-0.35mmol/(m2·d)。该海区的-2价硫主要由S+2e→S2-氧化还原电对控制,平衡时Eh计算值与实测值接近,单质疏作为亚稳态可存在于沉积物中,并可与溶解铁继续形成自生黄铁矿(FeS2)沉淀。  相似文献   
47.
以海带中提取的活性物质D-甘露醇与丙酮为原料合成了二异亚丙基甘露醇,对其抑菌和抑制葡萄糖苷酶的生理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合成的产物结构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分析证实为二异亚丙基甘露醇,标题化合物对G^ 菌Staphylococcus akreus和Bacillus utilis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最小抑制浓度均为lOOmg/ml,对G^ Escherichia coli没有抑制作用;而且对α-葡萄糖苷酶也有抑制作用,其IC50值为3.13μmol/ml。  相似文献   
48.
大气的严重污染导致雾中溶入SO2。等物质而形成酸雾(AcidFog)。酸雾的研究较少[1~6,8,10]。美国加州南部酸雾pH<3.0,最低1.63,我国仅对贵州的梵净山及四川的峨眉山等地的酸雾进行过研究,其成分多为常量组分[4~6,10]。SO2是大气中重要的污染物,而酸雾中SO2的研究至今未见报道。因此研究雾水中SO2及其他成分具有重要的意义。青岛的6~7月为多雾月份,此时盛行风SSE1,雾多形成于4~8m/s风速时,雾以上午4~8时频率最大,最小频率出现于午后14~16时,青岛海雾最长持续…  相似文献   
49.
渤海南部海域柱状沉积物中氮的形态与有机碳的分解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海洋沉积物中氮形态的研究是研究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前提,柱状沉积物中氮的形态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早期成岩作用的进程及结果.利用分级浸取分离方法首次对渤海南部海域自然粒度下5个柱状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分析,依据是否可由试剂提取将其分为可转化态和非转化态,系统地研究了可转化态中各形态氮的分布特征及早期成岩作用.研究表明,渤海南部海域自然粒度下柱状沉积物中,OSF-N和IEF-N是可转化态氮的优势形态.各形态氮的含量随深度变化趋势不同,成岩作用亦不同.沉积物中有机氮的分解速率常数为15.51×10-3a,且对各生源要素的分解速率常数有N>P>C>Si;OC/TN比值远小于OC/ON,说明沉积物中保留了大量无机氮(IN)和非转化的有机氮,OC/ON值随深度增加而减小是由于沉积物中富集了ON;柱状沉积物中,表层比深层可转化态氮占其总量的比例高,在局部区域由于深层沉积物中氮的“再活化”导致二者几乎相同.  相似文献   
50.
宋金明 《海洋科学》1996,20(2):40-44
主要研究了菲律宾东南海域(区域I)和伊里安岛东部的北部海域(区域Ⅱ)上层水(0~150m)化学参数pH,Eh,Es,∑S(-Ⅱ)和a^2-s等的分布特征和-2价硫的产生机制,结果表明,该海域表层南赤道逆流和次表层的赤道潜流是影响化学参数特别是DO和∑S(-Ⅱ)的主要因素,高生产力与高水温是赤道西太平洋上层水中-2价硫产生与保存的重要影响因素,区域Ⅱ中的pH,∑S(-Ⅱ)a^2-s,DO比区域I高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