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7篇
  免费   137篇
  国内免费   150篇
测绘学   68篇
大气科学   48篇
地球物理   79篇
地质学   393篇
海洋学   70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4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4 毫秒
51.
内蒙古边家大院银多金属矿床位于大兴安岭成矿带南段,是一个成因类型复杂的银多金属矿床。为了精确厘定该矿床的成岩时代,对区内与成矿关系密切的石英斑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该斑岩的形成年龄为140±1.2Ma,为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化学研究表明,边家大院石英斑岩的SiO2含量高(75.62%~75.80%),Al2O3含量较低(13.32%~13.33%),Alk质量分数较高(8.60%~8.71%),K2O/Na2O值为4.51~4.77。稀土配分曲线呈右倾轻稀土富集型,铕亏损强烈,δEu值为0.22。富集高场强元素Zr、Hf、Th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K,而亏损P、Ti、Sr、Ba、La。上述特征显示矿区石英斑岩与A1型非造山花岗岩一致,推断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壳,形成于张性环境。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及前人在区域上的研究成果,认为燕山期是大兴安岭南段成矿和成岩高峰期之一,矿区石英斑岩形成的构造背景主要与古太平洋板块向西的大规模俯冲所引起的伸展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2.
本文初步研究了扎吉斯坦北部砂体的发育特征与铀成矿的关系。通过对研究区单井剖面、联井剖面以及平面上砂体发育情况的研究与分析,探讨砂体对铀矿体的控制与影响。研究表明,铀矿化发生、发育于砂体厚度相对稳定,粒度较粗,孔隙度、渗透率较好的地段。砂体构形变化的部位是成矿的有利部位,即砂体厚度由厚变薄的过渡地段有利于铀矿的富集。  相似文献   
53.
羌塘盆地白垩系海相油页岩特征及其形成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羌塘盆地胜利河、长梁山、长蛇山、托纳木等地发现的油页岩为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海相油页岩矿床,具有重要的工业开采价值。海相油页岩的主要矿物成分为碳酸盐、粘土矿物和石英,并见有黄铁矿、石膏、菱镁矿等矿物。粘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少量高岭石,不含蒙脱石。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这些油页岩的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较好。胜利河油页岩TOC含量在4.31%~21.37%之间,均值为8.40%;托纳木油页岩的TOC含量也较高,最大值为25.68%,平均为9.32%;长梁山剖面油页岩的TOC含量在2.96%~23.47%之间,平均值为9.56%;长蛇山油页岩的TOC含量在4.53%~9.49%之间,平均值为7.74%。长蛇山油页岩干酪根类型主要为Ⅱ1型,少数为Ⅱ2和Ⅲ型;胜利河油页岩主要为Ⅱ1和Ⅱ2型干酪根,而托纳木油页岩的干酪根类型主要为Ⅱ1型和Ⅰ型。白垩系海相油页岩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控制,包括缺氧富氧状态、古生产力、古气候、粘土矿物的混积作用、古地形条件以及海平面变化等。其中,油页岩的总有机碳含量(TOC)与古环境元素指标Mo、V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75和0.917,而与古生产力指标P/Ti、Ba/Al之间为弱相关或无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81和-0.739。因此,本文认为海相油页岩的形成以"保存模式"为主,有机质沉积时的水体环境对高有机质含量的油页岩的形成起主导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海相油页岩的形成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54.
拿若铜(金)矿床是多龙矿集区内继多不杂斑岩铜(金)矿、波龙斑岩铜(金)矿之后又一取得重大找矿突破的大型斑岩型矿床。作者以矿区探矿工程分析数据为基础,研究各成矿元素空间分布规律。成矿元素在垂向上的分带特征不明显,在平面上分带特征较显著,表现为自矿区中心ZK0001,向南西方向具有Cu+Au-Cu(Au、Ag)→Cu(Ag、Au)-Cu(Ag)的分带特征。同时,矿区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显示,从0线开始至31线(北东→南西)具有Mo、Cu→Mo(Cu、Au)→Cu、Au(Ag、Mo、Pb)→Pb→Pb、Zn分带特征,显示物质来源和热源位于0线附近,成矿流体是以0线、7线一带向四周运移,并具有从北东向南西方向运移的特点。通过矿床地质特征、元素分带特征研究,建立了矿区地球化学勘查模型。  相似文献   
55.
在第二次青藏科考过程中,作者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邱桑村的古泉华沉积上新发现了由5个手印和5个脚印组成 “岩面艺术” (parietal art)。对这一“岩面艺术”进行解剖学测量、3D 模型模拟、铀系测年和手脚印形态分析后,得到以下认识:① “岩面艺术”是在泉华没有成岩之前由古人类有意压上去的;② “岩面艺术”所在岩层的U/Th年代为226~169 ka B.P.,这其中包含一个手指印岩层的表面直接年龄(207~188 ka B.P.);③ 这一发现是迄今为止发表的古人类在青藏高原上活动的最早记录之一,也为古人类适应高寒、低氧环境提供了新的证据;④ 此岩面艺术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艺术,上面的手印也是古人类留下的最早的手印;⑤ 这一原始的岩面艺术表明,创作它的古老人种可能具有一定的认知和空间感知能力,此岩面艺术的发现也将有可能改写人类艺术史,并且加深我们对已消失的古人类认知水平的认识。  相似文献   
56.
基础地理空间数据的持续更新是制约地理信息服务的重要因素,而变化信息的获取是空间数据持续更新的基础。将不同时相多尺度地图面目标基本变化类型归纳为出现、消失、扩张、收缩、移动、旋转、分裂、合并和先分裂后合并等9种,并分别进行了形式化定义和描述。进而顾及制图综合操作产生的不同尺度地图中同名面目标表现的"伪变化",利用4交差拓扑关系模型区分真实变化和制图综合引起的几何差异。最后,采用1∶2 000和1∶10 000比例尺居民地地图数据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的变化分类、描述及判别方法具有有效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57.
给出了一种合理的数据库连接池的设计思想及Java实现。并对该连接池的效率进行了测试分析和比较,表明该连接池能以较好的性能工作,并显著提高系统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58.
当前,我国能源和矿物原材料供应形势紧张,矛盾加剧,对国民经济健康平稳运行影响较大,必须从总量和结构等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控与调节,缓解资源约束与压力,促进原材料价格平稳,保障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矿产资源能源安全供应,实际上这就是矿产资源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目标、目的和依据,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59.
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 ,高层、超高层建筑在原建筑物稠密区大量兴建 ,加之过量超采城市地下水 ,带来的地基与基坑变形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防治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灾害 ,必须建立操作性较强的变形监测系统 ,及时作好预警、预报工作 ,使变形监测的方法、技术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60.
为了揭示重庆岩溶地质高背景区土壤-农作物系统中重金属的迁移累积特征,选择在重庆市南部典型岩溶区,系统地采集大宗农作物(水稻、玉米和红薯)及其耕层土壤84组,分析测定农作物及耕层土壤中重金属砷(As)、镉(Cd)、铬(Cr)、铜(Cu)、汞(Hg)、镍(Ni)、锌(Zn)含量及理化性质,采用地统计、生物富集因子及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等方法,开展重金属元素在重庆岩溶地质高背景地区土壤-农作物系统中累积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水稻田、玉米地和红薯地耕层土壤重金属平均含量均高于重庆市和全国表层土壤背景值,呈现不同程度的积累,其中Cd元素富集现象较为突出。依据GB 15618-2018和GB 2762-2017.耕层土壤种Cd超标率达41.59%,水稻、玉米和红薯中Cd超标率分别为5.89%、6.25%和5.56%,显示出岩溶地质高背景区虽然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总量高,但生物有效性较低。相关分析显示,土壤-农作物系统Cd等重金属含量主要受土壤pH、土壤质地和土壤中铁锰氧化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