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82篇
测绘学   39篇
大气科学   116篇
地球物理   84篇
地质学   105篇
海洋学   40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非洲地形对印度夏季风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IAP9L AGCM模式对印度夏季风风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基本上模拟出了印度夏季风系统中各风系分布;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变模式中非洲大陆的地形高度,设计了一组地形敏感性试验,对比了敏感性试验和控制试验的结果,分析非洲地形高度对印度夏季风的影响。结果表明,非洲地形高度升高使得阿拉伯海热带区域、南印度洋副热带区域和非洲大陆东南部在低层分别出现异常反气旋、气旋和反气旋环流,这些异常环流使非洲大陆东岸的越赤道气流增强,阿拉伯海热带地区的西风气流增强;地形升高也会使印度半岛区域低层水汽通量辐合增强,整层垂直上升速度加强,降水增加,故非洲地形升高最终导致了印度夏季风增强;而非洲地形高度降低,则情况相反,这充分说明了非洲大陆地形是印度夏季风形成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32.
有限区域流函数和速度势的计算及其在台风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Endlich提出求解旋转风和辐散风基础上,本文给出了直接利用风场迭代计算流函数和速度势的方法,该方法不但能求解流函数和速度势,还可将原始风场直接分解为旋转风和辐散风。此方法在有限区域中,能大大降低边界条件对计算结果的影响,不仅能计算准确的涡度和散度,还能很好的重建原始风场。采用此方法,对"0808"号台风"凤凰"进行了诊断分析,得到了台风不同时期的流函数和速度势、旋转风和辐散风。结果发现在台风的不同时期,流函数与高度场相似,可用其低值中心来分析台风移动路径和强度的变化,速度势存在高值区,其中心与高度场低值中心不吻合;旋转风的涡旋中心也可用来反映台风中心,台风南侧辐散风较大,故可用来反映南方水汽供应对台风发展、成熟、衰退的影响。  相似文献   
33.
Sensitivity simulations are conducted in AREM (Advanced Regional Eta-Coordinate numerical heavy-rain prediction Model) for a torrential precipitation in June 2008 along South China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initial uncertainty on precipitation predictability. It is found that the strong initial-condition sensitivity for precipitation prediction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upscale evolution of error growth. However, different modality of error growth can be observed in lower and upper layers. Compared with lower-level, significant error growth in the upper-layer appears over both convective area and high jet stream. It thus indicates that the error growth depends on both moist convection due to convective instability and the wind shear associated with dynamic instability. As heavy rainfall process can be described as a series of energy conversion, it reveals that the advection-term and latent heating serve as significant energy sources. Moreover, the dominant source terms of error-energy growth are nonlinearity advection (ADVT) and difference in latent heating (DLHT), with the latter being largely responsible for the rapid error growth in the initial stage. In this sense, the occurrence of precipitation and error-growth share the energy source, which implies the inherent predictability of heavy rainfall. In addition, a decomposition of ADVT further indicates that the flow-dependent error growt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tmospheric instability. Thus the system growing from unstable flow regime has its intrinsic predictability.  相似文献   
34.
东北冷涡南落型强对流天气的潜势预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2005-2008年4-6月Micaps资料,查找500 hPa东北有冷涡,500 hPa和700 hPa江苏境内为大片的西北气流,当天午后到夜里出现强对流天气的若干典型个例,借助Micaps系统通过对一些个例的物理量资料分析,得出它们共同的发生强对流天气的机理;同时还分析得出诊断该类对流天气的不太适合使用的物理量和较适合使用的物理量;并分析个例的大气探空层结曲线,得出它们的对流层结与其它类型的区别,并剖析它们的一日转变情况;同时用Q矢量锋生函数方法分析,发现低层强锋生区域与强对流天气区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锋生函数正值中心区域常出现个别站龙卷或大范围冰雹.  相似文献   
35.
一次梅雨暴雨预报中的误差演变及可预报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雨  张立凤 《气象学报》2010,68(3):411-420
针对2003年7月3—4日淮河流域梅雨暴雨过程,利用AREM模式,在分析暴雨预报对不同来源的初始资料和不同要素初始误差的敏感性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降水过程中误差的演变特征和发展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初始小振幅误差增长最快,而伴随着降水的发生和发展,误差演变特征表现为由局地增长发展为全局传播的过程,且误差最优增长总是出现于雨区,这意味着雨带是误差增长的敏感区域。雨区内存在的初始误差对降水预报误差具有重要贡献,初始湿度条件不仅影响误差的传播特征,还使雨带上中小尺度误差迅速增长并造成更大尺度的误差。基于误差能量公式的计算结果表明,误差增长的能量来源主要由凝结加热提供,因此,从能量角度而言,误差增长和降水增大是同"源"的,从而使暴雨可预报性受到固有的限制。  相似文献   
36.
集合预报产品在台风麦莎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提高集合预报效果,利用T106L19全球谱模式和增长模繁殖法对台风麦莎制作了13个成员的集合预报,并对其结果进行集合预报产品解释应用研究。首先在离散距离分簇法中,引入方差分析的方法确定分簇基础,然后对集合预报的形势场进行了分簇,相对于以往采用96小时样本为分簇基础进行分簇的方法,分簇效果提高明显,分簇结果能给出台风移动的几种可能路径及其概率;其次对要素随时间的演变利用系统聚类法进行了分类,根据分簇平均图可以确定几个可能的台风登陆地点,制作了这些特殊点要素分类烟羽图,通过分析要素随时间的演变特征,提高对台风登陆地点和时间的预报精度;最后制作了盒须图,通过盒须图中数据组主体以外的数据点,确认出值得注意的一些特殊集合成员的预报结果,减少了小概率事件的漏报率。研究结果表明,将方差分析引入离散距离分簇法,要素烟羽聚类法以及盒须图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和改善集合预报效果,集合预报产品解释应用效果得到改进。  相似文献   
37.
近48a台北市气温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Morlet小波分析了1961—2008年台北市年平均气温序列的小波变化特征,揭示了气温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结构,结果表明:台北市年平均气温存在多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特征,有3个明显的特征时间尺度,分别是4 a、6-8 a和14-16 a;除14-16 a的时间尺度在整个研究时段都很明显外,其他尺度的周期阶段性都较强;以14-16 a的特征时间尺度为主周期;台北市的气温变化还表现出突变的特点;近48 a来,台北市年平均气温的气候倾向率为0.3℃/10 a,气温升高的趋势十分明显;未来2年气温在总趋势上升的前提下将处在一个偏冷期。  相似文献   
38.
利用EOF、REOF、M-K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台湾地区1961—2008年降水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台湾本岛年降水量丰沛,澎湖列岛的年降水较少。台湾岛年降水的空间分布既有一致性,也存在东-西部、南-北部的差异。台湾岛的年降水可分为3个气候区,即北部、中西部和东南部。除台湾岛东南部外,整个台湾地区的年降水量均有增加趋势和突变现象。  相似文献   
39.
河南省嵩山区位于中朝地台南部,区内发育被2个角度不整合面分隔开的3个前寒武纪岩群,一个主滑脱带沿着嵩山群与登封群间不整合面发育.滑脱带之上的早元古代嵩山群形成近南北向的褶皱带,因此,嵩山群岩石在主滑脱带之上形成无根的独立构造.与滑脱带下伏的太古宙登封群很少有关系.主滑脱带厚4~30m,沿着主滑脱带,登封群角闪岩相岩石强烈退变质到绿片岩相矿物组合,主滑脱带发育在脆韧性过渡域.多尺度的观察指出,主滑脱带的形成受地壳成分分层导致的流变学分层性所制约,而且地层柱底部软弱面或地质界面是近水平的滑脱带发育的优选位置.显然,对滑脱带的发育还必须考虑水解弱化作用.  相似文献   
40.
Duan  Xiaomeng  Zeng  Lifeng  Sun  Xiang 《Acta Geotechnica》2019,14(5):1459-1481

The long-lived debate on the principle of effective stress is rooted in the obscure physical significance of stresses. For the sakes of clarifying stress concepts and establishing a reasonable principle of effective stress, unsaturated soil is divided into six phases and the bearing structure of it, named generalized soil structure, is defined based on considering soil as a special structure. Then the essence of effective stress equation, named stress relation equation, is derived according to analysis of interphase interactions and independent-phase equilibrium. The stress relation equation indicates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 between two series of stress variables used in mixed and multiphase continuum models,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a reasonable concept of suction stress is redefined to describe interparticle connection properties. Then, a generalized stress framework is constructed by associating stress relation equation with suction stress. After demonstrating the concept of neutral stress, a generalized principle of effective stress is established and the total soil skeleton stress is searched out, which is the predominant stress controlling the strength and deformation of soil. Finally, the collapse phenomenon is analyzed and the time- and spatial-dependent stress frameworks are develop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