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78篇
  免费   1467篇
  国内免费   2125篇
测绘学   1094篇
大气科学   839篇
地球物理   1178篇
地质学   3754篇
海洋学   944篇
天文学   83篇
综合类   547篇
自然地理   731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163篇
  2022年   457篇
  2021年   535篇
  2020年   426篇
  2019年   548篇
  2018年   471篇
  2017年   442篇
  2016年   471篇
  2015年   480篇
  2014年   457篇
  2013年   513篇
  2012年   532篇
  2011年   520篇
  2010年   433篇
  2009年   401篇
  2008年   372篇
  2007年   314篇
  2006年   303篇
  2005年   207篇
  2004年   153篇
  2003年   132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136篇
  2000年   99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0篇
  1976年   5篇
  1974年   4篇
  1973年   5篇
  1958年   3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31.
滇西北格咱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斑岩型铜矿田和勘查开发基地,近期在烂泥塘-雪鸡坪铜多金属成矿带北段的普上中酸性复式斑岩体中发现了石英闪长玢岩和石英二长闪长玢岩,为探讨该岩体成因、构造动力学背景及其与铜矿化的关系,对其进行了U-Pb年代学、Hf同位素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石英闪长玢岩发生全岩铜矿化,视厚35 m,刻槽取样铜品位为0.13%~4.66%,伴生金为0.24~0.78 g/t,有成为大型斑岩型铜多金属矿床的潜力;普上含矿斑岩体2件锆石U-Pb年龄为215.9~217.6 Ma,表明其为晚三叠世岩浆活动的产物.综合岩石学、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等特征,认为普上含矿斑岩形成于印支期甘孜-理塘洋壳向西俯冲的构造背景,其源区为俯冲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岩浆上升过程经历了壳源沉积物质混染.  相似文献   
232.
为阐释岩浆两阶段演化过程及其与铁成矿的关系,对邯邢铁矿区斑状石英二长岩中角闪石斑晶环带结构进行了成因矿物学研究.通过角闪石温度计、压力计、氧逸度计和湿度计的计算,发现岩浆在14km深处岩浆房内经过多次岩浆混合过程,其后演化的岩浆侵位到1.9 km的深度.岩浆房的温度为935~964℃,氧逸度为△NNO+0.27~△NNO+0.85,含水量为4.64%~6.29%,岩浆定位后角闪石结晶的平均温度为719℃,氧逸度为ANNO+2.16,含水量为3.94%.通过黑云母温度计和氧逸度计等验证,该计算结果可靠.岩浆较高的含水量和定位后显著增加的氧逸度有利于富铁的流体/熔浆与硅酸盐熔浆的分离,并最终形成邯邢式铁矿.  相似文献   
233.
Wu  Jialiang  Ma  Chao  Yang  Wentao  Lyu  Liqun  Miao  Lv 《Landslides》2021,18(9):3027-3040
Landslides - Talus slop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landscape evolution in some mid-altitude mountains. In this study, we analyzed talus slope activity on Xiaowutai Mountain in the Northern Taihang...  相似文献   
234.
牛毛岭马家沟组顶部剖面位于本溪国家地质公园牛毛岭景区的东部.通过对碳酸盐岩的微相分析,恢复了马家沟组顶部剖面沉积环境并总结了沉积环境变化规律.依据标本研究划分出14种微相类型,包括1种风暴岩微相类型、9种缓坡微相类型、3种标准微相类型和1种自定义微相类型.此剖面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低能型向上变浅潮缘旋回.旋回一的沉积环境由内缓坡的潮缘或潟湖,至沙滩和沙堤,至潮汐水道的潮缘;旋回二沉积环境由局限或开放的内缓坡,至潮缘的浅潮下带和个别层位的潮间、潮上带;旋回三最为典型,沉积环境由灰色灰岩的中缓坡,至潮缘,再到黄色调碳酸盐岩的潮缘浅潮下带,至潮间、潮上带的蒸发潟湖,至干旱气候下潮间、潮上带的蒸发海岸.推断染色的Fe3+和黏土矿物为陆源,此剖面点处是碳酸盐岩孤岛(洲)的潮缘环境.  相似文献   
235.
以北极规划输气管道工程为依托,建立埋地管道与冻土热交换相互作用数值计算模型,探究了埋地管道在连续多年冻土区、非连续多年冻土区和季节冻土区内,按照不同操作温度(5、-1和-5℃)运行情况下管道周围冻土温度演化过程.计算结果表明:同一区域不同管温对冻土上限值影响差异较大,尤其是在非连续多年冻土区,无论管道是正温输送还是负温输送,由于管道的运营,极大地影响了冻土上限值.5℃正温管道将导致冻土上限下降1~3倍管径;-1℃和-5℃负温管道将有助于提高冻土人为上限.建议在连续多年冻土区管道采用-1℃输送温度;在非连续多年冻土区冬季采用-1℃输送温度,夏季可以是正温,接近环境大气温度,但全年输气平均温度要小于0℃;在季节冻土区,若按照负温输送,反而容易引起管基土冻胀,建议输气温度不作特别控制,与温带地区管道类似,正温输送.希望能够为北极多年冻土区天然气管道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36.
我国正在发起组织中国科学家牵头领导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应认真学习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国际大洋钻探计划已成功运行50余年,在运行和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我国自1998年参加大洋钻探计划以来,取得了突出成绩,但目前还只是普通成员.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成为国际大洋钻探的共同牵头方,美国、日本和欧洲联合体的运行模式和成败得失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37.
煤系烃源层的构造—热演化过程研究对揭示煤系气的生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黄陵矿区向斜核部中生代煤系烃源层的构造—热演化过程、生排烃阶段及煤系气成因类型,根据含煤地层岩性、剩余地层现今埋深、储层孔隙度、镜质组最大反射率、甲烷碳氢同位素组成和生物甲烷产率等数据,运用Petromod 1D模拟软件与回剥反演法及EASY%Ro法对研究区煤系烃源岩的受热和生烃演化过程进行重建.研究结果表明:黄陵矿区自晚三叠世以来,煤系主要经历了3~4次"沉降—抬升"过程,其生烃演化过程可分为原生生物成因气、热成因气和次生生物成因气3个阶段.晚三叠世末期至中侏罗世早期,煤系烃源岩镜质组最大反射率演化至0.3%,对应原生生物成因气生成阶段;中侏罗世早期至早白垩世末期,煤系埋深及受热温度逐渐升高至最大值,镜质组最大反射率演化至0.67%~0.74%,热解生烃作用停止,对应热成因气生成阶段;自始新世早期至今,煤系发生抬升且埋深浅于2077~2148 m,受热温度低于75℃,对应次生生物成因气生成阶段.侏罗系延安组3号和2号煤层中甲烷碳、氢同位素组成数据和微生物降解煤岩生成生物气实验(甲烷累计产率为10.5~16.1μmol/g)为该区存在次生生物成因气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238.
大洋岩石圈俯冲增生过程中可能伴随着复杂的深部板片运动过程。高压变质岩无疑是记录这些深部过程的良好载体。最近的研究提出,在特定情况下,双向俯冲中占主导的俯冲板块拖曳另一侧板块发生反向运动,从而短板片可能被另一侧长板片拖出。该研究提示我们关注俯冲增生过程中这种可能的“不正常”的板片运动方式,从而客观而全面地剖析碰撞造山带。现有高压变质岩折返模式中,除了俯冲隧道流模式,其余模式均强调单次快速折返。然而,俯冲反向运动导致的折返过程有所不同:对单个高压变质岩来说仍是快速折返,但是对整体高压变质岩带来说,整个俯冲反向期间必然都存在高压变质岩折返,从而形成较长的折返过程持续时间。对上地壳层次的折返相关构造变形的研究有助于揭示上述过程。  相似文献   
239.
大数据驱动的研究范式正在引起地学领域的革命,而海量大数据的有效管理和共享是数据高效利用的前提。英国地质调查局作为最早成立的国家地质调查局,拥有海量的地学数据资源,通过近年来对数字化工作的全面推进,在数据的开放共享方面走在了世界各国的最前沿。文章对英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资源管理和数据共享方式进行了分析调研,详细介绍了他们的一站式管理平台——开放地学的主体组成,以及他们与同行合作建设的数据库。开放地学全面汇总了地调局内的数据资源,并通过一系列数据共享将所有数据集有机链接,通过数据和模型的巧妙结合,在满足用户数据需求的同时,对数据的应用进行了全方位的拓展,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框架下地球科学数字化工作的良好典范。  相似文献   
240.
中国东部燕山期的大规模岩浆活动,即侏罗纪—白垩纪(150—100 Ma)的碱性流纹岩-碱性玄武岩-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碳酸岩及其管道系统,分布于江南造山带内侧和郯庐断裂带南段以西的华北地台内,累积面积超过30万km2.该期短时限内大规模活动的岩浆事件代表了中国东部地质历史演化中的一次大火成岩省(LIP)事件,实质控制着中生代以来中国华北—扬子地台的构造格局变化、资源能源形成与地质环境变迁.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50—100 Ma)的大火成岩省,是中生代中期古太平洋大火成岩省沿中国克拉通东部边缘活动的一部分,是包括昂通爪哇(Ongtong-Java)(Mahoney et al.,1993;Ingle and Coffin,2004)—中国东部在内的超级地幔柱上涌,在岩石圈板片对流,挤压地幔物质快速上升,引起陆域内长英质地壳物质大规模重熔的结果,形成:(1)髫髻山组—张家口组碱性流纹质-玄武质双峰式火山岩及其管道系统,与华北大规模金-多金属矿成矿作用密切相关;(2)辽宁瓦房店—山东蒙阴—安徽栏杆,湖南宁乡—贵州镇远一带的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碳酸岩±基性超基性杂岩及其管道系统,与金刚石、金-铂族元素等成矿关系密切;(3)辽东—胶东半岛、南岭—滇黔桂交界地区的连片花岗岩,是硅质大火成岩省(SLIP)的管道系统(plumbing systems),与金刚石矿、金-铂族元素矿、钨锡铌钽矿、锂-钾-铷-铯-铀矿等,以及油气等战略性关键金属成矿关系密切.同时,巨型岩浆作用引发的富含钾、磷及稀土等微量元素的基岩形成优质土壤层对生态多样性的助益等有利和/或有害的环境效应,直接关系到地球家园的生态环境.因此,中国东部燕山期大火成岩省产生深刻的岩浆-构造-资源-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