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1篇
海洋学   48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1.
海洋多糖具有来源丰富、生物相容性好、易生物降解、低毒性、低成本、稳定性和安全性高等特点。同时,海洋多糖易于化学改性能够制备满足各种需求的纳米粒(如用于药物递送、基因递送和生物传感等)。因此,海洋多糖是目前被认为用于制备药物递送系统的理想原料。本文综述了海洋多糖的性质、制备海洋多糖纳米粒的主要方法,并从海洋多糖纳米粒的物化性质和结构特征出发讨论几个重要的概念,为临床前和临床应用研究提供依据。然而,目前这类研究大多仍处于实验室阶段,需要进一步进行体内和临床应用研究来开发医用的商品化的纳米产品。  相似文献   
12.
渤海海域晚更新世—全新世的活动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在渤海最新获得的约5 000 km的浅层地震资料,发现在渤海海域发育大量晚更新世—全新世断裂和褶皱,进而对其分布、浅层结构、运动学性质和活动性进行了研究,绘制了渤海海域活动断裂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晚更新世—全新世活动断裂主要走向为北北东向、北西向和近东西向,东西向断裂数量最多;断裂的形成受区域应力场和早期断裂的控制,而褶皱则以背斜居多,通常沿早期断裂带发育;就分布密度而言,辽东湾内断裂密度远小于其他海域,而同一构造单元其边界部位断裂密度大于单元内部;具继承性发展的断裂多具有复杂的破裂结构,破裂带剖面上呈耙形或"Y"字型,晚更新世沉积层变形明显;受断裂错动地层的形成时代表明,多数断裂的最新活动发生在晚更新世中期-晚期,部分断裂在全新世发生过活动;多数断裂具有明显正断拉张作用,而郯庐断裂带和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内次级断裂还可能具走向滑移分量;渤海浅层断裂的活动性与现代地震震中的分布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这对于渤海地震危险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综述海洋微生物微包埋培养技术的相关研究概况及应用进展。适于海洋微生物包埋的微球制备技术主要有:水油乳化法、膜乳化法、挤出法、微流体法等。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培养技术可用于海洋微生物生物多样性研究;慢速生长菌株的培养和分离及微生物传感器的制备等。随着研究的深入,该技术将在海洋微生物的研究方面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大洋调查中海山地磁测量的静日变化校正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大洋调查中海山地磁测量时难以设立静日变化观测站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项式拟合最小二乘算法的日变校正方法,即假设静日变化磁场可以用一个关于时间的高阶多项式来拟合,利用主测线和联络测线交点误差的最小二乘估计求得多项式的系数,从而得到静日变化曲线。从调查测得的磁场中减掉静日变化磁场即可得消除静日变化影响后的海山地磁异常。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处理都表明,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较好地消除静日变化的影响,而且用计算机实现也简单。为了提高静日变化校正结果,讨论了为提高静日变化校正效果,在大洋调查中测量海山地磁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用PCR方法快速检测水产品中的副溶血弧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建立了水产品中副溶血弧菌快速,敏感,特异的PCR检测方法;选择的引物具有良好的副溶血弧菌的种特异性,对人工污染在冷冻水产品中副溶血弧菌的检测低限是12-21CFU/10g,对其增菌液的检测低限是7600-9100GFU/ml。每PCR反应体系的检测低限为91-109CFU,对400份自然污染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PCR方法的检测结果同常规培养法的结果完全相符。  相似文献   
16.
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渤海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是华北地区一条显著的地震带.利用最新获得的高分辨率浅层地震资料研究了渤海海域内该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研究表明:在渤海,张家口-蓬莱断裂带主要由沙西断裂、埕北断裂、沙南断裂、沙东北断裂、柏各庄断裂、石臼坨3号断裂、渤中2号断裂和BZ29断裂等一系列NW走向断裂组成,走向在290°~310°之间;在浅层沉积物中各断裂由多条次级小断裂组成;晚第四纪以来主要表现出强烈的垂向运动特征,具有正断性质;海域各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Q3)末期-全新世(Q4)初期,并具有相同的活动趋势,在20 ka B.P.和60 ka B.P.左右活动强烈,统计计算显示平均垂向活动速率分别为0.15 mm/a和0.1 mm/a,近20 000 a以来的垂向活动速率超过0.06 mm/a.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南极普里兹湾岩石圈深部应力场及其动力学,采用S波分裂旋转相关法,对中国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成功回收的3个站位海底地震仪数据(5个远震记录)进行了反演,获得了普里兹湾洋陆过渡带岩石圈各向异性特征.结果表明,台站所在区域各向异性显著,在较小的范围内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快S波偏振方向变化范围是N40°E ~ N60°E,快慢波时间延迟变化范围为0.2~1.3 s.洋盆的各向异性主要取决于海底扩张地幔流作用,大陆及附近的各向异性主要受上地幔顶部残留构造的影响,而中间过渡带各向异性层厚度较小集中在地壳内,它可能受海底扩张地幔流和残留构造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专业村集聚时空演化特征——以河南太行山麓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玉玲  乔家君  刘晨光  韩冬 《地理研究》2018,37(11):2259-2272
专业村发展正在经历由点到面的集聚发展阶段,逐渐呈现出集聚态势。在对专业村集聚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从外延(空间集聚)和内涵(功能集聚)两方面分析,构建测度模型,并以河南太行山麓集聚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① 专业村集聚是一个动态概念,其空间范围和内部功能都在不断发生变化。② 空间演化遵循“中心—外围”路径。实证分析表明河南太行山麓专业村存在空间集聚,且集聚程度不断提高;集聚范围逐渐扩大,并沿“中心—外围”路径扩散。③ 功能演化受亲缘、地缘、业缘联系的影响,联系密度逐渐增强。实证结果显示,河南太行山麓专业村集聚网络密度和集中度均上升,表明其网络联系紧密度逐渐增强,集聚优势凸显;中心势和中心度有所下降,表明专业村之间的支配关系更均衡,呈现由两极分化到层级发展的趋势;功能演化经历了低水平均衡阶段、极核阶段、高水平均衡阶段。  相似文献   
19.
东海陆坡不同类型海底峡谷的分布构造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7-2001年在东海海域获得的多波束全覆盖测深数据和收集的部分高分辨率单道地震剖面,对东海陆坡海底峡谷的地形要素,如长度、弯曲度、平均坡度、剖面特征、头部和末端的水深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统计.根据平面形态将海底峡谷划分为3种类型:直线型、蛇曲型和树枝型.海底峡谷主要分布于中段和南段的东海陆坡之上,平面形态特征总体上自北向南趋于复杂(直线型→蛇曲型→树枝型),规模逐渐增大,不同平面类型代表了峡谷不同的演化阶段.峡谷的分布格局和变化趋势主要受控于冲绳海槽扩张背景下的构造活动.  相似文献   
20.
海底断裂引起的地震/海啸等灾害有着巨大的破坏性,这使得地震和地质学家越来越关注那些位于海底之下的活动断裂。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在海底活动断裂研究中常用的技术方法和手段,这些方法包括高分辨率声学探测技术、水下照相/摄像技术、定年技术、海底钻孔取样、GPS变形测量和0BS观测等,而我国也正逐渐拥有和掌握这些技术方法。目前,我国对海底活动断裂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我国近海海域中,渤海和福建—粤东沿海是强震的多发区,主要与几条规模较大的海底断裂的活动密切相关,如郯庐断裂渤海段,张家口—蓬莱断裂和华南的滨海断裂等,因此,为了增强对近岸海域地震的预测、评价地震危险性并对地震所造成的灾害进行评估,有必要在上述海域开展海底活动断裂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