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9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113篇
测绘学   63篇
大气科学   57篇
地球物理   153篇
地质学   317篇
海洋学   58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36篇
自然地理   6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51.
152.
碳酸盐岩中岩溶洞穴的形成条件及预测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3.
154.
庐山温泉的形成条件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55.
156.
157.
藏北双湖地区中侏罗世早期腕足动物群的发现及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遵仪  史晓颖 《地球科学》1990,15(3):251-256
  相似文献   
158.
为了研究南海大斑石鲈(Pomadasys maculatus)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情况,作者测定了东兴、乌石、潭门、闸坡4个群体共计61尾大斑石鲈控制区的993 bp序列。检测出变异位点35个,单倍型47种,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9884,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0076,总体表现出高单倍型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的特点,其中潭门群体核苷酸多样性相对较高(0.00879)。中性检验结果显示Fu’s Fs值均为显著负值–5.34(P=0.03),核苷酸不配对分布没有显著偏离群体扩张模型呈现出单峰(SSD值和Rg指数较小),表明大斑石鲈在历史上经历过种群扩张,推测扩张时间约4.74万~1.18万年间。群体间(0.0065~0.0089)与群体内遗传距离(0.0066~0.0089)处于同一水平,总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057(P0.05),群体间基因流Nm=33.76。不同组群划分方式的分子方差分析均表明群体内遗传差异显著大于群体间,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部。南海海域大斑石鲈群体遗传多样性匮乏,群体间不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可划归一个管理保护单元,潭门群体建议优先给予保护。  相似文献   
159.
文章在阐述柴达木盆地北缘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特征的基础上,以磷灰石裂变径迹特征分析为依据,系统研究了该地区中新生代热演化及其与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的关系。资料显示,区内中侏罗统具备较好的铀成矿条件,成矿类型以层间氧化带型和潜水氧化带型为主。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果表明,样品的平均径迹长度为(11.71±0.17)μm±1σ~(12.58±0.18)μm±1σ,说明均经历过退火作用;样品的表观年龄为64.4~85Ma,说明区内构造活动具有多期、多阶段特点;基于裂变径迹的t-T曲线模拟结果表明,自120Ma以来,该地区的构造演化可以分为挤压隆升、断陷沉降、快速抬升3个阶段。因此,认为区内砂岩型铀矿主体应是早白垩世早期-古新世早期挤压隆升阶段形成的古矿体。现今的找矿方向,应是在活动强度相对较弱的构造活化区中寻找残留铀矿体,同时注重深部找矿。  相似文献   
160.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结合西安科技大学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本文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课程安排、教材选择、理论和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针对目前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教学内容抽象、实践课时较少和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