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20篇
地质学   176篇
综合类   1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岳勇  田景春  赵应权  王明  谢佩宇 《地球科学》2018,43(11):4215-4225
和田古隆起作为塔里木盆地三大古隆起之一,随着勘探程度的加大,古隆起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的研究尤显不足.基于对构造、锆石定年、油气包裹体等资料分析,揭示和田古隆起经历了多期构造叠加改造阶段,并控制了寒武系烃源岩的生排烃、奥陶系储层的形成和油气的运聚.在加里东中期-海西早期,和田古隆起控制了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发育;玉北1井于奥陶系鹰山组风化壳中油包裹体成熟度资料表明,鹰山组风化壳存在至少两次油气充注;在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存在一期成藏,残留为沥青.烃类包裹体以及与其共生的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处于100~110 ℃,结合埋藏史判定包裹体捕获时间为海西晚期.海西晚期,和田古隆起进入埋藏阶段,下伏寒武系烃源岩此阶段达到生烃高峰,奥陶系圈闭定型,油气沿不整合及断裂运移充注,在和田古隆起高部位及岩溶斜坡区有利于油气聚集,构成了和田古隆起的主成藏阶段;在喜山期,和田古隆起发生反转,奥陶系古油藏调整、改造,油气向北运移,麦盖提斜坡奥陶系构造枢纽带是油气成藏的有利区带,玉北地区中西部成为油气的有利靶区.   相似文献   
132.
陕甘宁盆地中部气田中区下奥陶统马家沟组马五4段,白云岩相当发育,岩石类型多样。按成因可以分为准同生白云岩和成岩白云岩两大类型,它们在岩石结构、X射线衍射、阴极发光、稳定同位素、微量元素特征以及白云石化机理上均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133.
通过对开江-梁平海槽区带南段40多口井飞仙关组薄片资料、录井、测井、试油等资料分析,结合岩心观察、扫描电镜等研究,认为飞仙关组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鲕粒白云岩、晶粒白云岩、鲕粒灰岩、泥晶灰岩等;储集空间主要包括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溶)孔、(构造、溶蚀)裂缝等;储层孔隙主要为裂缝型、裂缝-孔隙型、孔隙-裂缝型、孔隙型4种,储层中以4种类型复合产出为特征;储层物性较差,属低孔-低渗类型,裂缝系统发育地区,以低孔高渗为特征;储层发育受到沉积相带展布、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构造作用控制,其中,构造作用形成的裂缝系统是海槽区带南段形成规模储层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34.
综合川西南井研地区JS1井钻井、测井等资料,对比邻区筇竹寺组、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岩性特征、厚度、有机质类型及含量、成熟度、裂缝、孔隙度、渗透率、矿物组成、压力、含气性等,分析认为JS1井地区筇竹寺组页岩有机碳大于2%、厚度大于100m、Ro在3%左右、石英含量大于40%、含气量平均1.8m3/t、裂缝发育,其余各项指标也较好,仅埋深较大。因此,川西南地区筇竹寺组及龙马溪组是下组合有利的页岩气勘探目标层系,与北美页岩气相比,也是适合开发的页岩层。  相似文献   
135.
层序充填动力学——层序地层研究的新方向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层序地层学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 ,研究领域由当初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扩展到了活动大陆边缘盆地、前陆盆地和陆相盆地 ;从研究全盆地的层序地层到研究盆地中某一具体相带的层序地层 ,研究时代也从起初的中新生代拓宽到了古生代。定年技术的发展和同位素等手段的使用 ,使得对层序级别的划分越来越细 ,对层序发育控制因素的研究更加具体 ,冰川、气候、沉积物供应速率等因素对高级别 (三级或三级以上 )层序发育的控制较为明显 ,但对影响层序发育四大因素 (全球海平面变化、构造、气候、沉积物供应 )的动力机制一直未作根本性的探讨 ;大陆地质是地球动力学的信息库 ,沉积盆地是大陆地质过程的信息反馈和载体 ,是壳、幔动力活动的记录和见证 ,层序作为盆地演化的充填块体 ,记载着盆地的成生、发展、演化的信息 ,层序的旋回性是地球运动节律的直接反映。因此 ,以此为研究对象的层序充填动力学是沉积盆地动力学乃至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基础 ,是层序地层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36.
以岩心观察为依据,结合储集层岩性、沉积构造和粒度分析等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耿湾地区长4 5油层组进行沉积相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4 5油层组为三角洲前缘沉积,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间湾、远砂坝及前缘席状砂构成其主要沉积微相.长4 52期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之间交叉叠合连片,但水下分流河道、叠置水下分流河道分割性较强,随着湖盆短暂的扩张,长4 51期水下分流河道缩小,分流间湾进一步扩大.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对长4 52期进行有利相带预测,共预测出5个有利储集相带发育区,为该地区进一步勘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7.
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河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轮换式地于枯水期在鱼卡河冲洪积扇开采1.87×10~4m~3/d的地下水、丰水期在鱼卡河大桥上游取用1.87×10~4m~3/d的地表水,对马海盆地水资源的影响很小,但有可能引起开采区附近和下游马海盆地局部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局部泄出带流量减少、部分地段沼泽湿地轻微退化等与水资源有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当地下水位下降到“临界深度”以下时,有利于马海盆地土壤盐渍化不治自愈。  相似文献   
138.
晚古生代右江盆地古岩溶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钻井、露头和区域构造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晚古生代的右江盆地存在多期次的岩溶作用,通常具有1~3个岩溶旋回。这些古岩溶作用主要存在于上二叠统顶部、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和石炭系顶部,其次是泥盆系的顶部。古岩溶作用的发生与黔桂运动、紫云运动、东吴运动等所形成的层序界面和低位体系域密切。研究区存在包括风化、区域性大气淡水溶蚀、区域性白云岩化、区域性古岩溶、区域性去白云岩化和区域性淡水胶结充填等6种岩溶作用的层序成因类型。  相似文献   
139.
笔者通过胜利油区惠民凹陷南坡地区古生代地层的沉积相发育与分布特点的研究,并结合区域构造运动,揭示了该地区古生代奥陶纪到中生代侏罗纪的构造和沉积体系发展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整个研究区在早古生代发育了一套碳酸盐潮坪体系,晚古生代为海陆过渡的三角洲沉积体系,中生代为一套陆相河流体系。三角洲体系又包括了石炭纪的海相三角洲和二叠纪的陆相湖泊三角洲。该区在古生代和中生代经历着多期次、多类型的构造-沉积演化,从整个演化过程来看,总体上体现了从海到陆的过程。在空间上,除了在早古生代沉积相对稳定外,晚 古生代和中生代均表现了较明显的沉降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0.
将常规测井资料及其解释成果中的地质参数资料同岩芯资料相结合,提取反映沉积微相的特征参数,用Bayes逐步判别法建立研究区域的特征参数与沉积相相互转换的数值模型,根据此模型对未取芯井段的沉积微相进行自动识别,提供了一种从数值模型角度进行沉积微相研究的辅助方法,该广阔运载未取芯井段的沉积微相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