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62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212篇
海洋学   31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三峡库区黄土坡滑坡降雨入渗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文星  许强  童龙云 《岩土力学》2013,34(12):3527-3533
传统的入渗模型未考虑坡角和降雨强度对滑坡入渗过程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描述黄土坡滑坡降雨入渗过程,在Green- Ampt入渗模型的基础上推导了考虑坡体倾角和小降雨强度影响的降雨入渗模型。为了获取改进的入渗模型参数,在黄土坡滑坡1#崩滑体上进行了双环渗透试验与降雨、土的含水率和基质吸力现场监测。结果表明,黄土坡滑坡1#崩滑体饱和渗透系数为4.81×10-5 m/s;降雨时体积含水率增加,降雨停止后体积含水率降低,深部表现出一定的滞后特性;基质吸力变化趋势与体积含水率相反,降雨使其减小,降雨停止后逐渐增大。通过双环渗透试验与现场监测,获取了黄土坡滑坡降雨入渗模型参数值。将入渗模型计算值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该模型计算值与现场监测数据吻合,说明该降雨入渗模型可用于黄土坡滑坡降雨入渗分析。  相似文献   
282.
滑坡位移预测模型是滑坡预警系统建立的核心,而模型可靠性与精确性关键在于主控因子的选取与基础理论模型的构建。学者们通过大量滑坡实例研究,已取得了诸多成果,但是由于滑坡位移变化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及趋势发展的不确定性问题,在多因子联合作用下的位移预测模型尚有不足之处。本文以西南地区普遍存在的平推式滑坡——垮梁子滑坡为研究对象,结合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综合考虑坡体内外各项影响因子,利用灰色关联度与相关性分析对坡体变形主控因子进行优化筛选。以此为基础,提出一种基于GM(1,1)灰色模型与改进型自适应遗传算法(IAGA)进行优化的小波神经网络(WNN)联合预测模型构建方案。通过对垮梁子滑坡历时5年的监测数据挖掘分析,得知滑坡变形受累计降雨、渗压、地下水位及土体含水率影响显著,预测结果与实际监测比较吻合。相较于传统BP神经网络模型、小波神经网络模型和未优化遗传算法-小波神经网络联合模型,该联合模型具有更好的稳定性与精度优势,在滑坡预警预报研究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83.
周礼  范宣梅  许强  杨帆  郭晨 《工程地质学报》2019,27(6):1395-1404
2018年10月、11月于金沙江川藏交界处江达县波罗乡白格村先后发生两次体积约2400×104 m3和850×104 m3的滑坡,两次滑坡平均运动距离1400 m,堵塞金沙江形成堰塞湖。首次形成的堵江滑坡坝天然溃决,未造成人员伤亡;然而第2次滑坡堵塞第1次滑坡自然溃口,导致堰塞湖库容迅速增加到3.85×108 m3。政府部门立即开展抢险工作,通过人工修建溢洪道的方法成功泄洪,极大程度上降低洪水风险。本文利用PFC3D颗粒流软件模拟两次滑坡的发生、运动、堆积过程,并在反演结果的基础上对白格滑坡滑源区残留潜在不稳定部分未来失稳的运动路径和堆积范围进行预测,对其危险性进行科学评价。结果表明:(1)滑坡在重力作用下失稳,除了受初始势能的影响外,微地貌也是决定滑坡运动路径与距离的关键因素之一;(2)PFC3D颗粒流数值模拟方法适用于类似于白格滑坡这类碎屑流类型的滑坡,两次滑坡反演得到的堆积厚度、堆积范围均与真实结果相近;(3)利用两次事件反演所得参数,可以预测若滑源区潜在不稳定部分同时失稳,则形成约70 m高的滑坡坝,可能再次堵塞金沙江。  相似文献   
284.
原状黄土CT试验中应力-应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朝阳  许强  倪万魁 《岩土力学》2010,31(2):387-391
采用三轴CT实时试验对原状黄土在三轴剪切试验过程中的应力-应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Q2和Q3黄土的应力-应变曲线,提出了原状黄土的初始损伤应力、应变门槛值的确定方法。基于试验结果,指出Q2黄土在低围压下较Q3黄土更易发生损伤,且其发生损伤的应变门槛值较Q3黄土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用CT数所定义的损伤变量公式,拟合得出损伤变量与轴向应变及偏应力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285.
非饱和原状黄土的非线性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朝阳  许强  倪万魁  刘海松 《岩土力学》2010,31(4):1108-1111
作者以损伤理论为基础,建立了非饱和原状黄土的非线性损伤本构模型,模型可反映原状非饱和黄土独特的力学特性。该模型共包含13个参数,都可以通过试验测定。该模型进一步揭示了非饱和土体中某些应力应变特性的内在规律,从而把非饱和黄土的本构模型研究推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286.
Survival, growth and immune response of the scallop, Chlamys farreri, cultured in lantern nets at five different depths (2, 5, 10, 15, and 20 m below the sea surface) were studied in Haizhou Bay during the hot season (summer and autumn) of 2007. Survival and growth rates were quantified bimonthly. Immune activities in hemolymph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and acid phosphatase (ACP)) were measured to evaluate the health of scallops at the end of the study.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at the five depths were also monitored during the experiment. Mortalities mainly occurred during summer. Survival of scallops suspended at 15 m (78.0%) and 20 m (86.7%)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at 2 m (62.9%), 5 m (60.8%) or 10 m (66.8%) at the end of the study. Mean shell height grew significantly faster at 10 m (205.0 μm/d) and 20 m (236.9 μm/d) than at 2, 5 or 15 m in summer (July 9 to September 1); however, shell growth rate at 20 m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at the other four depths in autumn (September 2 to November 6). In contrast to summer, scallops at 5 m grew faster (262.9 μm/d) during autumn. The growth of soft tissue at different depths showed a similar trend to the shell. Growth rates of shell height and soft tissue were faster in autumn than in summer, with the exception of shell height at 20 m. SOD activity of scallops increased with depth, and ACP activit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at 15 and 20 m than at other depths, which suggests that scallops were healthier near the bottom. Factors explaining the depth-related mortality and growth of scallops are also discussed. We conclude that the mass mortality of scallop, C. farreri, during summer can be prevented by moving the culture area to deeper water and yield can be maximized by suspending the scallops in deep water during summer and then transferring them to shallow water in autumn.  相似文献   
287.
汶川地震后文家沟频繁暴发泥石流,给当地居民带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并造成了人员伤亡。为了防范泥石流带来的危害,文家沟治理工程采用了"上游水砂分离、中游固底护坡、下游拦挡停淤"的总体思路并完成治理。在治理工程经历了5个雨季的考验之后,本文基于生存分析模型以及Bootstrap方法和ELM,从定量研究的角度对治理工程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生存分析模型结果表明治理前生存概率降低至0%时,治理后仍为55.6%;治理后暴发泥石流的最大小时降雨量为治理前的2.571倍,降雨总量为治理前的1.232倍,降雨历时为治理前的5.435倍;模型结果体现了治理工程泥石流防范的重要作用。Bootstrap方法以及ELM模型结果表明,在假设没有治理工程情况下,2011~2015年的10次降雨事件暴发泥石流概率为100%,远高于真实情况的30%;且预测的泥石流冲出量远远大于真实的冲出量;模型结果体现了治理工程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88.
张晓宇  许强  刘春  施斌 《工程地质学报》2017,25(6):1430-1437
黏性土在失水过程中逐渐变形开裂,裂隙相互交错形成网络,这一过程涉及水热力等多场耦合的作用。本文基于南京大学自主研发的三维离散元软件MatDEM,采用紧密堆积离散元模型对土体开裂进行模拟。在此模型中,每个离散元单元代表一定体积的土颗粒、孔隙和孔隙水的集合体。单元具有含水量属性,并采用有限差分思想计算水分运移量,实现了水分场模拟。同时,考虑水分场对土体抗拉强度等力学性质的影响,建立水分场和应力场的耦合。在数值模拟中,假定土体表面水分以一定速率蒸发,根据试验数据由含水量计算单元直径和力学参数,从而实现黏土蒸发失水、收缩和开裂变形过程模拟。数值模拟与前人室内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能较好地再现开裂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本文为研究多场作用下土体变形破坏模拟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89.
第四系残坡积堆积(Q4dl+cl)土和滑坡堆积(Q4del)土,其岩性变化较大且土体密实程度不同对其渗透性有较大影响,室内直接测试其渗透系数较困难。首先,在王正塝滑体上开展双环渗透试验,测得了不同位置的渗透系数;其次,利用滑带土土样,开展了增减湿循环条件下的土水特征曲线测试,将实验室测得的土水特征曲线离散点,采用3种经典的土-水特征曲线模型进行拟合;最后,根据van Genuchten拟合的土水特征曲线和饱和渗透系数,采用van Genuchten经验公式估算了其非饱和渗透系数。研究表明:该滑坡体土层的饱和渗透系数为1.15×10-7~366×10-7 m/s,相差100倍的数量级,这主要是滑体不是均匀土体,入渗快的地方可能存在水的优势入渗通道的原因;对离散的试验数据采用3种模型拟合效果较好,这3种模型对该滑坡体非饱和土具有较好的实用性;相关研究成果可为王正塝滑坡非饱和非稳定渗透计算提供参数依据,并对同类型土体非饱和水力学参数的确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90.
深圳“12·20”滑坡土体渗透性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5年12月20日11时40分许,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红坳村渣土临时受纳场发生一起渣土堆填物特大滑坡事故,滑坡覆盖面积约38.5×104 m2。根据前人对滑坡特征与成因机制的分析成果并结合现场调查可知,堆填物底部饱水形成软弱滑动层是滑坡失稳破坏的主要原因。为了对滑坡堆填物底部饱水的原因进行分析,文章对滑坡土体的渗透性进行了常水头渗透试验与物理模拟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深圳“12·20”滑坡土体渗透系数明显大于一般黏土;渗透系数随着初始含水率和干密度的增大均呈指数函数关系,且相关系数分别大于0.96与0.925;在后缘注水的情况下,土体的垂直渗透性大于水平渗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