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8篇
  免费   1106篇
  国内免费   1522篇
测绘学   650篇
大气科学   579篇
地球物理   762篇
地质学   2839篇
海洋学   686篇
天文学   74篇
综合类   344篇
自然地理   482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05篇
  2022年   239篇
  2021年   322篇
  2020年   238篇
  2019年   297篇
  2018年   280篇
  2017年   266篇
  2016年   239篇
  2015年   291篇
  2014年   285篇
  2013年   329篇
  2012年   366篇
  2011年   333篇
  2010年   319篇
  2009年   314篇
  2008年   337篇
  2007年   315篇
  2006年   294篇
  2005年   261篇
  2004年   195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128篇
  2001年   144篇
  2000年   124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Abstract: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anomalies observed by digital tiltmeter, cross-fault deformation meter, 4-component borehole strainmeter and geothermometer before May 12, 2008, Ms8.0 Wenchuan earthquake, Sichuan. The digital tiltmeter installed in the epicentral region in Shifang County recorded the tilt anomalies 15 days before the earthquake with variation amplitude of 3.7 times larger than the annual deviation of 2007. The cross-fault deformation meter installed at Zimakua station on the Xianshuihe-Anninghe fault zone detected displacement anomaly occurring since 2006 with the variation amplitude exceeding the cumulative value of the last ten years. Five borehole strainmeter stations in the Chongqing section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observed unconventional strain changes occurring in the period from May 1 through 12, 2008. Among them, the strainmeter at Wanzhou station recorded the great compression strain rate on the EW component at 14:00 o'clock of May 10, and the anomaly amplitude was so large that the instrument output exceeded its dynamic range, corresponding to a level of ~104 nanostrains. The geothermometers installed in Xi’an, Chongqing and Xichang recorded the sudden temperature changes from November 2007 to January 2008 with the variation amplitudes several times larger than the ordinary deviation. The above phenomena and the criteria for distinguishing the anomalies from background fluctuation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912.
三峡大坝下游溶解氧变化特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三峡工程坝区水域实测数据,分析了水库蓄水以后大坝上、下游断面溶解氧浓度和溶解氧饱和度的变化特性,探讨了水位、流量因素对大坝下游水体溶解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坝身孔口过流水体大量掺气后进入下游河道导致下游水体溶解氧浓度和饱和度显著增加,甚至达到超饱和状态。由于电站过流基本不改变水体溶解氧量,在电站和坝身孔口同时过流时,两种水体掺混后,下游溶解氧量主要受流量比的影响。此外,下游溶解氧量随流量的增加和下游水位的升高而增大。过坝总流量超过35 000 m3/s,下游水位超过68 m以及坝身孔口过流流量占总流量的绝大部分时,需特别重视溶解氧超饱和现象对水生生物可能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13.
对湖南雪花顶岩体花岗岩和包体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Sr-Nd同位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包体为弱过铝高钾钙碱性-钙碱性石英闪长质-花岗闪长质岩石,寄主岩石为偏铝质高钾钙碱性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两者具有比较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在微量元素上,均表现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相容元素场Cr、Ni和高场强元素Nb、Ta、P等,具明显的Nb、P、Ti、Ba、Sr负异常;在稀土元素上,均表现为轻稀土富集,轻重稀土呈较强的分馏并具有中等的Eu负异常;包体的εSr(t)、εNd(t)值变化在207.0~247.7、-5.8~-7.8之间,寄主岩石的εSr(t)、εNd(t)值变化在214.9~236.6、-7.9~-8.6之间,均具有地壳的典型组成。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岩石形貌学、矿物学研究,本文认为雪花顶岩体中包体为寄主岩石源区的花岗质岩浆的残留体。再综合区域加里东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一步认为雪花顶花岗岩为挤压向伸展松弛转换环境下早元古代晚期地壳物质重熔的产物,诱导因素可能为加里东早期沿赣东北、湘南、粤西一线发生的地幔物质底侵事件。部分熔融过程中没有新生地幔物质的加入。源区物质主要以长石质陆源沉积物为主,含有较多的中-基性岛弧成分;其成熟度可能较低,推测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  相似文献   
914.
柴达木盆地北缘盆地-造山带体系在西北地区有一定的代表性,盆-山耦合过程与成矿的研究是当代地质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以盆-山耦合体系演化、铀矿化目的层改造作用、砂岩型铀成矿理论为基础,将柴达木盆地北缘划分成四大构造单元,讨论了主要构造运动时期的盆-山耦合特征,分析了盆-山耦合体系对侏罗系、古近系和新近系的改造作用,指出了该区的主要找矿类型。  相似文献   
915.
黄虎  付志英 《水科学进展》2009,20(1):135-138
由于目前三维短峰波的研究甚少涉及普遍的波-流相互作用机制,为此,针对波浪倾斜入射岸堤、反射、并伴随强烈沿岸流作用的典型近海波况,构造出有限水深短峰波一般线性系统,并得到其一般解析解和特定的深水、浅水波解析解。从而,进一步完善了现有的线性水波理论体系,为非线性短峰波理论在波-流相互作用领域里的探讨提供了一个可靠基础。  相似文献   
916.
秦皇岛地区滨海湿地类型及其生态脆弱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泰皇岛地区滨海湿地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沙质海岸湿地分布区,主要湿地类型为沙质海岸湿地、岩石性海岸湿地、河口湿地、泻湖湿地、浅海水域和人工湿地.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滨海湿地生态束皖具有明显的脆弱性,主要表现为湿地植被自然演变缓慢、淡水供蛤量严重不足、海岸侵蚀日趋严重、人工围垦导致大面积自然湿地消失以及环境污染等几个方面.滨海湿地生态脆弱性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合理调控人类干扰活动是促使湿地脆弱生态束皖向良性和狍定方向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917.
提出了一种判别两类地物分类效果的依据——显著性度量,并采用植被指数的形式,给出了应用高光谱图像进行水陆识别的方法。以滩涂为例进行水陆识别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显著性度量遴选得到的最佳植被指数类型及其最佳波段组合,适合于解决以高光谱图像为数据源的水陆识别问题。  相似文献   
918.
龙卷风的漏斗结构理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龙卷风是大气中风速和垂直速度极大的小尺度系统.本文用气压梯度力、惯性离心力、黏性力三力平衡的柱坐标(r,θ,z)下的大气动力和热力学方程组,求龙卷风的三维速度场(vr,vθ,vz),从理论上绘制出龙卷风的三维漏斗型结构.充分说明龙卷风由涡旋流和急流这两种流叠加而成,涡旋流是由惯性离心力造成的,急流是由水平辐合辐散而引起的强对流.龙卷风是在极端不稳定的大气层结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919.
2001年1月26日高纬磁层顶通量管事件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1年1月26日11:10~11:40UT, ClusterⅡ卫星簇位于午后高纬磁鞘边界层和磁鞘区,此 时行星际磁场Bz为南向. 本文对在此期间观测到的多次磁通量管事件作了详细的研究 ,获得一系列的新发现:(1)高纬磁鞘边界层磁通量管的出现具有准周期性,周期约为78s ,比目前已知的磁层顶向阳面FTE的平均周期(8~11min)小得多. (2)这些通量管都具有 强的核心磁场;其主轴多数在磁场最小变化方向,少数在中间变化方向,有些无法用PAA判 定其方向(需要用电流管PAA确定),这与卫星穿越通量管的相对路径有关. (3)每个事件 都存在很好的HT参考系,在HT参考系中这些通量管是准定常态结构;所有通量管都沿磁层顶 表面运动,速度方向大体相同,都来自晨侧下方. 通量管的径向尺度为1~2RE, 与通 常的FTE通量管相当. (4)起源于磁层的强能离子大体上沿着管轴方向由磁层向磁鞘运动; 起源于太阳风的热等离子体沿管轴向磁层传输. 通量管为太阳风等离子体向磁层输运和磁层 粒子向行星际空间逃逸提供了通道. (5)每个通量管事件都伴随有晨昏电场的反转,该电 场为对流电场.  相似文献   
920.
大气流场的拓扑结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简化的大气运动方程,定性分析了大气中几种常见天气系统流场的拓扑结构. 研究表明,气旋反气旋流场与中心点附近的流形相对应;长波演化形成阻塞高压流场,与鞍点和中心点从合并到分离的流形相对应;台风和龙卷风的流场与三维空间中鞍-焦点附近的流形相对应. 研究大气流场的拓扑结构,可以直观清晰地揭示大气运动的形态和形成机理,有助于认识大气运动的规律. 文中讨论基于一定假设,结果与实际大气有差异,因而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