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61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27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121篇
海洋学   29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The impact of strong (weak)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SO) over South China Sea (SCS) and South Asia (SA) in summer on the SCS and SA summer monsoon and the summer rainfall in Eastern China are studied by using the NCEP-NCAR analysis data and the rainfall data of 160 stations in China from 1961 to 2010. It is found that the impact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different months of summer. The study shows that in June and July cyclonic (anticyclonic)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over SCS and SA corresponds to strong (weak) ISO over SCS. In August, however, strong (weak) ISO over SCS still corresponds to cyclonic (anticyclonic)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over SA. In June and August cyclonic (anticyclonic)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over South Asia corresponds to strong (weak) ISO over SA while a strong (weak) ISO corresponds to anticyclonic (cyclonic)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over SA in July. Besides, in June the strong (weak) ISO over SA corresponds to cyclonic (anticyclonic)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over SCS, while in July and August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s in the same phase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 ISO over SA is strong or weak. The impacts of the strong(weak)ISO over SCS on the rainfall of eastern China are similar in June and July, which favors less (more) rainfall in Yangtze-Huaihe Rivers basin but sufficient (deficient) rainfall in the south of Yangtze River. However, the impacts are not so apparent in August. In South Asia, the strong (weak) ISO in July results in less (more) rainfall in the south of Yangtze River but sufficient (deficient) rainfall in Yangtze-Huaihe Rivers basin. The influence on the rainfall in eastern China in June and August is not as significant as in July.  相似文献   
62.
中国气象局S2S(Sub-seasonal to Seasonal)数据归档中心建设是中国气象局承担世界气象组织(WMO)的世界天气研究计划(WWRP)和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任务,由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负责设计和实现。该文介绍了S2S数据归档中心建设中涉及的数据交换、数据检查及处理、数据归档存储及数据服务门户全流程系统设计和实现。针对各业务中心生产的S2S数据配置差异较大造成数据交换、同步较难这一问题,采用基于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的数据推送和基于ECMWF(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WebAPI主动数据下载相结合的方式,说明数据交换、同步方法和策略。由于S2S数据量巨大难以高效管理服务,已设计统一的数据组织形式和存储规则,实现根据数据检索条件解析获取数据存储位置,提供便捷的数据检索下载服务。自2015年11月15日中国气象局S2S数据门户系统对外开放,目前数据门户系统已有超过18个国家的300个用户注册并下载数据。  相似文献   
63.
采用室内培育手段,研究了盐度对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幼虫生长及存活的影响。将人工授精孵育的面盘幼虫分别置于盐度依次为16,25,30的砂滤海水中培育至眼点幼虫。每隔一天检测各盐度组幼虫的壳长、壳高和存活数量。结果表明,16盐度组的幼虫生长最快,25盐度组次之,30盐度组最慢。从受精后第14天开始,16盐度组幼虫的生长显著快于30盐度组(P<0.05)。在整个浮游幼虫阶段,高盐度组幼虫的存活率低于低盐度组,其中30盐度组的存活率最低。16和25盐度组在幼虫出现眼点之前均出现大量死亡现象,而30盐度组并没有出现大量死亡现象。上述结果说明,近江牡蛎幼虫经过高盐驯化,对高盐环境的抗性具有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64.
采用细胞松弛素B(CB)处理受精卵,抑制第一极体的排放,对近江牡蛎四倍体的诱导和培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江牡蛎在25-28℃时受精卵发育同步性较高.在28℃条件下,CB适宜处理剂量为0.6mg/L.在个别受精卵出现第一极体时实施处理,至对照组的第一极体出现率达到50%终止处理,四倍体的诱导效果较好.5个处理组D形幼虫的平均孵化率为11.0%,显著低于对照组72.4%的平均孵化率.在受精后4-12d期间处理组幼虫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处理组胚胎和D形幼虫阶段四倍体的平均比例分别为41.8%和37.9%.四倍体的比例随着幼虫的生长发育呈下降趋势,至受精后12d在各处理组已检测不到四倍体.2组幼虫完成附着变态,从受精卵至稚贝的累计存活率平均为0.3%.本研究结果表明,使用CB处理抑制受精卵第一极体的释放可以有效诱导近江牡蛎四倍体,但所获得的四倍体幼虫存活力差,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解决.  相似文献   
65.
为实现多频多模GNSS浮标在远距离海洋潮汐测量中的应用,基于精密单点定位(precision pointing positioning,PPP)数据处理策略获取潮位信息,以压力验潮仪为参考,对GNSS浮标测量海面高进行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滤去高频波浪和噪声,获取潮位进行精度分析。结果表明:多系统可以提高PPP解算潮位精度。GPS/GLONASS双系统和GPS/GLONASS/Bei Dou三系统PPP提取潮位与验潮仪潮位差值的最大误差均小于18cm,RMSE小于6. 5cm。因此,多系统PPP解算GNSS浮标海面高可以实现远离海岸的潮位获取与监测,能够提高海上潮位测量的效率。  相似文献   
66.
利用辽宁大连的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与福建宁德的厚壳贻贝(M.coruscus)为亲本,采用2×2双列杂交设计,构建了紫贻贝自交组(M.galloprovincialis♀×M.galloprovincialis♂)、正交组(M.galloprovincialis♀×M.coruscus♂)、反交组(M.coruscus♀×M.galloprovincialis♂)与厚壳贻贝自交组(M.coruscus♀×M.coruscus♂)4个遗传组合,比较分析了受精率、孵化率、子代的成活率、生长数据等,探讨了紫贻贝与厚壳贻贝种间杂交的可行性,同时为贻贝良种选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自交组与反交组的受精强度具有不对称性,正交组与自交组受精率无差异,反交组的受精率及孵化率显著低于正交组与自交组(P0.05),且浮游幼虫不能正常存活;正交组子代具有生长优势,第9、11、13天的浮游幼虫及第78天的稚贝壳长均显著大于自交组(P0.05);正交组与紫贻贝自交组在整个幼虫阶段存活率无显著差异,在壳顶幼虫期显著高于厚壳贻贝自交组(P0.05)。  相似文献   
67.
粤西河台金矿田位于钦州湾—杭州湾(钦—杭)结合带南段的云开地区,是典型的受韧性剪切带控制的金矿。然而,对于剪切带中有利于金成矿的地质环境及其成矿过程仍然存在争议。本文在对河台矿区高村矿床进行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X射线衍射(XRD)对含金剪切带中各类糜棱岩系列岩石进行系统研究,建立应力变化—成分变异的对比序列,从而进一步揭示剪切变形与金矿化的关系。结果显示,剪切带中白(绢)云母的含量在9%~40%,并且在初糜棱岩、无矿糜棱岩、含矿糜棱岩、无矿超糜棱岩、含矿超糜棱岩中呈现出逐渐递增的趋势。白(绢)云母主要为2M1型,b0值在 0.55505~0.99002 nm之间,初糜棱岩<无矿糜棱岩< 无矿超糜棱岩,分别指示低压、中压和高压环境。可见,从初糜棱岩到超糜棱岩,随着变形强度的增加,热液活动也随之增强,从而新生成了大量白(绢)云母。然而,在含矿的糜棱岩和超糜棱岩中还存在一些低压白云母,推测其可能是在后期脆性裂隙中由于流体活动所新形成的。因此,成矿可能经历了两个阶段,即早期的韧性剪切变形阶段导致金的初步富集,后期叠加的脆性破裂阶段形成具有工业品位的矿体。另外,无矿超糜棱岩的石英含量(29.8%)明显低于糜棱岩(44.2%),推测在形成石英脉型矿体过程中,部分热液可能来自于其围岩超糜棱岩。因此,相对于初糜棱岩和糜棱岩,超糜棱岩中更有利于金矿的形成。  相似文献   
68.
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数量多、分布广且类型复杂,严重威胁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分析次生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并用于减灾防灾,急需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对现场调查获取的大量地质灾害数据进行管理。以信息建模理论为指导,运用统一建模语言UML,并结合GIS空间数据模型分析,以建立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模型,及实现海量地灾信息综合管理为目的,研发了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信息综合管理系统(WIMS)。利用GIS的强大空间图形管理能力、数据库技术以及网络开发等技术,以发布图形服务与数据服务的方式实现地质灾害数据共享,解决了空间数据编辑及提升地图访问速度的关键技术问题。该系统不仅能够为灾害管理部门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并且能够为广大群众提供一个认识地质灾害的公共平台,提高全民防灾意识。  相似文献   
69.
基于水面实测光谱的太湖蓝藻卫星遥感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体叶绿素a含量和蓝藻密度是评价水质污染的主要参数,对监测水体蓝藻水华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2008年11月10日和11日太湖水面实测光谱及FY-3A/MERSI,AQUA/MODIS卫星的波段响应函数,计算了卫星波段的水体表面等效反射率。水体实测光谱显示蓝藻污染提高了近红外波段的遥感反射率,在蓝光波段和绿光波段有明显的吸收谷和反射峰。根据这一原理,该文建立了近红外和红光波段的比值指数RI模型,成功反演了太湖水体叶绿素a含量(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174 mg·L~(-1)和0.0188 mg·L~(-1))和蓝藻密度(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47.21×10~6L~(-1)和275.64×10~6L~(-1))。这一结果为分析太湖水面光学特性、水质污染状况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0.
水稻是黑龙江省四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生产在黑龙江乃至全国的粮食生产中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利用2007~2009年多时相MODIS数据,在GIS、GPS的支持下,根据黑龙江省水稻生长的特点,选择水稻种植面积估算最佳时相,实现了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的动态监测,分类精度达到了85%。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多时相MODIS数据进行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的动态监测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