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0篇
  免费   632篇
  国内免费   839篇
测绘学   391篇
大气科学   416篇
地球物理   549篇
地质学   1737篇
海洋学   438篇
天文学   48篇
综合类   198篇
自然地理   31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135篇
  2021年   186篇
  2020年   145篇
  2019年   160篇
  2018年   153篇
  2017年   147篇
  2016年   189篇
  2015年   164篇
  2014年   181篇
  2013年   207篇
  2012年   248篇
  2011年   201篇
  2010年   233篇
  2009年   200篇
  2008年   190篇
  2007年   179篇
  2006年   175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116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114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9 毫秒
991.
 利用重建的1880-1950年500 hPa高度场资料和1951-2004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年际尺度上东亚地区夏季大气环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夏季在东亚沿岸存在一个明显的自北向南的正-负-正环流模态,即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与副热带高压存在一种同向变化、而它们之间区域的高度场为反向变化的遥相关关系;同时分析了这种大气环流模态与1880-2004年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在年际尺度上,正-负-正的环流模态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北的降水有很好的正相关,当夏季的环流处在阻塞高压偏强,且副热带高压偏南偏强、日本及其以东地区上空高度场偏低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北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992.
利用1951-2005年雷暴和冰雹观测资料,统计出中国743个站点的雷暴以及冰雹发生日数.统计结果表明,中国雷暴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概率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和日变化差异,日间与夜间强对流天气分布变化很大.中国雷暴发生频繁的区域共有5个,分别是青藏高原东部、云南中南部、四川境内、华南两广地区及新疆西部,各区域雷暴日数存在不同的年际变化特征.全国雷暴日数除青藏高原地区略有上升外,总体呈下降趋势.冰雹发生频繁的区域主要在青藏高原祁连山地区,天山地区和华北北部为冰雹活动的次频繁中心.冰雹日的年际变化也因区域不同而有所区别.由中国雷暴日数的REOF分析可以看出,华南、长江流域等地区都存在独立的异常时空分布,与特定的大尺度环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3.
张家界多个例降雹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兵  戴泽军  胡振菊  李玉梅  黄俊  黄萍 《气象》2009,35(7):23-32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资料及ECMWF数值预报产品等资料,从降雹特征、大气环流形势特征、物理量条件、风暴源地、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入手,对2005年张家界5次降雹过程进行深入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冰雹区具有点、线、面三种分布特征,不同冰雹灾害过程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程度与受灾面积及受灾人口在数量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5次降雹过程分别发生在高空槽型和东北低涡型两种典型冰雹环流背景形势下,其中高空槽型影响范围更大,破坏更强;较好的水汽条件、对流不稳定条件和较强的垂直风切变促使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发展;5次风暴均初生于地形高度高梯度区上空,聚集在大山周围及山地偏南区的迎风坡,说明热力及地形对风暴的生成及能否发展成为冰雹云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降雹过程均具有典型的冰雹云雷达回波特点和形态,在风暴体VIL密度超过4g·m-3的4次降雹过程中均产生直径约2cm的大冰雹,说明VIL密度对大冰雹具有强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994.
林业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和成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植树造林,发挥森林吸碳和固碳作用,加强天然林保护,提高森林的碳汇潜力两大方面,陈述了林业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同时介绍了国家林业局在气候变化的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领域,开展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介绍了国家林业局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的基础建设、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科学研究的立项与课题开展情况。最后,从探讨提高森林碳汇的方法、推进加强森林碳保护的措施、寻找林产品碳替代的途径等三方面,论述了今后一段时期林业行业在减缓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任务,分析中国林业在继续增加森林面积和碳汇能力方面具有的潜力。  相似文献   
995.
基于GRAPES模式模拟强台风“珍珠”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T213L30模式产品及常规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GRAPES数值预报模式对强台风“珍珠”(0601)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GRAPES模式对“珍珠”的加强、移动路径和产生的暴雨都有较好的预报能力,尤其是对“珍珠”南海西行突然顺转90°折向北行异常路径的预报较为理想,且登陆点预报准确。通过对形势场(500hPa高度场、海平面气压场)、物理量场(温度、涡度、垂直速度、散度)、流场的数值模拟分析,认为“珍珠”路径的转折变化与副热带高压的东撤南退、冷空气的变化、越赤道气流的变化、台风的非对称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996.
利用1971-2007年的气象资料, 分析了卫辉市农业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卫辉市近40 a气温呈现周期变化和整体逐渐上升趋势,降水减少.这种气候变化趋势,势必引起土地荒漠化等自然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因此,遏制生态恶化,科学地促使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是当前乃至今后的长期任务.  相似文献   
997.
利用经济省时的降维投影四维变分同化方法(DRP-4DVar),在2009年7月22~23日江淮流域的一次大暴雨过程中同化晴空条件下高光谱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反演温度、湿度廓线,改进此次强降水过程的模拟。试验结果分析显示,同化AIRS反演的温度及湿度场后,基于四维变分同化系统的模式约束,能够改进湿度场、高度场、高低层散度场。从累积降水量偏差图及同化试验增量图可以看到,正降水量偏差对应于正湿度增量、负位势高度增量及低层负散度高层正散度增量,负降水量偏差则与之相反。同化试验较参照试验可更好地模拟出暴雨的天气形势、对暴雨的落区及强度有更好的反映。此外,从单次同化与连续同化的试验对比结果看出,连续同化试验结果较单次同化结果有进一步的改进,说明不断加入新的观测资料可以更好地模拟强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998.
本文从小麦条锈病浸染、繁殖、流行的气象特征角度,分析了2009年成都市在小麦条锈病生物环境存在的背景下,小麦条锈病特重发生的原因:秋季温适湿重、冬季温暖露重、春季暖和多雨。初步总结出条锈病爆发流行的定量指标:在条锈病流行期内日平均气温≥10℃时,雨日(≥0.5mm)达到10天有利于爆发,该结论可为成都市小麦条锈病的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999.
针对处理运动界面问题的流体体积函数(VOF)法,给出了一种高分辨率的运动界面捕捉方法.该方法采用五阶高精度和高分辨率的加权本质无振荡(WENO)有限差分格式离散VOF函数的空间导数;采用四阶Runge-Kutta方法离散时间导数;采用LocalLax-Friedrich通量作为数值流通量.用该方法对旋转流场和剪切流场中的运动界面追踪,结果表明该方法有较好的适用性和精确性.  相似文献   
1000.
The particulate matter pollution has been serious in Chinese megacities due to the rapidly expanding economic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s, which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s in atmospheric visibility. Visibility is a highly relevant factor indicating the level of atmospheric quality, and is inversely related to the optical extinction coefficient caused by gas and particle phases. In our study, visibility trends for six major megacities (Beijing, Chengdu, Guangzhou, Shanghai, Shenyang, and Xi'an) in China were evaluated during 1973–2007 on the basis of the National Climatic Data Center (NCDC) database using four measurement methods: the days per year of daily visibility < 10 km, the days per year of daily visibility > 19 km, the annual mean visibility, and the dry extinction coefficient. The annual and seasonal change trends of visibility for each city were analyzed by using a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The annual mean visibilities for the six cities (Beijing, Chengdu, Guangzhou, Shanghai, Shenyang, and Xi'an) were 10.67, 8.60, 10.76, 8.59, 8.16, and 9.74 km respectively. Shenyang has experienced a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 during the entire time series while visibilities for other five sites showed decreasing trends especially since the middle of 1990s. In the southern and midwestern regions (Chengdu, Guangzhou, Shanghai, and Xi'an), visibility was best in summer, whereas in the northern regions (Beijing and Shenyang), visibility was best in spring. Mean visibility in spring was worst at Guangzhou, while for the other five cities visibility in winter was worst, probably because of coal burning during the heating period. The general degradation of visibility in these megacities was probably due to the excess aerosol loading. Consequently, an urgent targeted reduction of aerosol pollution may be needed for the sake of better air quality in Chinese megac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