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6篇
  免费   262篇
  国内免费   303篇
测绘学   141篇
大气科学   227篇
地球物理   498篇
地质学   862篇
海洋学   244篇
天文学   189篇
综合类   88篇
自然地理   16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123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113篇
  2018年   129篇
  2017年   127篇
  2016年   130篇
  2015年   111篇
  2014年   125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27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3篇
  1973年   3篇
  1970年   2篇
  1963年   3篇
  196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71.
采用TCLP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嵌入Igeo综合污染指数法等方法对贵州织金县某煤矿区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进行评价。土壤中Cd、Cr、Cu、Ni、Hg和Zn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79~2.08 mg·kg-1、144.20~464.40 mg·kg-1、91.63~187.50 mg·kg-1、48.13~104.47 mg·kg-1、0.14~2.33 mg·kg-1、144.35~265.89 mg·kg-1,所有土壤样点的Cd、Cr、Cu和Ni含量均已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部分土壤样点的Hg和Zn含量超过二级标准。TCLP法评价结果所有土壤样点均未受到重金属污染;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为农田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处于安全水平;嵌入Igeo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90%的土壤达到中度污染以上,其中65%的土壤处于中度污染,25%的土壤受到中度至重度污染;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表明,所有土壤样点重金属均处于轻微生态风险水平。针对不同评价方法得出的结果存在差异的情况,在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时,应根据评价目标的差异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72.
杨林龙  唐宏宇  刘惠民 《地质论评》2021,67(Z1):67z1129-67z1130
正众多研究表明,渤海湾盆地及周缘隆起区的构造自中生代以来受到西伯利亚板块、扬子板块、太平洋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以及印度板块远程效应的影响,形成了伸展构造和走滑构造两种相互关联却又相互独立的构造现象(李三忠等,2018;任建业,2018)。渤海湾盆地的北缘和东缘受控于郯庐断裂带,其走滑构造样式、变形时间及已经得到了大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73.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栖霞组的白云岩是该区主要储层,储层成因的主流观点是热液白云岩化。目前勘探实践发现,优质储渗体形成与早期相控岩溶作用有关。通过取芯及测录井资料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类白云岩储层主要位于栖霞组中上部颗粒滩发育的地层中,按其宏微观产出状态可分为溶斑状云岩、溶洞充填云岩、针孔状基质云岩和致密基质云岩。储集岩物性以溶洞充填云岩最佳,储层类型属裂缝—孔洞型储层。进一步分析显示:研究区栖霞组滩相地层沉积后随即经历了一定时间的整体抬升暴露,期间接受早成岩期岩溶作用,形成了具相控特征的岩溶系统,早期淡水岩溶作用是优质孔洞型储层形成的关键。在中二叠沉积期后不久的东吴运动高峰期,热液流体上涌将岩溶系统及其部分围岩交代为白云岩。由于岩溶系统内部保留了较多的残余自由空间,经热液白云岩化调整后形成的白云石更为自形,且保存了较多的晶间孔隙。而相比之下,岩溶系统基岩已在早期埋藏中趋于致密,云化后形成的云岩物性较差。仅有部分颗粒岩仍然保留了一定的原始孔隙,云化后针孔较为发育。栖霞组白云岩储层具有相控性,规模性和继承性三大发育特点。提出优质储层分布受控于岩溶系统,为区内栖霞组白云岩储层成因提供了新的思路,对该区储层分布预测及进一步的勘探部署也具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4.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南迦巴瓦杂岩含有广泛分布的高压麻粒岩,但由于以前获得了许多不同的年龄,对这些麻粒岩的变质与深熔时代、持续时间和成因存在不同认识。本文对泥质高压麻粒岩(蓝晶石榴黑云片岩)中的锆石和独居石进行了系统的内部结构、U-(Th)-Pb定年和微量元素分析,以求揭示这些岩石是否具有相同的演化过程。所研究的6个蓝晶石榴黑云片岩由石榴石、蓝晶石、黑云母、石英、钾长石、斜长石、夕线石、白云母、石墨和副矿物金红石、钛铁矿、锆石和独居石组成,峰期矿物组合是石榴石+蓝晶石+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石英+金红石。6个样品中的锆石均由继承碎屑核+变质(深熔)幔+变质(深熔)边组成。其中3个样品中的锆石幔和边较宽,均可进行原位定年,幔部给出了类似的较老年龄范围(39.6~31.6Ma、40.8~32.0Ma和38.1~31.3Ma),而边部给出了类似的较年轻年龄范围(26.8~17.3Ma、28.3~18.6Ma和28.4~18.8Ma)。另外3个样品的锆石幔部较窄,不能进行分析,其边部给出了与前3个样品锆石边部类似的年轻年龄范围(22.0~17.0Ma、20.9~16.9Ma和22.2~16.6Ma)。一个片岩样品中的独居石给出了与其锆石幔部+边部年龄类似的较宽年龄范围(38.1~17.5Ma),而另外3个样品中的独居石获得了与其锆石边部年龄相似的年轻年龄范围(26.0~18.8Ma、22.3~16.9Ma和26.4~19.4Ma)。随着年龄的减小,锆石和独居石的Th/U比值增大,Eu/Eu*减小,独居石的HREE和Y含量减小。基于这些分析结果,笔者认为所研究的6个片岩记录了相同的、从~41Ma持续到~17Ma的进变质与深熔过程。但是,由于某些样品中的锆石和独居石在早期变质和深熔过程中形成的结晶域(锆石幔部)很窄,无法定年,导致不同的样品获得了不同的年龄范围。结合现有研究成果,笔者推测南迦巴瓦杂岩中的高压麻粒岩经历了相似的长期进变质与深熔过程。  相似文献   
75.
连山关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铀成矿省辽东铀成矿带,以往的勘探发现铀矿周围大量基性岩发育,为进一步了解基性岩构造环境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本文以钻孔深部基性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等研究,探讨基性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与铀成矿的关系.研究表明:钻孔深部基性岩以变辉绿岩和辉绿玢岩为主,具有钾、钠含量相当,过铝质等特征,属于碱性-过碱性系列岩石;稀土元素含量偏高,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轻重稀土元素分异作用不明显,Eu呈现中等程度负异常,Ce呈微弱负异常;微量元素Ba、La、Zr、Hf相对富集而U、K、P、Ti相对亏损.地球化学特点表明,研究区基性岩属于板内碱性玄武岩,源区为过渡型地幔,形成于大陆碰撞后伸展裂解的构造环境,并在上侵过程中存在地壳混染作用.连山关岩体南缘发育的韧性剪切带及相伴生的张性破裂为基性岩的就位提供空间.基性岩同时也为铀成矿提供热源、矿化剂及部分成矿流体.综合分析认为,造山期后伸展张裂阶段形成的基性岩与铀成矿关系密切,连山关岩体南部辽河群覆盖区可作为下一步重点找矿地段.  相似文献   
76.
现代地球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测和分析技术的创新。新世纪以来,我国地球科学领域引进了一批高性能新型微束分析仪器设备,建立了一批高规格的实验室。本文回顾了近十年来微束分析技术与方法的主要进展及其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包括电子探针、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大型离子探针、纳米离子探针、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激光诱导原子探针、原子探针技术、显微红外光谱、同步辐射等,这些分析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对地球和行星演化历史及许多地质过程的理解。今后,应加快微束分析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标准的开发,特别是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创新能力并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7.
Landslides - Earthquake-induced landslides involve excessive movement of slopes, usually along slip surfaces. This seismic movement of slopes may depend crucially on (a) the soil response along the...  相似文献   
78.
通过野外露头与钻井剖面的室内外分析,确认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川西北)下二叠统栖霞组中发育有微生物丘,它们主要由凝块灰(云)岩、叠层灰(云)岩和微生物粘结颗粒灰(云)岩等组成。这些微生物碳酸盐岩发育较为典型的凝块、叠层、窗格、粘结等组构。微生物丘大小不一,实测高度一般为几十厘米至几米,宽度通常变化于几米至几十米之间,具有底平顶凸的典型丘形外貌,以发育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为特征,一般由丘基、丘核、丘盖3个微相组成,也可与颗粒滩共同构成微生物丘滩复合体。基于区域古地理背景和微生物丘特征的剖析,认为川西北地区栖霞期沉积环境总体受限,推测为半局限—局限台地环境,水深较浅,能量普遍不高;海平面频繁的相对升降变化和微生物丘的侧向迁移叠置,导致发育于缓坡背景下的碳酸盐岩台地极易受限,引起早期沉积物发生与丘滩发育密切相关的准同生期白云石化作用。因此,微生物丘滩复合体是栖霞组白云岩储集层发育的物质基础,台缘坡折带、台内缓坡折带和高地是栖霞组白云岩储集层发育的有利区带,这对寻找规模性层位不稳定的带状白云岩储集层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将大大拓展栖霞组白云岩储集层的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79.
受地壳内部持续运动和沉积、风化等自然动力及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影响,活断层微地貌形态往往比较复杂,传统测量方法较难快速、高效地获取大范围内精细化的活断层微地貌形态,激光雷达扫描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活断层微地貌的精细化与定量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以川西理塘毛垭坝盆地北缘的正断层崖为研究对象,利用地面LiDAR获取活断层微地貌高精度点云后,经过点云配准、滤波、重采样和三角构网处理后,建立了0.05 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和真彩色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断层崖地貌特征,并获取了正断层错动两期最新地貌面的精确垂直位错量。研究结果表明,地面LiDAR技术是精细测量活断层微地貌形态和量化相关地貌特征参数的有效手段,提高了活断层微地貌形态测量的精度和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80.
Turbidites from the Shiquanhe–Namco Ophiolite Mélange Zone(SNMZ) record critic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tectonic affinity of the SNMZ and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Meso-Tethys Ocean in Tibet.This paper reports sedimentologic,sandstone petrographic,zircon U-Pb geochronologic,and clastic rocks geochemical data of newly identified turbidites(Asa Formation) in the Asa Ophiolite Mélange.The youngest ages of detrital zircon from the turbiditic sandstone samples,together with ~115 Ma U-Pb concordant age from the tuff intercalation within the Asa Formation indicate an Early Cretaceous age.The sandstone mineral modal composition data show that the main component is quartz grains and the minor components are sedimentary and volcanic fragments,suggesting that the turbidites were mainly derived from a recycled orogen provenance with a minor addition of volcanic arc materials.The detrital U-Pb zircon ages of turbiditic sandstones yield main age populations of170–120 Ma,300–220 Ma,600–500 Ma,1000–700 Ma,1900–1500 Ma,and ~2500 Ma,similar to the ages of the Qiangtang Terrane(age peak of 600–500 Ma,1000–900 Ma,~1850 Ma and ~2500 Ma) and the accretionary complex in the Bangong–Nujiang Ophiolite Zone(BNMZ) rather than the age of the Central Lhasa Terrane(age peak of ~300 Ma,~550 Ma and ~1150 Ma).The mineral modal compositions,detrital U-Pb zircon ages,and geochemical data of clastic rocks suggest that the Asa Formation is composed of sediments primarily recycled from the Jurassic accretionary complex within the BNMZ with the secondary addition of intermediate-felsic island arc materials from the South Qiangtang Terrane.Based on our new results and previous studies,we infer that the SNMZ represents a part of the Meso-Tethys Suture Zone,rather than a southward tectonic klippe of the BNMZ or an isolated ophiolitic mélange zone within the Lhasa Terrane.The Meso-Tethys Suture Zone records the continuous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northward subduction,accretion,arc-Lhasa collision,and Lhasa-Qiangtang collision of the Meso-Tethys Ocean from the Early Jurassic to the Early Cretaceo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