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79篇
  免费   2075篇
  国内免费   2649篇
测绘学   768篇
大气科学   2331篇
地球物理   2880篇
地质学   5290篇
海洋学   1465篇
天文学   486篇
综合类   1096篇
自然地理   1087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81篇
  2022年   453篇
  2021年   536篇
  2020年   445篇
  2019年   500篇
  2018年   558篇
  2017年   502篇
  2016年   612篇
  2015年   479篇
  2014年   644篇
  2013年   617篇
  2012年   537篇
  2011年   601篇
  2010年   599篇
  2009年   610篇
  2008年   535篇
  2007年   521篇
  2006年   423篇
  2005年   425篇
  2004年   301篇
  2003年   304篇
  2002年   338篇
  2001年   351篇
  2000年   354篇
  1999年   516篇
  1998年   450篇
  1997年   428篇
  1996年   421篇
  1995年   322篇
  1994年   318篇
  1993年   284篇
  1992年   249篇
  1991年   200篇
  1990年   157篇
  1989年   135篇
  1988年   117篇
  1987年   55篇
  1986年   67篇
  1985年   41篇
  1984年   36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38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8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6篇
  1962年   5篇
  1958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付伟  赵芹  罗鹏  李佩强  陆济璞  周辉  易泽邦  许成 《地质学报》2022,96(11):3901-3923
传统认为中国南方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可划分为以“足洞式”为代表的重稀土型和以“河岭式”(或“花山式”)为代表的轻稀土型两种矿化类型。然而,近年来发现的许多矿床(如清溪、寨背和馒头山等)的赋矿风化壳中出现了轻稀土矿与重稀土矿并存现象,表现出特殊的“上轻下重”双层矿体结构。这指示了除重稀土型和轻稀土型之外,还存在着轻重稀土共生型的过渡类型。本研究通过对三种不同成矿类型的若干典型矿床系统对比,指出成矿类型的多样性与母岩性质密切相关,尤其是母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和稀土载体矿物属性是制约成矿类型变化的关键因素。统计数据表明,从重稀土型→轻重稀土共生型→轻稀土型,成矿母岩的全岩稀土总量变化不大(ΣREY: 200×10-6~450×10-6→200×10-6~500×10-6→200×10-6~800×10-6),但轻重稀土配分值出现较显著的区间性差异(ΣLREE/ΣHREY: 02~1→1~5→2~10)。与之同时,母岩中能为离子相稀土提供物源且具有重稀土配分属性的稀土副矿物类型和数量明显减少,这与全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中重稀土分量占比的降低趋势也互相匹配。该结果指示,以往认为重稀土配分母岩形成重稀土矿床、轻稀土配分母岩形成轻稀土矿床的传统观点需要外延,即一部分具有低度轻稀土配分属性(1<ΣLREE/ΣHREY<5)且含有丰富易风化稀土副矿物的母岩还可能形成轻重稀土共生型矿床,该认识可为今后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勘查工作提供新的找矿依据。  相似文献   
202.
在深厚软土地区的基坑,对基坑底软土进行搅拌加固形成强度较高的底板而保证坑底稳定,侧壁采用支护桩支护保证侧壁的稳定使其不倾倒,支护桩与加固底板两者共同作用形成的船状结构支护体系类似轮船的船侧壁及船底板,以保证基坑的稳定。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介绍了船式支护的侧壁及底板的设计方法。工程案例成功实施,监测结果表明,船式支护既可避免支护桩嵌固深度过长,又利于软土的土方施工及工程桩的保护,是安全可靠的,对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3.
Aimed at the initial value problem of the particular second-order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y =f(x, y), the symmetric methods (Quinlan and Tremaine, 1990) and our methods (Xu and Zhang, 1994) have been compared in detail by integrating the artificial earth satellite orbits in this paper. In the end, we point out clearly that the integral accuracy of numerical integration of the satellite orbits by applying our methods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by applying the same order formula of the symmetric methods when the integration time-interval is not greater than 12000 periods.  相似文献   
204.
黑龙江省与呼伦贝尔盟土地类型的划分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土地研究的几个主要概念,即土地、土地分类、土地分级作了简要讨论,并结合黑龙江省及呼伦贝尔盟的具体条件,对为农、林、牧业服务的土地分类原则进行了初步探讨,还拟订了该区土地分级系统——土地类和土地型,及适合于大比例尺制图的土地组。在此基础上,将全区分为18个土地类、71个土地型。文章还从水平带性、垂直带性和土地结构三个方面,介绍了该区土地类型分布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205.
地震泼由多种频率成份组成,在其传播过程中。由于地球介质的滤波作用,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高频成份逐渐被衰减。周期越大的成份传播越远。因此,在地震观测上,不同频带的地震仪用于观测不同震中距范围的地震,使仪器较好地响应,就我国台网而言,短周期仪用于地方震、近震的监测,中长周期仪和长周期仪用于远震,极远震的监测,其中长周期仪偏重于记录极远震。但作者在实际分析工作中注意到,短周期仪的记录应用于远震,极远震的分析,显示出独特的作用,充分挖掘和利用短仪资料,将会更加丰富远震、极远震的震相资料。本文以高台地震台的资料为依据,从震中距和震级角度,与中长仪和长仪作比较,对短仪记录远震、极远震的震相及特征作了统计分析与初步探讨,并对新疆地区“影区”地震S波的记录、日本地区地震_PPcP等震相的出现提出了现象的存在,给出了相应的观测结果,以待步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6.
内蒙古正镶白旗碎斑熔岩岩石学特征及其岩相划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旗碎斑熔岩为不规则穹状体,可分为边缘玻质碎斑熔岩、过渡霏细碎斑熔岩、中心粒状碎斑熔岩和根部花岗斑岩四个岩性带。从玻质碎斑熔岩到粒状碎斑熔岩,斑晶碎裂度逐渐减弱,珠边结构在粒状碎斑熔岩中最发育,根部花岗斑岩与正常次火山岩相近。碎斑熔岩中钾长石有序度低,指示了岩石高温成因特征。白旌碎斑熔岩属太平洋岩系钙碱质系列,原始岩浆由来源于上地幔和下地壳熔体的混熔作用形成。  相似文献   
207.
云南大地热流及地热地质问题   总被引:46,自引:5,他引:4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缉安  徐青 《地震地质》1990,12(4):367-377
本文报道了云南20多个大地热流测试数据。据热流分布特点并参考前人有关资料,结合地球物理测深资料、岩石热物性与放射性生热率测试数据,对各区地壳深度范围的温度、热流配分组成作了粗略分析,划分出各有特征的若干地质-热流区。云南普遍地热偏高(滇东南小范围除外)的主要原因是新构造运动强烈;怒江以西近代岩浆活动亦强烈,具有典型的板块交汇带的基本地热特点  相似文献   
208.
本文通过较多的地面温度资料分析,认为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地震前几天,震区及其周围大范围的突发性地面增温异常是一种临震前兆,总结了增温异常的时空演变规律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并对其形成机制提出初步想法  相似文献   
209.
青藏高原腹地湖泊沉积对第四纪晚期古季风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青藏高原腹地的综合科学考察和对中心钻孔岩芯剖面的最新研究,用层序地层学与年代地层学和气候地层学相结合的方法,分辨出可可西里地区湖泊沉积记录(孔深7.25 m)的第四纪晚期距今3万余年以来的古气候变化,沉积物磁化率等因子综合表征的高原古季风变化是波动发展的,发生在仙女木期地质环境事件中的季风活动具有强烈暴发的特点,是高原季风发展中的突变事件,而且地表热点效应对其起到了激发作用。综合分析的研究成果表明,它的变化频谱与激变因子及其运行机制是伴随着青藏高原地质效应的演变而发展的,为研究第四纪冰消期以来的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210.
Interaction between slab-derived melt and mantle peridotite and the role of slab melt as a metasomatizing agent in the sub-arc mantle is being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Adakite, the slab melt erupted on the surface, usually exhibits anomalously high MgO, CaO, Cr and Ni contents that indicate interaction with mantle peridotitite. Here we note that Cenozoic adakites have Na2O contents below 5.8 wt.% with ∼95% samples lower than 5.0 wt.%, and are generally depleted in this component relative to experimental basalt partial melts (mostly beyond 5.0 wt.% and up to 9.0 wt.% Na2O) produced under 1.5-3.0 GPa conditions that are most relevant to adakite production. We interpret the adakite Na depletion to be also a consequence of the melt / rock reaction that takes place within the hot mantle wedge. During ascent and reaction with mantle peridotite, primary adakite melts gain mantle components MgO, CaO, Cr and Ni but lose Na2O, SiO2 and perhaps K2O to the mantle, leading to Na-rich mantle metasomatism. Selective assimilation of predominately mantle clinopyroxene, some spinel and minor olivine at high T/P has been considered to be an important process in producing high-Mg adakites from primary low-Mg slab melts [Killian, R., Stern, C. R., 2002. Constraint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lab melts and the mantle wedge from adakitic glass in peridotite xenoliths. Eur. J. Mineral. 14, 25-36]. In such a process, Na depletion in the assimilated melt is the result of dilution due to the increase in melt mass. Phase relationships in the reaction system siliceous melt + peridotite and quantitative calculation suggest that assimilation of mantle clinopyroxene, olivine and spinel and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of sodic amphibole and orthopyroxene, under conditions of moderate T/P and increasing melt mass, is also an important process that modifies the composition of adakites and causes the Na deple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