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77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55篇
地球物理   53篇
地质学   122篇
海洋学   41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3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31.
利用2014年2月—2015年9月中尺度模式(INCA、WRF)、全球模式(ECMWF、JMA)预报数据,结合巢湖湖泊周边区域站降水实况数据,应用加权平均法建立方程,开展多模式集成预报实验,得到不同时效最佳集成预报方程,并对各时效的方程预报能力进行了对比检验。结果表明:在最佳集成方程中,ECMWF模式预报稳定性较好,权重最大。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和降水量等级增大,集成预报和各单一模式预报的误差逐渐增大,评分逐渐降低。集成预报比单一模式预报的误差明显降低,预报准确率有所提高,开展多模式集成预报具有明显优越性。  相似文献   
32.
利用合肥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和各种常规资料,对2010年梅雨期皖江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进行分析,探讨短时大暴雨的回波特征。结果表明:有利的大尺度环流,充足的水汽条件和较强的上升运动是产生强降水有利的天气背景。雷达资料分析发现形成此次皖江暴雨的源地位于大别山区,强降水是由局地发展的对流回波加强合并产生的,回波的发生和发展加强常常与风场的局地强辐合区(逆风区)相联系,雨带在中低空切变线上合并加强,强降水区域尺度较大,单体回波移向和雨带走向一致,回波移动缓慢或呈准静止状态,累积雨量大,易于形成暴雨。  相似文献   
33.
广西巴马长寿之乡气候环境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统计方法计算出巴马50a平均气温和降水、日照时数、气压等数值,分析该地区气候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作用,以揭示巴马地区气候环境与人类长寿的特征与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巴马平均气温接近于人类生活舒适温度;降水均匀,雨水丰富;湿度、太阳辐射量适中;大气压与人体处于平衡状态,具有最适宜于人类健康生活和人类长寿的自然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34.
We have studied the oxygen isotope signature of inorganic phosphate (Pi) generated by hydrolysis of nucleic acid phosphodiester (P-diester) compounds by cell-free enzymes (Deoxyribonuclease 1, Phosphodiesterase 1, Alkaline phosphatase) and microbial cultures at natural isotopic abundances. We demonstrate that the diesterase-catalyzed hydrolytic step leads to incorporation of at least one water O into released Pi for a total of two O atoms from water incorporated into Pi released from P-diesters. In the presence of Phosphodiesterase 1, 16O is preferentially incorporated into nucleotides released from DNA; whereas 18O is preferentially incorporated into nucleotides released from RNA. A strong consistency between predicted O-isotope regeneration signatures based on results of cell-free enzyme experiments and measured isotopic signatures from independent experiments with E. coli cultures was observed and confirms proposed models for phosphoester hydrolysis. Results from these studies made at natural 18O abundance levels provide a new tool, enzyme-specific O-isotope fractionation, for investigations of organophosphate metabolism and phosphorus cycling pathways in natural aquatic systems.  相似文献   
35.
海水贝藻类养殖碳汇是海洋渔业碳汇的重要组成,开展其碳汇研究对服务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有积极的作用.福建省的海水养殖规模和产量居于全国前列,对其海水贝藻类养殖碳汇及潜力评估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分析了2015至2020年度《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海水贝藻类养殖数据,估算了2014年至2019年全国及福建省海水贝藻类养殖碳汇强度,...  相似文献   
36.
37.
Due to the IO monsoon impact, the tropical IO circulation has significant seasonal variation, especially in the northern IO. However, in mean-state, a relatively closed current loop is established by eastward current along the equator and westward current south of equator, which is regarded as Tropical Gyre in the Indian Ocean. Based on this circulation system, relevant studies were reviewed. Its impact on heat and salt transports and regional climate changes we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38.
城市网络外部性研究述评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城市网络研究已成为国际上城市研究的前沿学术领域并渐成热点,外部性作为城市网络的本质属性,对城市网络的演化及城市与区域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从集聚外部性与网络外部性比较的视角切入,重点对城市网络外部性形成机理、效用和测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评述。其中,协同效应、整合效应和规模借用被认为是城市网络外部性形成的重要原因。而城市网络外部性的效用研究较多集中在2个方面:一是关注要素流动对知识扩散和创新的促进作用,二是关注城市网络对竞争力提升和经济增长的影响。从已有文献来看,城市网络外部性测度研究主要涉及识别和估算2种类型,包括3种常用方法:关联分析、回归分析和空间计量分析。未来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包括城市网络的外部性理论认识、外部性量度方法以及经验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39.
塔里木盆地喀什凹陷克拉托天然气来源分析及聚气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塔里木西南喀什凹陷的克拉托天然气主要表现为原油的溶解气或者湿气,甲烷含量为74.59%~85.58%,克4井和克30井天然气则为较干的湿气。克拉托天然气的δ13C1值为-41.2‰~-40.6‰,δ13C2值为-30.0‰~-27.4‰。气源对比表明克拉托天然气主要源自具有混源母质特征的中侏罗统湖相烃源岩,不同于源自石炭系烃源岩的阿克莫木天然气。喀什凹陷的中-下侏罗统烃源岩主要是由于新近系的巨厚沉积才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进入成熟—高成熟阶段,生成的油气在克拉托背斜圈闭中聚集,虽也属晚期成藏,却具有连续聚气的特征。上新世末期,喀什凹陷的周缘开始抬升,早期油气藏受到破坏,形成了现今的地表油气苗或油砂。  相似文献   
40.
1998年夏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55,自引:6,他引:49  
利用实际观测资料来分析1998年夏发生在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的气候与水文特征,并探讨其成因。分析结果表明,造成1998年夏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的成因可能是:在ENSO循环中ElNino事件由成熟期转变为衰减期时热带太平洋海温,特别是热带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变冷,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减弱,致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从而使亚洲夏季风从孟加拉湾、南海携带大量的水汽和热带西太平洋以及西风带来的水汽先在长江中、下游,后在长江中、上游流域辐合,造成长江流域的持续性强降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