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41篇
  免费   1010篇
  国内免费   1455篇
测绘学   505篇
大气科学   1114篇
地球物理   1409篇
地质学   2670篇
海洋学   728篇
天文学   231篇
综合类   524篇
自然地理   625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256篇
  2021年   277篇
  2020年   247篇
  2019年   272篇
  2018年   257篇
  2017年   281篇
  2016年   336篇
  2015年   263篇
  2014年   311篇
  2013年   306篇
  2012年   307篇
  2011年   325篇
  2010年   302篇
  2009年   274篇
  2008年   271篇
  2007年   292篇
  2006年   257篇
  2005年   225篇
  2004年   182篇
  2003年   185篇
  2002年   188篇
  2001年   152篇
  2000年   190篇
  1999年   237篇
  1998年   200篇
  1997年   214篇
  1996年   162篇
  1995年   178篇
  1994年   148篇
  1993年   126篇
  1992年   91篇
  1991年   87篇
  1990年   62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35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3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91.
山地城市土地覆盖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彭征  廖和平  郭月婷  李清 《地理研究》2009,28(3):673-684
针对山地城市复杂的城市地貌和下垫面类型,本文使用TM、DEM、ETM+等遥感影像资料,提取了重庆市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借助TM、MSS等遥感数据的红外波段,反演出1988年和2000年的地表温度。分析了重庆市近十年的土地覆盖变化及其对地表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988~2000年间,研究区土地覆盖变化明显,特别是城市土地覆盖面积有显著增加。土地覆盖类型的变化会改变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尤其是城市土地的扩展会提高地表温度。对山地、丘陵、平坝、陡坡四种耕地的地表温度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山地城市土地覆盖变化引起了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而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又相应地影响了地表温度的变化,植被覆盖度每下降10%,地表温度上升0.49K。  相似文献   
992.
常锑  王铮  袁东亮 《海洋科学》2021,45(10):1-10
为研究风急流对吕宋海峡处黑潮路径的影响,本文使用1.5层约化重力浅水模式,设置了与吕宋海峡跨度相接近的缺口宽度,考虑西边界流在西边界缺口处当处于迟滞过程的临界状态时,其路径受风急流影响的动力机制,并初步探讨了在实际海陆边界条件下,实际风急流对黑潮路径的影响。结果显示,理想情况下,当西边界流处在由入侵流态到跨隙流态转变的临界状态时,西风、南风以及西南风风急流可以激发西边界流由入侵流态转变为跨隙流态。当西边界流处在由跨隙流态向入侵流态转变的临界状态时,北风、东风以及东北风风急流可以激发西边界流由跨隙流态转变为入侵流态,并且在风急流消失后西边界流不能再恢复到初始流态。实际情况下,冬季风急流有利于黑潮入侵南海,夏季风急流有利于黑潮跨越吕宋海峡,这和理想情况下的模拟结果以及实际观测结果相一致,这对进一步研究南海北部的上层环流以及南海的质量、能量输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3.
正We report the first near real-time inverted echo sounder (IES) observ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Fig.1).Although the first IES observ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was in 2005,and the near real-time IES observation module was first developed in 2012(http://www.po.gso.uri.edu/dynamics/IES/hist.html),the real-time IES has never been deployed in the South China Sea until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s in this study.IES is a bottom-mounted mooring that records the round-trip acoustic travel time from the bottom to the surface and back (τ),  相似文献   
994.
Quantifying the gross and net production is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carbon cycling and marine ecosystem studies.Triple oxygen isotope measurements and the O_2/Ar ratio are powerful indices in quantifying the 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and net community production of the mixed layer zone,respectively.Although there is a substantial advantage in refining the gas exchange term and water column vertical mixing calibration,application of mixed layer depth history to the gas exchange term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reducing indices error are unclear.Therefore,two cruises were conducted in the slope regions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in October 2014(autumn) and June 2015(spring).Discrete water samples at Station L07 in the upper 150 m depth were collect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δ~(17)0,δ~(18)O,and the O_2/Ar ratio of dissolved gases.Gross oxygen production(GOP) was estimated using the triple oxygen isotopes of the dissolved O_2,and net oxygen production(NOP) was calculated using O_2/Ar ratio and O_2 concentration.The vertical mixing effect in NOP was calibrated via a N_2O based approach.GOP for autumn and spring was(169±23) mmol/(m~2·d)(by O_2) and(189±26) mmol/(m~2·d)(by O_2),respectively.While NOP was 1.5 mmol/(m~2·d)(by O_2) in autumn and 8.2 mmol/(m~2·d)(by O_2) in spring.Application of mixed layer depth history in the gas flux parametrization reduced up to 9.5% error in the GOP and NOP estimations.A comparison with an independent O_2 budget calculation in the diel observation indicated a26% overestimation in the current GOP,likely due to the vertical mixing effect.Both GOP and NOP in June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October.Potential explanations for this include the occurrence of an eddy process in June,which may have exerted a submesoscale upwelling at the sampling station,and also the markedly higher terrestrial impact in June.  相似文献   
995.
三峡水库周期性蓄水显著改变了消落区植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植物群落的演变过程能反映和影响整个消落区生态系统的变化,但目前还缺乏长期连续的观测数据记录,因而本研究基于2009—2021年6月的固定样方长时间序列监测数据和优势植物叶片功能性状数据,分析了消落区3个高程(145~155、155~165和165~175m)区域植物群落多样性和优势植物重要值的变化趋势,通过冗余分析和蒙特卡罗检验揭示了水库运行特征参数和气象因子对消落区植物特征的影响。研究发现:1)消落区3个高程区域,优势植物差异明显,145~155和155~165 m区域以狗牙根、香附子和苍耳等为主,165~175 m区域以狗牙根、野胡萝卜和鬼针草等为主。145~155 m区域植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1.47±0.47)和Pielou均匀度指数(0.67±0.07)显著低于165~175 m区域。2)2009—2021年期间,高程145~155和155~165 m区域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呈波动下降趋势,优势植物狗牙根和香附子的重要值呈增加趋势。3) RDA分析表明,...  相似文献   
996.
利用高光谱对生物变量进行估计   总被引:48,自引:2,他引:48  
该文分析了非光合背景物质—土壤光谱信号的特点 ,认为利用对光谱信号进行一阶导数的运算就能对混合光谱中的土壤光谱信号进行压缩 ,由此而得到的生物指数如LAI、SApar等的估计值更能客观地反映实际 ,这对于利用成象光谱进行环境应用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7.
黄河口总碱度保守与非保守行为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阐明黄河口TAlk(总碱度)的行为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根据2004年4月黄河口TAlk实测数据,结合其它化学要素的同步观测资料对其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黄河口水体在S〈24的区域范围内TAlk呈现出非保守行为,其中 S〈5时TAlk非保守表现为净TAlk的“亏损”, 即水体TAlk低于理论混合TAlk,是由于水体中DIC的沉淀作用引起;在盐度为8~24之间,TAlk非保守表现为净TAlk的“增加”,即水体TAlk高于理论混合TAlk,主要是由于水体中颗粒碳酸盐溶解引起;水体中的CO2参与了颗粒碳酸盐的溶解,并且很可能是影响水体中碳酸盐溶解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8.
中国的盐湖钾盐资源短缺,导致钾盐消费的对外依存度达50%以上,严重制约农业发展,威胁粮食生产安全。而正长岩型钾资源丰富,K2O品位达8.5%~15.4%,预测资源潜力(K2O)达盐湖钾盐储量的20倍以上。此类矿石钾资源的主要富钾矿物为微斜长石、霞石和白云母,地理上主要分布于中国东部的“秦岭大别正长岩带”和“燕辽阴山正长岩带”。采用电解质溶液热力学软件OLI Analyzer 9.2,对KAlSi3O8-NaOH/KOH/Ca(OH)2-H2O体系相平衡进行模拟,继而对代表性富钾正长岩进行水热碱法分解反应实验,证实K2O溶出率高达85.6%以上。所得硅酸钠钾碱液适于加工多种钾盐或生态型钾肥产品,硅铝组分同时转化为沉淀硅酸钙、钠型/钾型沸石、硅灰石、高岭土等多种工业产品。水热碱法技术的加工过程清洁高效,资源利用率高,环境相容性良好,可为发展绿色可持续的中国钾盐工业新体系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999.
选取广西北部湾地区表层土壤中As元素为研究对象,采集了7 327个土壤样品,400个岩石样品,分析As、K2O、Na2O、CaO、MgO、SiO2、Al2O3、TFe2O3、Mn、Ti、pH和有机碳(SOC)等指标,探讨了土壤成土母岩、成土作用、土壤组成、pH和有机质等对表层土壤As元素的影响。结果表明:As元素平均质量分数为7.96×10-6,为中国土壤背景值0.80倍;风化作用对于As元素的次生富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明显强于成土母岩As元素背景的影响。Pearson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在土壤组成和土壤性质等因素中,含Al矿物(Al2O3)、含Fe矿物(TFe2O3)、含Si矿物(SiO2)和SOC,对土壤As的富集起到主导作用;pH 和含 Ca矿物(CaO)的作用较弱;而含K矿物(K2O)、含Na矿物(Na2O)和含Mg矿物(MgO)对As的次生富集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1000.
三峡截流以来长江洪季潮区界变动河段冲刷地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潮区界河段河势演变对三峡工程的响应是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重要问题。然而受观测手段所限,对三峡截流以来潮区界变动范围及其地貌演变的客观认识亟待探讨。对大通站洪季水位资料进行频谱分析,初步判断了近期长江洪季潮区界位置;对比1998年和2013年水下地形资料,分析了三峡大坝截流以来该河段河槽的冲淤演变特征;利用多波束测深系统对冲刷明显河段的微地貌进行了高分辨率观测。结果显示:(1)1998-2013年潮区界变动河段河槽整体冲刷5 649.7万m3。其中,上段全面冲刷,太白、太阳两洲并岸,铜陵沙被冲开,主槽刷深达5.6 m;中段主泓摆动,天然洲南冲北淤,黑沙洲中水道淤死,南水道左岸最大冲深达8.9 m;下段近岸冲刷强烈,北岸最大冲深达15.4 m;(2)该河段近期处于剧烈的冲刷环境,左岸冲刷尤为显著;(3)冲刷深槽分布在顺直河段,深达5.4~12.6 m;冲刷坑分布在分汊河段平面形态突变处,最大冲深达28.1~30.5 m;水下侵蚀陡坡分布在近岸侵蚀严重的顺直河段,坡度为0.59~0.6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