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3篇
  免费   320篇
  国内免费   287篇
测绘学   308篇
大气科学   152篇
地球物理   217篇
地质学   640篇
海洋学   212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201篇
自然地理   30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143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128篇
  2012年   183篇
  2011年   175篇
  2010年   170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本文系统梳理了IPCC 《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SROCC)的主要结论,并对主要观点进行了解读。报告主要关注全球变暖背景下高山、极地、海洋和沿海地区现在和未来的变化及其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实现气候适应发展路径的方案。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冻圈大面积萎缩,冰川冰盖质量损失,积雪减少,北极海冰范围和厚度减小,多年冻土升温,全球海洋持续增温,1993年以来,海洋变暖和吸热速度增加了一倍以上。同时,海洋表面酸化加剧,海洋含氧量减少。全球平均海平面呈加速上升趋势,2006—2015年全球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6 mm/yr,是1901—1990年的2.5倍,但存在区域差异。高山、极地和海洋的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分布和服务功能均发生变化,并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显著负面影响。极端海洋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多,强度加大。1982年以来,全球范围内海洋热浪的发生频率增加了一倍,且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海平面持续上升加剧了洪涝、海水入侵、海岸侵蚀等海岸带灾害,并影响沿海生态系统。海洋及冰冻圈的变化及其影响在未来一定时期仍将持续,应对这些影响而面临的挑战,应加强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和可再生能源管理,强化海岸带地区的海平面上升综合应对,打造积极有效、可持续和具有韧性的气候变化应对方案。  相似文献   
82.
吕承文 《海洋通报》2018,(3):280-286
海洋公共治理是我国政府治理现代化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作为适应新时期"海洋强国"战略实施的海洋公共治理被认作一种异于传统陆地政府治理的新型地公共治理活动,存在着自身一定的责任结构体系。收集了2012-2016年的六大类海洋责任案例(主要是海洋执法案例),以时间(t)、案例数量(q)、制度(I)、人(H)来构建"灰箱"模型,通过考察问责复发率(P)分析海洋公共责任(R)的问题及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海洋公共治理过程中应亟须重视"海洋政府"理念,问责事件也从样本数量上得到了体现;(2)海洋公共治理的目标应是防范于未然,确保责任事件的可预期化,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当基于法治的导向来重新塑造海洋政府的责任体系;(3)我国未来海洋公共治理的责任体系建构应通过立法的方式实现责任人和责任形式的可预期化,最终实现对海洋公共治理责任法治监督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83.
以OMS平台模型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地理分析模型服务化封装策略,以减少在模型提供者和模型使用者之间共享模型时遇到的障碍。通过设计模型描述接口、模型执行接口和模型部署接口,实现OMS平台模型的封装策略,形成标准化部署包。相关部署包可以部署到模型服务容器上,并发布为网络空间可重用共享的服务,以支撑分布式模型集成与模拟。本文以OMS平台下的AgES-W模型为案例,验证了模型封装策略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为网络环境下模型共享与集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4.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s a typical extensional continental margin, has relatively strong intraplate seismicity. Compared with the active zones of Nanao Island, Yangjiang, and Heyuan, seismicity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is relatively low. However, a ML4.0 earthquake in 2006 occurred near Dangan Island(DI) offshore Hong Kong, and this site was adjacent to the source of the historical M5.8 earthquake in 1874. To reveal the seismogenic mechanism of intraplate earthquakes in DI, w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ource area of the 2006 DI earthquake using integrated 24-channel seismic profiles, onshore–offshore wide-angle seismic tomography, and natural earthquake parameters. We ascertained the locations of NW-and NE-trending faults in the DI sea and found that the NE-trending DI fault mainly dipped southeast at a high angle and cut through the crust with an obvious low-velocity anomaly. The NW-trending fault dipped southwest with a similar high angle. The 2006 DI earthquake was adjacent to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NE-and NW-trending faults, which suggested that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two faults with different strikes could provide a favorable condition for the generation and triggering of intraplate earthquakes. Crustal velocity model showed that the high-velocity anomaly was imaged in the west of DI, but a distinct entity with low-velocity anomaly in the upper crust and high-velocity anomaly in the lower crust was found in the south of DI. Both the 1874 and 2006 DI earthquakes occurred along the edge of the distinct entity. Two vertical cross-sections nearly perpendicular to the strikes of the intersecting faults revealed good spatial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2006 DI earthquake and the low to high speed transition in the distinct entity. This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transitional zone might be a weakly structural body that can store strain energy and release it as a brittle failure, resulting in an earthquake-prone area.  相似文献   
85.
影响地下应力状态的构造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瑞珣  吕古贤 《地球学报》2002,23(2):103-106
成岩成矿的外部条件中压力是很重要的因素。地下岩石所受的压力不仅来自上覆岩石的重力,而且来自构造力和热力及其它力。这些力合成一个三轴不等的应力状态,相当一个以最短轴为半径的球状应力迭加一个差应力。前者影响成岩成矿和变质作用,后者控制岩石变形和组构的变化。通过三维应变应力测量,这两部分力通过计算是可以区分开的,因而这将是建立地下深度测算新方法的一个基础。  相似文献   
86.
研究并开发应用于水下自主航行观测平台的高可靠CAN总线技术,实现高可靠性、实时、单多帧、大数据量数据传输。具有很好的系统兼容性,能够同基于8051、PC104、ARM等不同硬件系统的CAN节点进行高速数据通讯,为复杂分布式系统集成提供极具应用价值的通讯网络。  相似文献   
87.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HPLC-ELSD)法建立了刺参皂苷的特征图谱.方法:色谱柱为Symmetry C18(150 mm×4.6 mm,5 μm),采用0.2% 乙酸水溶液-乙腈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柱温30 ℃;漂移管温度70 ℃;载气压力25 psi.结论:方法具有良好的专属性,可以作为刺参类产品是否含有刺参皂苷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88.
基于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的旅游生态容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量增加的游客给景区的旅游生态容量带来了较大的压力,矛盾日渐突出。为了实现景区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游客活动量与景区旅游生态容量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非线性动力学观点出发,构建二者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并进行平衡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系统要达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景区环境的自我更新能力及人工恢复程度之和大于外界污染水平,且游客的增长率必须保持在较低水平的基础上;(2)景区旅游生态容量的承载力是有限的,所能容纳的游客也是有限的,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引起生态系统失衡。采取严格控制游客量,加强对景区内外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升游客素养等措施,对于系统的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9.
本文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海洋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Xplorer,以黑潮为例,阐述了基于过程的海洋形态特征提取方法,利用VC++,对MODIS水星SST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海表温度锋抽取,并分析了2003年东海黑潮表层温度锋位置的季节性变迁。结果表明,东海黑潮表层温度锋位置的季节性变化不大,只是在台湾东北部海域和北纬30°附近海域季节性变化比较活跃,由于夏季东海表层水温比较均匀,基本保持在28℃以上,温度锋位置难以确定。其他3个季节温度锋的位置由于受海底地形的影响,基本保持在200m等深线附近的陆坡区,而在台湾岛东北部有一个明显的先是气旋,后是反气旋的弯曲,冬季的温度锋位置相对稍偏东,秋季的温度锋路线比较曲折。  相似文献   
90.
1998-2002年中国地表太阳辐射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表太阳辐射是陆气能量交换过程中重要的物理参数和生态参数,利用卫星数据反演地表太阳辐射对于全面认识地表太阳辐射空间差异性和年际变化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GMS-5静止气象卫星数据反演了中国区域1998-2002年地表太阳辐射值,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地表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的地表太阳辐射最大,川黔地区最小,都位于北纬22~35°这一带除川黔地区外,地表太阳辐射从东向西增强,西部随纬度升高而减小,东部以长江流域最小,向南北增加,西南最大,北部次之,至东北地区随纬度升高而减小(2)各月地表太阳辐射量分布复杂,最小值都出现在12月,但最大值出现时间受雨季影响很大,珠江、长江一带主要在雨季过后的7月,华北、东北和青藏高原主要出现在雨季前的6月及5月,西南地区则在季风雨季前的4-5月(3)5年来东部沿海地区地表太阳辐射增加了13.71%(+4.37W/m2·a),西藏高原地区地表太阳辐射减少了9.31%(-3.47W/m2·a),全国地表太阳辐射平均减少了0.84%(-0.27W/m2·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