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112篇
测绘学   78篇
大气科学   80篇
地球物理   54篇
地质学   193篇
海洋学   105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5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31.
地幔柱大辩论及如何验证地幔柱假说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目前关于地幔柱存在与否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地幔柱学说的三个假设上:(1)起源于地球核幔边界缓慢上升的细长柱状热物质流;(2)热点下具有异常高温地幔;(3)地幔柱是相对静止的。这三个方面的验证需要今后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岩石学和古地磁等学科的综合运用和进一步的工作。文中认为,地幔柱学说依然能合理地解释地球上一级地质现象,反对地幔柱的学者过分强调了一些小尺度的与地幔柱理论不符的细节,而小尺度地壳特征显然还受到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来鉴别老地幔柱:(1)大规模火山作用前的地壳抬升;(2)放射状岩墙群;(3)火山作用的物理特征;(4)火山链的年代学变化;(5)地幔柱产出岩浆的化学组成。研究表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满足其中的3到4个指标,因此地幔柱是形成峨眉山玄武岩的主要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32.
汞矿区稻田土壤汞形态分布特征及对甲基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汞污染区稻米甲基汞超标现象普遍存在,汞在土壤中的形态分布被认为是影响甲基化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选取贵州省万山废弃汞矿区和土法炼汞区为研究区域,在水稻生长期间对稻田土壤剖面中总汞、甲基汞及形态汞进行测定,结合土壤环境因子指标,讨论土壤汞形态分布特征对甲基化的影响.研究表明,汞矿区稻田土壤中总汞和甲基汞均表现出随土壤...  相似文献   
133.
Thousands of lak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TP)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the regional water cycle, weather, and climate. In recent years, the areas of TP lakes underwent drastic changes and have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 Howev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ke-atmosphere interaction over the high-altitude lakes are still unclear, which inhibits model development and the accurate simulation of lake climate effects.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SRYR) has the largest outflow lake and freshw...  相似文献   
134.
查找表方法确定气溶胶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传统气溶胶类型确定方法的局限性以及当前气溶胶类型确定存在的困难,提出一种使用多波段气溶胶光学厚度数据确定气溶胶类型的方法。基于大气颗粒物的散射与吸收特性分析,通过构建查找表的方法实现气溶胶类型的确定。该方法利用Mie散射理论通过正向模拟不同类型气溶胶粒子数量与多波段光学厚度之间的关系来构建查找表,基于该查找表,使用440 nm、670 nm、870 nm及1020 nm 4个波段的气溶胶光学厚度确定气溶胶类型。使用模拟的多波段气溶胶光学厚度数据开展了气溶胶类型的确定实验,分析了不同波段气溶胶光学厚度误差对气溶胶类型确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根据4个波段的气溶胶光学厚度以较高的精度确定出沙尘性、水溶性和煤烟3种气溶胶粒子的数量,从而确定气溶胶类型。  相似文献   
135.
若二维RF窄波反射函数是定义在地面一圆形区域内部的,并假定该圆域表面介质是弱反射介质,那么在给定时刻,接收发射器(如机载合成孔径雷达)所接收到的近回数据可视 过该圆域的一圆弧上的线积分值,Mumson,et,al。在假定圆域半径与接收发射器运动路径到该圆域中心的距离相比很小的情况,用直线上的线积分值来代替圆弧线上的线积分值,利用古典的Radon变换方法,给出了该圆域反射函数的成像模式。本文将克服这  相似文献   
136.
137.
不同磷源对米氏凯伦藻生长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勇  聂瑞  吕颂辉 《海洋科学》2016,40(4):59-64
为了解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赤潮形成的磷营养机理,作者研究了不同磷源[三磷酸腺苷二钠盐(Adenosine disodium triphosphate,ATP)、甘油磷酸钠(sodium glycerophosphate,G-P)、卵磷脂(lecthin,LEC)和Na H2PO4·2H2O]对其生长和藻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APA)的影响。结果表明:(1)米氏凯伦藻可以有效利用无机磷(Na H2PO4·2H2O),对有机磷源如三磷酸腺苷二钠盐(ATP)、甘油磷酸钠(G-P)也能有效利用,但不能有效利用卵磷脂(LEC);(2)米氏凯伦藻碱性磷酸酶的检测中,在起始阶段,不同磷源(ATP,G-P,LEC和Na H2PO4·2H2O)的米氏凯伦藻APA达到最大值,米氏凯伦藻的APA分别为6.0,10.5,8.0和0.4 pmol/(个·h)。随培养时间的持续,各有机磷培养基中米氏凯伦藻的APA均表现出先逐渐减小,而后增强,最后在最大值维持的趋势,而以Na H2PO4·2H2O为磷源的米氏凯伦藻的APA没有明显的增加;(3)单个细胞的米氏凯伦藻的APA位点分布明显,大致位于细胞表面。通过研究发现,米氏凯伦藻在外界环境无机磷限制的条件下,能够较好地吸收利用有机磷维持生长,印证了近年来米氏凯伦藻赤潮频繁地发生在磷限制海域的事实。  相似文献   
138.
经略大西洋是着眼未来、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抉择,更是我国海洋战略从区域化走向全球化的未来趋势。文章阐述全球化时代国际海洋秩序的变革以及各国相应的海洋战略调整,分析大西洋的重要历史地位与现实战略意义,并从地理位置、海上贸易、航运安全和海洋资源开发等角度探讨大西洋对我国的战略价值;基于北极航道的逐步开通,进一步分析未来经略大西洋的契机;在此基础上开展我国对大西洋的战略考量,提出现阶段可以把经济与贸易合作、海洋秩序维护以及科考与资源开发保护作为我国战略的优先选项。  相似文献   
139.
夏季巴丹吉林沙漠残余层与深厚对流边界层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2年7月"巴丹吉林沙漠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区域气候的影响研究"实验所得到的观测资料和中尺度气象模式WRF,对夏季巴丹吉林沙漠对流边界层高度发展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12年7月在巴丹吉林沙漠连续观测到厚度超过3500 m的深厚对流边界层,其最大高度可达4000 m以上;当这种深厚对流边界层出现之前,当地中低层大气(1000~4000 m)存在近中性的残余层,而在没有近中性残留层出现时,即便地表感热通量较大,当天最大对流边界层高度却明显偏低;(2)WRF模式模拟结果表明残余层稳定度和对流边界层高度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在空间区域成立,残余层位温直减率与当地对流边界层高度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都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残余层位温直减率与对流边界层高度的空间相关系数最大值可达-0.51;(3)观测和模拟结果均表明残余层稳定度会直接影响由感热通量产生的对流边界层的发展效率,进而影响对流边界层的最大高度。通过研究发现,除感热通量外,近中性的残余层是巴丹吉林地区深厚对流边界层出现的关键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40.
采集中国北方某砂岩型铀矿床中的含铀矿石样品,共进行7组土柱模拟实验,分别探究氧化-还原条件、HCO-3浓度、有机质和微生物对铀迁移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还原条件改变对铀迁移转化会产生重要影响,含氧入渗水带来的氧化环境使含水介质中沉淀态铀大量氧化溶解;HCO-3的促解吸作用及铀酰络合物的强迁移能力对地下水中铀迁移转化影响较大;有机质会参与含水介质中矿物吸附点位竞争,从而造成铀的解吸;微生物作为氧化-还原反应的催化剂,在氧化剂氧化沉淀态铀的反应中起重要作用;氧化作用、解吸作用和溶解作用对地下水中铀迁移转化的贡献比例分别为65.28%、23.91%和10.8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