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19篇
  免费   2498篇
  国内免费   3586篇
测绘学   1748篇
大气科学   1678篇
地球物理   2402篇
地质学   6663篇
海洋学   2192篇
天文学   365篇
综合类   884篇
自然地理   1371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204篇
  2022年   584篇
  2021年   663篇
  2020年   546篇
  2019年   668篇
  2018年   652篇
  2017年   652篇
  2016年   648篇
  2015年   722篇
  2014年   686篇
  2013年   882篇
  2012年   980篇
  2011年   966篇
  2010年   949篇
  2009年   899篇
  2008年   1006篇
  2007年   841篇
  2006年   813篇
  2005年   707篇
  2004年   513篇
  2003年   442篇
  2002年   451篇
  2001年   405篇
  2000年   368篇
  1999年   222篇
  1998年   146篇
  1997年   115篇
  1996年   90篇
  1995年   83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62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7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4篇
  1976年   3篇
  1974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6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山东半岛南部一次沿海强降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和雷达探测等资料,对2012年9月21日山东半岛南部沿海强降雨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强降雨是在500hPa第1个西风槽过后第2个西风槽逼近的过程中产生的,850hPa以下为偏南的向岸风,且风速随时间增大,形成偏南的超低空急流,持续地向沿海输送水汽和能量,造成水汽辐合、湿度增大、对流有效位能升高。产生强降雨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条件远小于内陆地区。2在向岸的超低空急流的左侧产生中小尺度的涡旋和辐合上升,海岸地形抬升作用使得上升运动加强,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造成强降水。3在雷达回波中,小尺度的对流单体沿海岸线向西南方向发展,后期在日照附近的沿海形成弓状回波,向东南海区移动。  相似文献   
992.
梁军  李英  张胜军  刘晓初 《大气科学》2015,39(6):1215-1224
Meari(1105)和Muifa(1109)是两个路径相似并在辽东半岛产生强降水的热带气旋。但Meari强降水持续时间长,而Muifa时间短。利用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年鉴、FY_2D(0.1°×0.1°)云顶亮温资料、大连地区逐时自动气象站降雨量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两个台风影响辽东半岛的降水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Meari影响辽东半岛时强度较弱,但与低空东南急流相连获得丰富水汽供应,衰减缓慢;Muifa影响时强度较强但与低空急流水汽通道快速断开而衰减迅速。(2)两个台风均进入西风槽区而变性,但两者影响辽东半岛时处于不同的变性阶段。Meari为半冷半暖结构,其北侧中尺度对流活动发展旺盛,非对称结构明显;Muifa低层环流已变性为冷中心,云系结构孤立且无发展。(3)两次过程中辽东半岛位于台风不同的对流发展区域是其降水强度差异的原因之一。辽东半岛位于Meari北侧,低层的水平辐合较强,水平风垂直切变较大,深厚的上升运动维持;Muifa影响下辽东半岛位于其西侧,受偏北风下沉气流控制,不稳定度和动力抬升条件减弱。  相似文献   
993.
Variability and long-term trends of sunshine duration(SSD) and total cloud cover(TCC) were studied based on surface observations from 10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over East China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 th century.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SSD and 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DTR), as well as TCC, were analyzed. SSD experienced a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0.16 h d-1 per decade) from 1908 to 1936, and the maximum brightening was in autumn(0.33 h d-1 per decade). The good agreement between the variability of SSD and DTR, supported by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m of 0.72, implies that the SSD measurements were reliable. TCC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0.93% per decade) and was significantly inversely related to SSD(-0.74), indicating the variation of SSD was attributable to changes in cloud cover. The result was obviously different to that since the 1960 s, when clouds could not account for the decadal trend of surface solar radiation in China.  相似文献   
994.
995.
996.
997.
A set of micro pulse lidar(MPL)systems operating at 532 nm was used for ground-based observation of aerosols in Shanghai in 2011.Three typical particulate pollution events(e.g.,haze)were examined to determine the evolution of aerosol vertical distribution and the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PBL)during these pollution episodes.The aerosol vertical extinction coefficient(VEC)at any given measured altitude was prominently larger during haze periods than that before or after the associated event.Aerosols originating from various source regions exerted forcing to some extent on aerosol loading and vertical layering,leading to different aerosol vertical distribution structures.Aerosol VECs were always maximized near the surface owing to the potential influence of local pollutant emissions.Several peaks in aerosol VECs were found at altitudes above 1 km during the dust-and bioburning-influenced haze events.Aerosol VECs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altitude during the local-polluted haze event,with a single maximum in the surface atmosphere.PM2.5 increased slowly while PBL and visibility decreased gradually in the early stages of haze events;subsequently,PM2.5 accumulated and was exacerbated until serious pollution bursts occurred in the middle and later stages.The results reveal that aerosols from different sources impact aerosol vertical distributions in the atmosphere an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BL and pollutant loadings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pollution.  相似文献   
998.
北京“7.21”特大暴雨不同集合预报方案的对比试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俊  杜钧  刘羽 《气象学报》2015,73(1):50-71
采用6套扰动方案(初值、多物理、3组随机物理和初值与随机物理的混合)对2012年7月21日(“7.21”)北京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集合降水预报试验,检验了不同方案的集合平均预报、集合区间预报和概率预报较控制预报改进的相对程度,分析了它们对该过程时空不确定性的预报能力、不同扰动方法的离散度贡献以及不同尺度扰动对预报误差的贡献等。结果表明:(1)所有集合方案特别是初值扰动、多物理和混合扰动的集合预报相对控制预报在暴雨强度和位置上都有较显著的改进,并为用户决策提供了包括预报不确定性在内的更多预报信息。(2)3组随机物理产生的集合预报离散度很相似, 都远小于初值扰动和多物理方案产生的离散度, 并且主要集中在强降水中心附近, 因此在初值扰动的基础上加入随机扰动,可以提高强降水中心的离散度, 但对强降水中心以外的地区作用甚微;尺度分析进一步表明随机物理产生的离散度贡献主要集中在较小尺度上(<320 km),在更小的尺度上(<160 km)它甚至可以与初值和多物理扰动的贡献相当,而初值扰动和多物理过程的贡献可以比随机物理过程多延伸400—500 km直到较大的尺度(如>1000 km), 其中多物理过程在较小尺度上(<100 km)可比初值扰动贡献更大, 并且能部分消除预报系统偏差。(3) 所有集合扰动方案所产生的离散度尺度谱都与实际预报误差尺度谱分布一致, 即随空间尺度增大而减小,但在幅度上都小于预报误差(离散度不够大),并且这种差异随着空间尺度的减小而加速增大,在小尺度上相差甚大。  相似文献   
999.
全国自动气象站实时观测资料三级质量控制系统研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迄今,中国气象局已在全国建立了55000余个地面自动气象站(含国家级自动站和区域自动站)。为了促进众多台站观测资料质量提高,在实时业务中保障用户用到基本正确有效的数据,2009年底中国气象局启动了“全国自动站实时资料质量控制与综合评估系统建设”工程,旨在研制一套基本适用于全国自动站实时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技术方法,建立台站、省级、国家级资料部门的地面自动站实时资料三级质量控制与反馈业务系统。在探究自动站错误数据表现形式的基础上,研制了自动站实时观测数据质量控制技术;从业务分工与应用角度,设计建立了台站负责质量监控、省级负责质量控制和国家级主要负责质量评估的自动站实时资料三级质量控制系统。该系统已在2400多个国家级气象台站、31个省级和国家级资料部门安装部署与业务应用。通过系统建设与应用,实时上传的自动站数据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主汛期全国自动站逐小时气温、降水数据可用率分别从2009年的88%、83%提升到2012、2013年的98%左右。  相似文献   
1000.
采用基于相对湿润度的干旱指数分析方法和黄土高原1961 2010年气候要素资料,研究了黄土高原春季干旱时空变化、异常分布和次区域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61 2010年黄土高原春季干旱强度变化呈现明显中心区域强、周边区域弱的分布特征,其中中部腹地干旱强度增加趋势倾向率最大,中部周边干旱强度增加次之,东北部和西部边缘呈减弱趋势。研究区不同区域春季干旱强度呈同位相变化是干旱变化的首要空间分布模态,异常中心区域在陕北、陇东及宁夏西南部。东西部反相位分布模态反映了黄土高原东西部所受大气系统影响差异性的特征。根据载荷向量不同模态空间异常分布型,可将春季干旱划分为西北部型、东北部型和南部型等3个次区域异常型,南部春季干旱强度时间序列呈显著增强趋势,其由弱变强的突变点出现在1977年,西北部和东北部干旱强度也呈波动增强趋势,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没有突变。西北部和南部春季干旱指数存在显著的3~4年振荡周期,东北部存在显著的5~6年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