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5篇
  免费   449篇
  国内免费   725篇
测绘学   499篇
大气科学   298篇
地球物理   318篇
地质学   1249篇
海洋学   474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177篇
自然地理   25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122篇
  2021年   137篇
  2020年   113篇
  2019年   170篇
  2018年   133篇
  2017年   112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170篇
  2014年   129篇
  2013年   181篇
  2012年   197篇
  2011年   220篇
  2010年   170篇
  2009年   183篇
  2008年   207篇
  2007年   180篇
  2006年   172篇
  2005年   110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51.
邹晓梅  林广发  陈志彪 《海洋科学》2018,42(11):110-117
赤潮是海洋生态系统异常的重要指标。本文收集1986~2017年闽三角海域的赤潮事件,基于GIS技术分析赤潮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2年来,闽三角海域赤潮发生98次,赤潮高发区在厦门西海域、同安湾和泉州湄洲湾海域;闽三角海域赤潮年际发生次数呈波动变化,一年中赤潮高发期集中在5~8月;中肋骨条藻、角毛藻及旋链角毛藻是闽三角海域的赤潮优势种,具有一定的区域分布特征;有毒赤潮事件发生频率有增加趋势。本文系统性地总结了闽三角海域赤潮时空特征,为该区域的赤潮风险分析和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2.
关于海岸破波带内悬沙浓度水平和垂向分布的研究对于计算海岸输沙率和地形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进行了规则波、波群和不规则波三种波浪情况破波带内悬沙浓度的水平和垂向分布的试验测量。试验在大尺度波浪水槽进行,接近实际海岸波况尺度。给出了破波带内多断面悬沙垂向分布的细致测量结果,并以此为基础给出了预报实际海岸破波带内悬沙浓度水平和垂向分布解析表达式,讨论了形成这些分布的物理原因和不同波况、不同破波带区域对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3.
文章主要选取国家海洋局成山头海洋环境监测站1996—2016年的潮位、潮差月值资料,利用线性回归法,对威海沿岸海域近21年来的潮汐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威海沿岸海域近21年的平均潮位、最高潮位、最低潮位、平均潮差、最大潮差整体上均呈上升的变化趋势,但气候倾向率各不相同,分别是2.57cm/(10a)、5.872cm/(10a)、4.137cm/(10a)、1.017cm/(10a)、2.604cm/(10a)。  相似文献   
154.
同种罗非鱼(Tilapia)不同地区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微卫星标记分析技术,选用36对微卫星引物对罗非鱼原始群体和引种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原始群体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保种的奥利亚罗非鱼("夏奥1号",ZA)、埃及尼罗罗非鱼("99品系",ZN),引种群体为广西水产研究所从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引进培育的奥利亚罗非鱼群体(GA)和埃及尼罗罗非鱼群体(GN)。结果显示19对引物具备多态性,比率为52.8%,ZA与GA两个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平均期望杂合度、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10、0.15、0.12,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9867,平均近交系数(FST)与基因流(Nm)分别为0.0379、6.3408;而ZN与GN两个群体平均观测杂合度、平均期望杂合度、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37、0.49、0.43,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7696,平均近交系数(FST)与基因流(Nm)分别为0.1146、1.9309。分析结果表明:(1)两个奥利亚群体中ZA与GA遗传多样性小,群体间遗传距离小,相似度较高,选育出的奥利亚群体遗传结构相对稳定;(2)两个尼罗群体中ZN与GN遗传多样性适中,群体间存在一定的遗传距离,相似度低,ZN与GN两个埃及尼罗群体具备进一步选育出新品系的潜力;(3)基因座UNH896、UNH995、UNH999可应用为鉴别奥利亚群体与埃及尼罗群体的特异性标记。  相似文献   
155.
通过对日本海Ulleung盆地KCES-1孔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过去48 ka以来日本海古生产力和古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多种替代指标质量累积速率(总有机碳、CaCO3,磷、过剩钡、镉含量)显示日本海古生产力自48 ka以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48~18 ka低海平面和有限的水体交换导致表层水古生产力相对较低。在18~11 ka随着海平面的上升,富营养盐水团(亲潮和东海沿岸流水团)的流入导致古生产力逐渐增大,在12.6~11.5 ka古生产力达到最大值。在全新世对马暖流成为影响古生产力变化的重要因素,并且自5 ka以来古生产力保持相对稳定。古氧化还原替代指标(总有机碳、钼、铀、锰、碳与硫含量之比、自生铀、自生钼含量)显示在12~9 ka日本海底层水可能为无氧环境。古生产力高和底层水体有限的交换是诱发底层水缺氧的主要因素,而这又与全球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56.
采用改良的微孔板法测定了12株弧菌的形成生物膜的效果,选择形成生物膜效果最好的副溶血弧菌ND-02,进一步研究了环境因子对其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副溶血弧菌ND-02菌株在静置培养24~36 h后形成成熟的生物膜,在起始菌浓度为107~108CFU/mL形成生物膜的量最大;在30 ℃,NaCl浓度为3%~ 5%,pH偏弱碱性时的生物膜OD590值最大;Ca2+ 促进副溶血弧菌生物膜的形成,而Mg2+ 抑制生物膜的形成;副溶血弧菌在分别经大黄鱼表皮黏液、肠黏液和肝脏提取液包被的的基质上形成生物膜的作用明显,鳃黏液和脾脏提取液中次之,肌肉提取液包被后生物膜形成量最低。以上结果表明,副溶血弧菌ND-02菌株能形成稳定而明显的生物膜,而且生物膜的形成受温度、NaCl浓度、pH值等环境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7.
江苏近岸海域水文气象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6~2007年在江苏近岸海域进行水文气象要素(气温、湿度、风速风向、波浪、透明度、水色和海水温盐度等)大面观测。数据分析表明,各水文气象要素具有较大的空间分异,四季变化显著。秋季气温明显高于春季,冬季气温较历史数据偏高。整个海域风速较大,风向受季风控制,有效波高与风速之间显著相关。如东附近海域波浪较大,废黄河口波浪较小;春、夏季有效波高较小,而夏、秋季近岸海域波高较小,离岸波高增大。夏季海水透明度最大,平均为2.3m;冬季透明度最小,平均只有0.6m;水色与透明度呈负指数相关。春、秋季水温分布与气温分布基本一致,冬季大致沿等深线分布。射阳河口与长江口为低盐区,辐射沙脊群外缘为高盐区。与20世纪80年代的调查结果相比,出现了一些新特点。这些新的调查成果可为江苏近岸海域的海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8.
沿岸流不稳定运动目前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对于沿岸流不稳定的研究对于近岸泥沙、污染物输移以及海岸养护等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详细介绍了沿岸流不稳定运动的研究进展,具体包括沿岸流不稳定运动现场以及实验室实验研究进展,沿岸流线性不稳定理论,非线性不稳定理论以及沿岸流不稳定运动产生的其它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国外对于该问题的研究(主要是有关不稳定理论方面)已经取得很多成果,但国内目前很少,并且现在对沿岸流不稳定研究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是不稳定理论,该理论都假定增长率最大的不稳定模式决定着沿岸流的波动特性。但对于多模式不稳定运动的研究还基本没有,对于沿岸流不稳定运动三维特性的研究(包括数值研究及实验研究)也基本没有报道。所以这两个方面可能是以后对该问题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59.
UCTD(Underway Conductivity-Temperature-Depth)是一种新型船舶走航上层海洋温度盐度剖面调查设备。文中介绍了国内研制的UCTD样机参加2009年秋季航次海上试验情况,包括试验设备的组成、安装、试验结论和存在的问题等。为了海上现场检验UCTD样机探头测量性能、下降深度、速度和甲板设备的运行情况,共进行了42次投放试验。通过分析试验数据,UCTD样机的作业时间、测量深度、测量性能和可靠性均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试验数据经处理后可获取海洋上层温盐断面数据,实现了UCTD实际应用效果,最后对试验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60.
北部湾白龙半岛邻近海域污损生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6年3月至2007年2月在北部湾白龙半岛邻近海域进行周年污损生物挂板试验, 并调查该海域码头和养殖网箱的污损生物状况.调查结果表明: 该海域污损生物群落呈现明显的亚热带港湾污损生物生态特点.调查记录污损生物共82种, 其中优势种为网纹藤壶Balanus reticulatus、有孔右旋虫Dexiosprira foraminosus、左旋虫Spirorbis papillatus、多室草苔虫Bugula neritina、大室膜孔苔虫Membranipora grandicella、美丽琥珀苔虫Electra tenella、缘齿牡蛎Dendostrea crenulifera、冠瘤海鞘Styela canopus和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生物全年附着, 2006年5-10月为附着高峰期.北部湾白龙邻近海域的月板、季板和年板平均附着生物量分别为200.54、2 550.37和15 121.67g·m-2, 均比大亚湾和湛江港的低, 而比清澜港和北部湾涠州岛的高.码头附着生物呈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 高潮带为滨螺区, 中潮带为牡蛎-笠藤壶分布带, 低潮带主要为藻类.在调查的基础上, 还针对海洋工程、海水养殖和河口生态环境保护给出不同的防污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