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2篇
测绘学   3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108篇
综合类   19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以大亚湾和台湾海峡的实测数据为依据,认为培养过程中的搅动十分重要。对比^14C测定初级生产力的几种培养方法,结果表明,悬挂式现场培养法比较可靠,但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旋转培养法与悬挂式现场培养法结果相近,又可在甲板上进行,值得推广;静置培养法由于培养过程中缺乏搅动,数据不稳,结果偏低,不宜采用。24h连续悬挂式现场培养法的结果及计算机对培养过程的模拟指出,新固定的碳可快速损失,因此培养时间不宜超过  相似文献   
62.
徐立  洪华生 《海洋科学》1991,15(1):44-47
本文采用聚四氟乙烯高压罐消化海洋沉积物。这种密闭的消化体系避免了硅的挥发损失和玷污,能达到对高含量硅沉积物的完全消化,并且消除了氢氟酸的干扰;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硅,简化了操作步骤,加快了测定速度。本法的精密度为0.8%,回收率为99—lOl%,测定水系沉积物标准样品的结果与推荐值的相对偏差小于O.5%。本法已应用于台湾海峡沉积物总硅的测定,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63.
本文以鲈鱼为实验材料,以鲈鱼体内的丙二醛含量为指标研究了在水样中16种多环芳烃组分和外加芘为实验试剂的条件下,鲈鱼体内不同器官、组织的脂质过氧化程度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1)在鲈鱼鳃、全血中的丙二醛浓度较高,而肝脏的丙二醛浓度较低。(2)水样中多环芳烃及外加芘的暴露能导致鲈鱼肝的丙二醛浓度升高,这表明多环芳烃以及芘的暴露能引起鲈鱼肝内脂质过氧化程度的提高。(3)水体中多环芳烃及外加芘浓度的变化对鲈鱼肝的丙二醛浓度的影响具有可逆性,且鲈鱼肝的丙二醛浓度与水环境的多环芳烃(包括芘)暴露浓度呈良好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鲈鱼肝的丙二醛浓度可作为指示水环境的多环芳烃污染程度的指标。由于生物体内的丙二醛浓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使用丙二醛浓度指标来指示海洋环境的多环芳烃污染时。最好与其他指标配合使用,以更准确地指示海洋环境多环芳烃污染。  相似文献   
64.
台湾海峡M2分潮潮波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台湾海峡内各种与潮波相关的现象,可以归因于在地形及岸线的影响下自台湾海峡南北两端进入的潮波的相互作用。近20余年来台湾海峡潮波的研究获得显著进展,然而即使作为台湾海峡主要分潮的M2分潮,其相关研究中也还存在着诸多分歧。从台湾海峡M2分潮潮波分布特征及解释研究出发,并针对以往各种研究中差别较大的M2分潮潮流的分布及变化特征,归纳总结了相关研究的主要分歧:(1)对台湾海峡M2分潮潮波的研究的争议主要集中在2点,包括对自台湾海峡南、北两端进入海峡的潮波的作用范围的研究以及台湾海峡内部潮波系统形成机制的探讨;(2)台湾海峡M2分潮潮位分布研究的主要分歧在于对台湾岛西岸潮时潮差的分布特征的解释;(3)台湾海峡M2分潮潮流研究中最大的差异在于对最大潮流同潮时线分布特征的描述,其实质仍为对潮波作用范围的描述;对应于M2分潮最大潮流同潮时线研究观点的差异,在M2分潮圆流点是否存在、圆流点存在位置及圆流点旋转方向的研究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台湾海峡内部椭圆率为零的分隔线位置的讨论,主要分歧在于该椭率零线靠近台湾岛附近及澎湖列岛附近时的分布状况。此外,最强流区的位置判定及极值区潮流流速量值的大小问题上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5.
台湾海峡中北部海洋线虫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年2月对台湾海峡中北部3个断面13个取样站进行了自由生活海洋线虫调查,获得了海洋线虫100种,隶属于3目28科91属,其中密度较高的种有萨巴线虫(Sabatieria sp.1)、变异矛咽线虫(Dorylaimopsis variabilis)、Vasostoma sp.、花斑线虫(Spilophorella sp.)、吞咽线虫(Daptonema sp.)、Linhystera sp.1、吸咽线虫(Halalaimus sp.1)和(Filoncholaimus sp.)等。虽然这些海洋线虫绝大多数只鉴定江口外海降低。从优势种分布看,不同取样站其密度差异很大。海洋线虫的取食类型以选择性食沉积物者(1A)占优,有38种,但刮食性种类(2A)和非选择性食沉积物者(1B)也分别为29种和25种,表明了台湾海峡中北部海洋吸虫取食类型的复杂性。文中还探讨了海洋线虫分布与海流等环境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66.
厦门港湾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的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厦门港海区采集两根沉积柱样,研究有机氯农药六六六(HCHs),滴滴涕(DDTs)和多氯联苯(PCBs)在沉积物中的垂直分布,HCHs,DDTs及PCBs含量用GC法测定,取自厦门港湾口的1号柱样HCHs,DDTs和PCBs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12~ 0.32ng/g,4.64~10.5ng/g和0.09~0.46ng/g取自厦门西港内湾的5号柱样采分别为0.17~0.31ng/g,3.65  相似文献   
67.
海洋微生物对多环芳烃的降解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从海域沉积物中富集分离出以芘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海洋微生物,以ST4富集培养的混合微生物作为研究对象;该海洋混合菌株能利用菲(Phe)、芘(Pyr)、荧蒽(Fla)等多种多环芳烃;在不同浓度的芘的降解中,当芘的浓度为50mg/dm^3时,其生长水平和降解速率最高;当芘的浓度为200mg/dm^3时,其生长受到抑制,芘几乎不能被降解。外加营养盐酵母浸出液和葡萄糖促进降解微生物的生长,提高降解速率。研究表明了海洋微生物在多环芳烃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8.
INTRODUCTIONKnowledgeofthedistributionandcompositionofthechlorophyllandcarotenoidpigmentsincoastalmarinewatersprovidesinformationonthephytoplanktonbiomassandalsoonitschemotaxon omy ,thecontributionofriverineinputs,andtheearlydegradationroutesoccurringi…  相似文献   
69.
本文探讨了台湾海峡西部海区ENSO现象与浮游生物及海洋环境的关系,得出结论:在EN1年春季(包括EN2年次年)海洋环境为优或较优,浮游生物数量大或较大;反之,在非EN年春季则否。同样在非EN年夏季,海洋环境则为优或较优,浮游生物数量大或较大;反之,在ENR上夏季则否。  相似文献   
70.
两种培养温度下钝顶螺旋藻吸收累积锗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1995年1 ̄3月将钝顶螺旋藻培养在5 ̄15mg/L锗浓度的培养基内,研究两种培养温度下藻细胞,蛋白质、脂类和碳水化合物结合锗的量,探讨温度影响螺旋菏吸收累积锗的机理,结果表明,在两种培养温度下钝顶螺旋藻均可吸收累积一定量的猪(22.44-52.13μg/g)并均匀地结合到蛋白质、脂类和碳水化合物中,藻细胞结合锗的理在代温下随外加是浓度增加而增加,在高温下与外加是浓度关系不明显;两种培养温度2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