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22篇
  免费   899篇
  国内免费   1240篇
测绘学   299篇
大气科学   802篇
地球物理   1147篇
地质学   2154篇
海洋学   917篇
天文学   238篇
综合类   601篇
自然地理   503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205篇
  2021年   233篇
  2020年   224篇
  2019年   245篇
  2018年   312篇
  2017年   269篇
  2016年   284篇
  2015年   226篇
  2014年   271篇
  2013年   263篇
  2012年   357篇
  2011年   309篇
  2010年   302篇
  2009年   283篇
  2008年   229篇
  2007年   254篇
  2006年   209篇
  2005年   197篇
  2004年   135篇
  2003年   126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113篇
  2000年   167篇
  1999年   221篇
  1998年   147篇
  1997年   168篇
  1996年   118篇
  1995年   109篇
  1994年   102篇
  1993年   98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961.
首先回顾了地震概率安全评价(Seismic Probability Safety Assessment,SPSA)方法的发展历史及应用现状;然后基于SPSA的要素,研究了SPSA方法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重点是地震易损性分析,并根据SPSA的任务描述SPSA流程,主要探讨电厂走访和继电器评价的方法;最后结合我国概率安全评价(Probability Safety Assessment,PSA)的研究进展、SPSA的基础等实际状况,提出适合我国的SPSA实施路线的建议,以保障核电站地震情况下的安全.  相似文献   
962.
Water content and movement in soil profile and hydrogen isotope composition (δD) of soil water, rainwater, and groundwater were examined in a subalpine dark coniferous forest in the Wolo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Sichuan, China, following rainfall events in 2003–2004. Light rainfall increased water content in the litter and at soil depth of 0–80 cm, but the increased soil water was lost in several days. Heavy rainfall increased soil water content up to 85% at depths of 0–40 cm. Following the light rainfall in early spring, the δD of water from the litter, humus, illuvial, and material layers decreased first and then gradually reached the pre‐rainfall level. In summer, light rainfall reached the litter humus, and illuvial layer, but did not hit the material layer. Heavy rainfall affected δD of water in all layers. The δD of soil interflow slightly fluctuated with rainfall events. The δD of shallow groundwater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among all rainfall events. Light rainfall altered the shape of δD profile curve of water in the upper layer of soil, whereas heavy rainfall greatly affected the shape of δD profile curve of water in all soil layers. Following the heavy rainfall, preferential flow initially occurred through macropores, decayed plant roots, and rocks at different depths of soil profile. With continuing rainfall, the litter and surface soil were nearly saturated or fully saturated, and infiltration became homogeneous and plug‐like. Forest soil water, particularly in deeper soil profile, was slightly affected by rainfall and, thus, can be a source of water supply for regional needs, particularly during dry seasons.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63.
通过实地调查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了羊头铺水库区的地质构造背景、地震活动性及水文地质条件等。在此基础上,应用构造类比法和概率预测法对羊头铺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库区南段有发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发生MS1.0~3.0地震的概率约为0.19,诱发最大地震强度为MS3.0左右。而库区北段有发生MS1.0地震的可能性,发震概率仅为0.03。  相似文献   
964.
介绍一种高采样率超低频地震电磁场观测系统,通过对几种事件分析和提取方法的优缺点讨论,引入一种新的事件判定和提取方法,即极差归一化变换法,利用该方法对怀来地震台的超低频地震电磁场试验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研究结果表明:极差归一化变换法在事件阈值计算中不受观测数据幅度变化的影响,且受到背景噪声干扰的影响比较小,是一种比较有应用前景的超低频地震电磁场事件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965.
基于H∞理论的磁流变阻尼器半主动容错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结构的半主动控制系统中的传感器,在强震作用下可能因出现故障而影响控制效果。以磁流变阻尼器为例,研究半主动容错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首先,研究了基于状态观测器的半主动H∞控制器设计方法,并将之应用到建筑结构采用磁流变阻尼器的减振控制中;运用改进Bouc-Wen模型,计算磁流变阻尼器的阻尼力,通过求解一个代数Riccati方程和一个状态观测方程,得出了基于状态观测器的H∞主动控制律;再对其采用Clipped-optimal方法实施半主动控制策略。然后,针对传感器故障,利用观测器组的输出残差对故障进行在线诊断,并通过几个观测器状态值的比较得到故障的大小,并据此对传感器的测量值进行修正,从而消除故障对闭环系统的影响,最终实现半主动H∞容错控制。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容错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966.
针对在矿山微地震监测过程中纵横波及其传播速度难以确定的难点,在球坐标系中以波动方程为基础,推导出了矿山微地震全波自动定位的层析成像的计算公式,并给出了参数选择准则,藉此可以获得微地震成像能量最大值及其对应参数。通过判断能量最大值在风险区内的位置,可以将风险区内外的微地震事件区分出来。对于能量最大值位于风险区域内的微地震事件,其震源位置和震动时间以及传播速度与能量最大值对应的坐标参数相同,能量最大值对应于震源函数相对强度;当能量最大值位于风险区域边界上时,微地震事件不在风险区域范围之内。理论模型试算和矿山实际微地震资料的应用表明:层析成像方法无需纵横波识别和传播速度假定,只要给定事故风险区域范围及其传播速度范围,便可完成微地震事件定位,是一种全波全自动定位方法,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67.
2011 年夏季胶州湾三种大型水母的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2011年8月1日-9月30日,对胶州湾三种大型水母沙海蛰(Nemopilema nomurai)、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海月水母(Aurelia aurita)的种群数量变动及空间分布情况开展了目测调查,同步获得了气象、水温、盐度、叶绿素a、浮游动物丰度、种类组成等数据,调查频率为每周2次。调查期间,海月水母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沙海蛰与白色霞水母种群均于8月11日达到数量高峰,8月底及9月中旬之后依次衰落,至9月底,三种水母基本消失。三种水母的种群平均丰度变化范围分别为:沙海蛰0-230.8ind/km2;霞水母0-150.2ind/km2;海月水母0-123.4ind/km2。从分布区域来看,海月水母主要位于近岸区,沙海蜇主要分布于湾口和中部深水区,而白色霞水母则在高峰期和次高峰期分别集中于深水区和近岸区。结合往年资料,作者认为,海月水母种群能够在胶州湾内进行自我补充并完成其生活史,而胶州湾沙海蛰与霞水母的种群补充则可能主要依赖于湾外种群。另外,目测方法的准确性可能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8.
2011 年春夏季黄、东海浮游植物粒级结构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2011年4月和8月利用"科学三号"考察船在黄、东海海域开展的春、夏季综合调查,研究了黄、东海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的分布格局及其时空变动规律,探讨重要环境因子的变动对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表层水体中小型、微型和微微型粒级叶绿素a浓度的范围分别为0—4.36、0.02—2.27、0—2.66mg/m3,平均叶绿素a的浓度分别为0.56、0.31和0.14mg/m3,对叶绿素a总量的贡献率分别为55.4%、30.8%和13.8%。夏季表层由大至小3个粒级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范围分别为:0—6.78、0—2.59、0—0.86mg/m3,平均叶绿素a含量依次为0.50、0.24和0.07mg/m3,对叶绿素a总量的贡献率分别为61.8%、30.1%和8.1%。春季小型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的垂直分布较为均匀,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浓度随深度增加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夏季叶绿素a浓度出现明显分层现象,10m层以上小型和微型浮游植物浓度较高,10m层之下浓度迅速降低。微微型浮游植物浓度在不同水层都保持较低水平。受黄、东海不同季节水团影响而引起的温、盐以及营养盐分布格局的变化是影响黄、东海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组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69.
郑珊  孙晓霞  孙松 《海洋与湖沼》2012,43(3):445-450
采用饵料浓度差减法,在实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细胞密度的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对海月水母水螅体、碟状体和水母体摄食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类和密度的微藻细胞密度对水螅体、碟状体和水母体的摄食有显著影响。在实验的藻细胞密度范围内,随藻细胞密度的增加,水螅体和碟状体对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的摄食率一直升高。水螅体对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的最大摄食率均发生在藻细胞密度最高处,分别为4623cells/(ind.h)和4118cells/(ind.h)。碟状体对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的最大摄食率也是发生在藻细胞密度最高处,分别为174671cells/(ind.h)和47218cells/(ind.h)。清滤率随着藻细胞密度增加而降低。在相似细胞密度下,碟状体对中肋骨条藻的摄食率高于东海原甲藻。水螅体和碟状体对同种藻的摄食情况不同,在相似藻细胞密度下,碟状体的摄食率比水螅体高。经过藻类饵料适应处理的水螅体对藻类的摄食率会有显著增加,约为未经饵料适应处理的10倍。水母体对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未发生摄食。  相似文献   
970.
基于脂肪酸标记的长江口海区浮游动物常见种食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鑫  李超伦  孙松  刘梦坛 《海洋与湖沼》2012,43(6):1083-1090
脂肪酸不仅是浮游动物的重要组分,也被作为生物标记来指示动物的食物组成及其之间的营养关系。本文运用脂肪酸标记法对长江口附近海区6个浮游动物常见种的食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雌体和桡足幼体都表现出明显的植食性。但雌体中16:1ω7的含量要明显高于18:4ω3,表明雌体对硅藻的摄食较多;桡足幼体的18:4ω3要高于雌体,说明桡足幼体对甲藻的摄食较多。磷虾(Euphausia spp.)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ω3系列脂肪酸的含量很高,说明其作为饵料可以给摄食者提供较多的脂类营养物质。中华哲水蚤和磷虾较低的22:6ω3/20:5ω3比值说明他们的营养地位较低。箭虫(Sagitta spp.)的20:1和22:1脂肪酸含量很高,指示了其对植食性桡足类的摄食。蝶水母(Ocyropsis crystallina)、瓜水母(Bero cucumis)和四叶小舌水母(Liriopetetraphylla)的20:1+22:1脂肪酸所占比例较高,指示了其对植食性桡足类的摄食,但是水母类的总脂肪酸含量都很低。几种水母和箭虫的22:6ω3的含量要明显高于20:5ω3的含量,说明它们在浮游食物网中具有较高的营养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