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脂肪酸标记法和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法研究了东海6个水母常见种的食性。结果表明,6种水母的总脂肪酸含量都不高,说明作为饵料,水母不能够给捕食者提供较多的脂类营养物质。蝶水母(Ocyropsis crystallina)、瓜水母(Bero cucumis)和四叶小舌水母(Liriope tetraphylla)的脂肪酸组成较为相近,它们更多地通过捕食食物链获得有机质。同时,这几种小型水母摄食浮游植物(主要是硅藻和甲藻)比其它几种水母多;另外,它们对植食性桡足类也有一定的摄食。4月份墨绿多管水母(Aequorea coerulescens)主要通过腐生食物链获取有机质;另外,其对植食性桡足类也有一定的摄食。双生水母(Diphyidae spp.)参与腐生食物链也较多;另外,20:1+22:1含量较低指示了其对植食性桡足类几乎不摄食。蝶水母、瓜水母、四叶小舌水母和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的δ13C更接近于陆源的C4植物的δ13C,说明其受陆源影响较大。δ15N特征结果表明,蝶水母、瓜水母和四叶小舌水母(Liriope tetraphylla)在浮游食物网中均处于较高营养级,沙海蜇虽个体较大,但由于其摄食器官较小,故其与这3种小型水母的营养地位相近。并且相对于其它几种水母,沙海蜇细菌脂肪酸标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秋季黄海颗粒悬浮物和中华哲水蚤的脂肪酸组成及其指示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海表层海水中硅藻所占比例要大于甲藻。硅藻在黄海南部浮游植物中所占比重高于黄海北部,甲藻在黄海南北部的差别不大。从脂肪酸组成来看,中华哲水蚤雌体、雄体和桡足幼体都摄食硅藻和甲藻,雌体和雄体摄食的硅藻远多于甲藻,而桡足幼体摄食的甲藻则比雌体和雄体多。雄体和桡足幼体植食性的程度高于雌体,而雌体则可能由于繁殖活动的需要,还摄食了原生动物等其它一些营养丰富的食物。对冷水团内外中华哲水蚤脂肪酸组成研究发现,桡足幼体比雌体积累了更多的脂肪酸以满足度夏过程中的能量需求和后期繁殖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朱长寿  陈栩  黄加祺 《台湾海峡》1999,18(3):309-313
根据1990年5月至1991年1月采自湄洲岛海域的浮游动物样品,鉴定出10种终生浮游动物和12类阶段性浮游幼体,桡足类的种类和数量在群落中均占优势。中华哲水蚤、精致真刺水蚤、中华假磷虾、肥胖箭虫和短尾类溲状幼体为主要优势种。海龙箭虫、拟经车浅室水母、针刺真浮莹等10种,四季都有分布,本文还描述了总生物量,总个体和主要种类的分布,并对夏季浮游动物的分布与上升流的关系,以及总生物量季节纱明显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脂肪酸标记法是浮游动物食性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将提取的脂质区分为中性脂和极性脂,可以进一步查明不同脂质在浮游动物食性研究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脂质的脂肪酸构成,对2013年1月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期间在罗斯海采集的5种优势种桡足类的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5种桡足类的极性脂脂肪酸具有相似的组成,无法给出桡足类食性差异信息,食性信息主要体现于中性脂脂肪酸组成的差异.通过分析中性脂脂肪酸的组成信息,将5种桡足类的食性分为三类:Cala-noides acutus和Calanus propinquus主要摄食浮游植物,Metridia gerlachei及小型桡足类Oncaea curvata为杂食性种,Paraeuchaeta antarctica为肉食性种.本文的结果说明,在应用脂肪酸作为浮游动物食性标记的研究中,应尽量区分不同脂质种类的脂肪酸信息,从而得到更为精确的浮游动物食性信息.  相似文献   

5.
根据2013/2014年夏季在南极南设得兰群岛周边海域使用北太平洋网采样品及同步环境调查资料,分析了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拟长臂樱磷虾(Thysanoessa macrura)、尖角似哲水蚤(Calanoides acutus)和近缘哲水蚤(Calanus propinquus)这四种优势浮游动物的丰度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极大磷虾和拟长臂樱磷虾在南设得兰海域均有较为广泛的分布,其中南极大磷虾丰度较高,且它们的水平分布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分离。在研究海域东部的南奥克尼群岛(South Orkneys)邻近海域发现了大量的南极大磷虾原蚤状C期幼体,表明大磷虾曾于1月中上旬左右产卵繁殖。研究海域的东部南极大磷虾种群结构以幼体前期为主,而西部的种群结构则以幼体后期、未成体和成体为主。尖角似哲水蚤和近缘哲水蚤的空间分布也较为广泛,且两者分布基本一致。东部南奥克尼群岛临近海域的浮游植物浓度较低,这可能是大量南极大磷虾幼体和桡足类摄食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汤宏俊  孙松 《海洋与湖沼》2015,46(1):148-156
利用现场海水培养实验,结合浮游动物网样数据,研究长江口邻近海域几种优势桡足类(中华哲水蚤、背针胸刺水蚤、太平洋纺锤水蚤和精致真刺水蚤)对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影响。结果表明,精致真刺水蚤虽然属于肉食性种类,但几乎不摄食微型浮游动物;其余三种杂食性桡足类中华哲水蚤、背针胸刺水蚤和太平洋纺锤水蚤对微型浮游动物(纤毛虫+异养甲藻)的摄食率分别为0.66、0.09和0.59μg C/(ind·d),分别占其日总摄食量的29%、24%和37%。其中,异养甲藻在初始生物量和对桡足类饵料贡献上分别占整个微型浮游动物的30%和28%,是微型浮游动物中一个重要的组成类群。中华哲水蚤对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与初始食物浓度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对体长20μm纤毛虫的清滤率要明显高于对体长20μm的纤毛虫(P0.01)的清滤率,表明其偏好摄食较大个体的食物。通过Chesson选择性指数显示,尽管微型浮游动物在生物量上远小于浮游植物,但桡足类能优先选择摄食微型浮游动物;进一步结合网采浮游动物数据,获得各站三种优势桡足类丰度平均占桡足类总丰度的77%,但它们对微型浮游动物现存生物量的摄食压力仅为0.8%,表明桡足类对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的下行控制作用并不明显,仍有大部分微型浮游动物生物量未通过摄食途径进入到桡足类群落中。  相似文献   

7.
南黄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根据2014年春、秋季南黄海16个站位的生物样品进行了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研究。共鉴定出99种浮游动物,其中春季68种,秋季78种。除浮游幼虫外,种类较多的类群是桡足类(34种,占总种类数的34.3%)、水螅水母(13种,13.1%)和端足类(5种,5.0%)。春季优势种为夜光虫(Y=0.259 7)、桡足幼体(Y=0.135 3)、拟长腹剑水蚤(Y=0.060 8)和伪长腹剑水蚤(Y=0.022 4),秋季时桡足幼体(Y=0.335 9)、伪长腹剑水蚤(Y=0.115 7)、强额拟哲水蚤(Y=0.053 3)、桡足类无节幼虫(Y=0.051 4)和拟长腹剑水蚤(Y=0.041 0)是优势种。春季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1 555.1 mg/m~3,秋季为425.8 mg/m~3。春季平均丰度为9 551.4个/m~3,秋季为2 103.7个/m~3。秋季香农-威纳指数、丰富度和均匀度结果皆比春季的高。浮游动物生物量与温度和水深相关性更高;丰度和温度相关性最高,其次和水深相关。  相似文献   

8.
在春季,以中肋骨条藻和海洋原甲藻培养中华哲水蚤,以饥饿培养作为对照,测定了饵料的脂肪酸和挥发性不饱和醛类的组成和含量、雌体的产卵率和卵的孵化率,试图探讨藻类生化组成对桡足类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中肋骨条藻单不饱和脂肪酸、?16脂肪酸的含量相对较高,而海洋原甲藻则具有更高含量的总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ω3、?ω6、?18脂肪酸。中肋骨条藻和海洋原甲藻分别测得了6种和3种不饱和醛类,二者醛类总含量分别为1438.95μg/g和114.58μg/g。在饥饿的情况下,中华哲水蚤的产卵会停止。中华哲水蚤在中肋骨条藻和海洋原甲藻培养下并没有表现出产卵率和孵化率的差异,一方面说明并非所有的硅藻都会对桡足类的繁殖产生抑制作用,另一方面说明藻类进入桡足类体内以后并未因其生化组成的差异对卵的孵化产生影响。中肋骨条藻培养下中华哲水蚤具有更高的死亡率,表明硅藻在浓度较高时会对桡足类的存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全球河口海域屡屡爆发褐潮,但我们对致因种抑食金球藻和浮游桡足类之间的营养关系还不甚清楚。我们就浮游桡足类火腿伪镖水蚤摄食抑食金球藻中国株的单种或混合饵料时的摄食行为和生长、发育等表现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火腿伪镖水蚤的无节幼体、桡足幼体和成体摄食单种抑食金球藻饵料时,摄食率和食物浓度之间的关系符合米氏方程。较之桡足类幼体和成体,无节幼体摄食抑食金球藻时的Imax(最大摄食率)值最大,同时大于其摄食中肋骨条藻的Imax值。通常情况下,火腿伪镖水蚤在摄食抑食金球藻和中肋骨条藻的混合饵料时避食抑食金球藻,但于无节幼体,这种情况并不明显。无节幼体摄食单种抑食金球藻饵料在无节幼体期末期死亡,无法进入桡足类幼体期,与饥饿状态下的个体相似。但是,饵料中抑食金球藻的存在对桡足幼体的生长无明显效应,但却极大地减少了成体的生殖率。我们的研究表明火腿伪镖水蚤无节幼体,在褐潮的控制中有潜在作用,然而,这种潜在控制作用由于桡足类种群的衰落难以持续。  相似文献   

10.
小型桡足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   总被引:32,自引:10,他引:32  
王荣  张鸿雁  王克  左涛 《海洋与湖沼》2002,33(5):453-460
依据渤海周年的中型浮游动物网样品 ,研究了小型桡足类的优势种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parvus)、强额拟哲水蚤 (Paracalanuscrassirostris)和双刺纺锤水蚤 (Acartiabifilosa)生物量的季节变动、分布和年产量 ,并与渤海大型桡足类的优势种中华哲水蚤 (Calanussinicus)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三种小型桡足类成体的年产量分别为 2 4 .89、1 0 .83和 1 9.5 4mgC/(m3·a) ,中华哲水蚤的年产量为 1 8.30mgC/(m3·a)。小型桡足类主要分布在近岸 ,特别是渤海湾和莱州湾 ,这里正好是许多经济鱼类的产卵场和育幼场 ;而中华哲水蚤主要分布在中央水域。小型桡足类的高峰季节持续时间长 ,从 4月到 1 0月 ,覆盖了几乎所有仔稚鱼大量出现的月份 ;而中华哲水蚤高峰季节持续时间短 ,仅 6月和 7月。另外 ,在粒度上 ,小型桡足类的卵、无节幼体、桡足幼体和成体都比中华哲水蚤等大型桡足类小了一个数量级 (按体积计 ) ,特别适合作为仔稚鱼的饵料。因此认为 ,在近海生态系统中 ,小型桡足类较之大型桡足类起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对山东半岛东部、北部及渤海海峡地区的地方性天气-冷流低云,作了初步的分析。着重分析产生这种低云的环流特点及殊地理环境,分析归纳出这种低云的预测方法及判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中太平洋北部海盆表层和柱状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分析鉴定,讨论了该调查区处在溶跃面以下表层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的种数与水深变化的关系,推测出本调查区中Ⅰ区的碳酸盐补偿深度约5300米。根据地层中出现的标准化石,对柱状岩芯M_(14)进行了地层年代划分。最上部地层年代约为27万年前,向下1米处年代约为44万年前,3.66米处年代约为122万年前。  相似文献   

13.
根据大量田间试验和调查资料分析,作者提出烟单14号玉米生长过程中,小喇叭口期土壤中全氮、大喇叭口期土壤中速效磷的含量与产量相关密切。并据此建立了产量及构成三因素与土壤养分间的最优相关模型。  相似文献   

14.
热带气旋对黄、渤海影响的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统计分析了1949—2000年共52年影响黄、渤海的热带气旋时空分布特点及ENS0、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影响黄、渤海的热带气旋关系。结果表明,西太平洋热带气放以四种主要路径影响黄、渤海,其影响时间、频数及强度均有不同。ENSO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位置将影响热带气旋对黄、渤海影响的路径和频数。  相似文献   

15.
波浪对稳定海湾形成过程的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一个稳定海湾形成过程的实验,研究了以波浪侵蚀为主的沙质海岸,在人工岬控制下海岸变形与波浪特性的关系。从而为海岸蚀退的预测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浮力平流直接影响着海洋内部的湍流混合过程,制约着海洋热盐结构的形成和变化。这一过程在浅海,尤其在象渤黄海那样具有较强浮力平流的中国大陆沿岸带海区,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主要讨论浅海浮力平流对温跃层和海洋锋的影响,从理论上导出在浮力平流效应作用下期混合锋的公式,并以南黄海为例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7.
开发胶东温泉地热水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热水中阴离子的组分与温泉水类型,指出其中Ⅱ_1、Ⅱ_2:型水温高,日采水量大,矿化度高,水质复杂,相应的环境效应明显.提出地热水的大规模开采以及尾水的大量排放,对温泉周边的生态环境、工程环境、土壤及地下水等方面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讨论Bowen数的意义、功能和计算法。同时,依据多年水文气象实测资料作统计,计算出东中国海的Bo值。其结果绘制成1月至12月的月平均分布图,从而对本海域的Bo分布特点作详细分析介绍。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开放实验室IAP-AGCM(二层大气环流模式),针对黑潮弯曲时的北太平洋冬季表层海温(SST)异常进行八个月的数值积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黑潮弯曲时北太平洋冬季SST异常对大气低频振荡的影响具有明显的30-60d振荡的特征;在北半球的30-60d振荡,大部分地区为向西传播,在南半球则为向东传播;其经向传播较为复杂,在120°E剖面上以向南传播为主;热带地区受此SST异常的影响以西太平洋、印度洋大气加热场的30-60d振荡为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用1951—1986年赤道太平洋(10°S—10°N,180—85°W)海表面温度(SST)与南方涛动指数及副热带高压特征指数,重点探讨了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得出了起主导作用的因素,认为与选取代表赤道太平洋平均海面温度的海区范围和选用代表南方涛动的两个气压站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