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4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34篇
海洋学   74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1.
南海曾母盆地南部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母盆地作为发育于古巽他陆架上的盆地,南部的古巽他河所携带的巨量沉积物和曾母盆地的陆架特征使得陆架边缘三角洲在曾母盆地南部发育成为必然。通过对曾母盆地中中新世以来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地震、钻井及进积特征分析,认为曾母盆地内陆架边缘三角洲的沉积形态呈分别向陆和向海减薄的楔形体,古巽他河携带多期次的沉积物向陆坡沉积过程中形成多套沉积复合体,这些沉积体由于具有良好的生储条件,因而具有重要的油气勘探价值。  相似文献   
22.
中国大陆东部边缘发育的中生代混杂岩增生带、中侏罗世末期以来形成的NE—NNE向构造格局以及大规模岩浆活动形成的NNE向火山岩带等地质构造特征揭示,中生代发生了古太平洋板块向中国大陆东部边缘NNW向的俯冲活动。位于南海东部的厚层残余中生界揭示了与此同时南海广泛的沉积作用。此次研究结果证实,南海东部的中生界并非是中特提斯海的东向延伸,而是西太平洋构造域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3.
综合国际地质大会有关巴伦支海-喀拉海地区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文介绍了巴伦支海盆的地质、构造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巴伦支海-喀拉海区的地壳剖面自上而下分为沉积盖层、形变和褶皱复合体、结晶上地壳层-太古代-元古代花岗片麻岩和下地壳层;其沉积盖层可划分为下石炭系、上石炭系-下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上白垩统-新生界5套沉积层,三叠纪、侏罗纪泥岩、二叠纪泥岩和白垩纪海相泥岩是主要烃源岩,储层有二叠纪、三叠纪和侏罗纪砂岩,尤其是三叠纪大型斜坡三角洲沉积体和中始新世砂岩是本区最重要储层。油气地质研究结果认为本区具有良好的油气潜力。  相似文献   
24.
Chia  -  Yen  Ku  许树坤  孙桂华 《海洋地质》2009,(4):10-22
菲律宾海板块沿台湾岛和吕宋岛之间东倾的马尼拉海沟向欧亚板块仰冲。板块汇聚边缘自南而北逐渐由南海岩石圈的正常俯冲过渡到台湾造山带的初始碰撞。与俯冲相关的地震遍及台湾附近,往台湾方向增生体急剧增宽。为了认识这种以俯冲一碰撞转换带为特征的汇聚板块边缘,我们分析了12条位于吕宋岛与台湾岛之间横切马尼拉海沟的地震反射剖面。结果显示,南海海盆北部基底通常向东和向南倾。在马尼拉海沟北段,海沟充填沉积物南部比北部多,t0层序界面是近海沉积与海沟充填沉积物的界面。可能由于台湾地区的碰撞作用,t0层序北部坡度更平缓或者被抬升。构造分析显示,马尼拉海沟北段俯冲地壳具有三个特征带:正断层带(NFZ)、原始逆冲带(PTZ)和逆冲带(TZ)。正断层带主要由俯冲地壳顶部或上部的一系列正断层组成,在接近深海沟的部位,这些正断层逐渐被海沟充填沉积物所覆盖,暗示正断层带发生在地壳开始弯曲、并引起上部沉积层重力变化的地方。由于增生体附近板块边缘强烈的汇聚作用,一些被埋藏的正断层而被活化为隐伏逆冲断层。原始逆冲带位于正断层带和增生体的前缘逆冲带之间,含隐伏的逆冲断层或者褶皱而不是逆冲断层。海沟区正断层、隐伏逆冲断层和逆冲断层在地壳结构中的连续分布,指示隐伏逆冲断层是沿着之前拉张正断层的位置发育的。上部沉积层的脆性变形很可能是强烈的挤压作用和水分较少的原因所致,最终隐伏逆冲断层可能向上发展,成为海底逆冲断层。  相似文献   
25.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陆坡区10.5 Ma以来的沉积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陆坡区10.5Ma以来的地震相分析,共识别出席状平行亚平行地震相、透镜状前积地震相、深切河谷地震相、帚状地震相和杂乱地震相,不同的地震相分别代表不同的沉积体系类型。综合所识别的地震相类型,分析了陆架边缘下切谷、浊积扇和陆架边缘三角洲3种主要的沉积体系及其配置关系。物源供给是影响陆坡区沉积体系发育的最重要因素,是沉积体系发育的物质基础,海平面变化和构造运动为沉积体系发育提供了可容纳空间,3种影响因素共同影响了陆坡区沉积体系的发育。  相似文献   
26.
通过对海南岛海岸带野外考察,在文昌市铜鼓岭石头公园观察到高程为30m的海平面遗迹,在东方市黄流镇观察到高程为25~35m的海平面遗迹,在三亚市鹿回头观察到高程为2.5m的海平面遗迹。综合研究前人在该区关于海平面变化的研究成果,得出如下几点初步认识:(1)南海及其周缘地区中全新世以来海平面呈下降趋势,海平面最高位置出现在7000a左右、高于现代海平面3m左右的位置;(2)南海中全新世以来海平面遗迹所揭示的古海平面高程的差异性是古海平面本身持续下降和该区地壳差异性垂直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3)南海及其周缘地区中全新世期间中央海盆及其西缘的珠江口、红河、湄公河和昭披耶河4个河流三角洲地区为构造沉降区,而南海周缘的台湾岛、雷州半岛、印支半岛、南马来半岛、爪哇岛和苏拉威西岛6个地区为构造抬升区,抬升幅度最大的地方在台湾岛。  相似文献   
27.
PETROBAR(巴伦支海区域性石油地质研究)是一个由挪威研究理事会(NFR)及StatoilHydro赞助的、PETROMAKS项目下属的大型跨学科研究课题。参与这个研究课题的有:地学部(项目负责)、地球物理研究所(PGP)、奥斯陆大学、地球科学部、卑尔根大学、斯塔瓦格国际研究所(IRIS)、挪威地质调查局以及火山盆地石油研究所(VBPR)。我们也将与俄罗斯的科学家和研究机构合作。  相似文献   
28.
北极大陆架面积约2600×10^4km2,这片广阔的大陆架地区被分为若干盆地和潜在油气区。俄罗斯北极区内有两大地块,即东部地块和西部地块。这两大地块均形成于陆壳基底之上,被Gakkel扩张脊和邻近的深水拗陷隔歼,并于晚元古代、泥盆纪、晚二叠世-二叠纪和白垩纪-早第三纪的裂陷作用阶段被多次改造。西部地块由巴伦支海一喀拉海陆架组成,且延伸至两拉普帖夫海;东部地块则由拉普贴夫海东部、东西伯利亚和Chukcha盆地所组成。  相似文献   
29.
Jesper  Kresten  Nielsen  Yanan  She  Jan  Kresten  Nielsen  Nils  -  Martin  Hanken  Sten-  Andreas  Grundvag  吴峧歧 《海洋地质》2008,24(3)
在东格陵兰盆地,晚二叠Ravnefjeld组(FoldvikCreek群)海相沉积物属Wuchiapingian期(Stemmerik等,2001),遍布整个东格陵兰盆地的Ravnefjeld组由三套生物扰动粉砂岩夹两套薄层状泥页岩组成(Piasecki和Stemmerik,1991)。这些富含有机质的薄层沉积是易于生油的烃源岩,其平均总有机碳含量为4wt%,HI值为300~400mg/g TOC,属于Ⅱ型于酪根(Christiansen等,1993)。黄铁矿莓球的含量表明这种薄层的沉积条件为含硫底水,生物扰动单元代表半氧化-氧化条件(Nielsen和Shen2004),氧化还原敏感元素也指示了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30.
1995年以来,俄罗斯海上地质勘探公司(SEVMORGEO)同步采集了广角反射/折射剖面(WARRP)、多道地震(MCS)和测深等资料,即测线1—4AR。这些测线穿越整个巴伦支海-喀拉海地区和Paikhoy—Novozemelskiy褶皱带,测线3AR的北部和测线4AR的东南部连接SevemayaZemlya群岛前缘和Taimyr半岛北部,显然为研究北喀拉海地体(板块)的深部构造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