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11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基于PPM(Pulse Position Modulation)硬判决检错的ARQ-FSO(Automatic Repeat Request-Free Space Optical)通信系统结合了PPM硬判决和新的ARQ协议.该系统以PPM硬判决的结果代替了传统ARQ的监督码元作为数据的检错依据,同时只重传数据包里面译码失败部分的PPM符号,消除了传统ARQ中用来检错的信息冗余,提高了系统的效率.理论分析表明该方案能够有效地改善硬判决误码率,其通过率也优于传统ARQ,适用于较低误码率、低复杂度的自由空间光通信场景.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介了我院应用日立MRP—7000的初步经验,提出性能稳定、图象质量好、软件技术先进的中、低场强的永磁型磁共振成像系统仍然适合于我国的各种类型的医疗机构.  相似文献   
13.
气象预报智能系统集成化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气象预测预报是人类的一种复杂的认知行为,气象智能系统的集成和任务分配应当以预测预报行为的认知进程为依据,在气象预报智能系统的集成过程中,具有天气过程理解能力的集成平台的设计是一个关键的步骤。  相似文献   
14.

In situ stress is not only a vital indicator for selecting explorative regions of coalbed methane (CBM), but also a pivotal factor affecting CBM production. The present study explored whether in situ stress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CBM in western Guizhou, China. To this end, we collected injection/falloff well test data and gas content data from 70 coal seams in 28 wells. The study found that from top to bottom, strike slip fault stress fields (<?500 m), normal fault stress fields (500–1000 m) and strike slip fault stress fields (>?1000 m) were successively developed in western Guizhou. The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vertical permeability in western Guizhou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stress fields' transformation location. The coal permeability in the western part in Guizhou presents a tendency of increase followed by decrease as a result of increased burial depth. The vertical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seam gas content are controlled mainly by reservoir press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ervoir pressure and buried depth shows a linear increase. The CBM in western Guizhou is divided vertically into three development potential regions dependent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urial depth, permeability and gas content of coal seams. The most favorable vertical development potential region in western Guizhou is 500–1000 m. This region exhibits high gas content, high permeability and moderate burial depth, which are favorable for the production of CBM. Thes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basis for geological selection and engineering implementation of CBM in western Guizhou.

  相似文献   
15.
16.
陆基保障工作是依托“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以下简称“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开展的一项兼具日常公务办理和应急事件处置的综合事务性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包括:跟踪航次动向、保障海陆联通、协调船舶靠港、落实航次宣传以及为“蛟龙”号试验性应用工作领导小组和海上现场指挥部提供技术支撑等。文章回顾了“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陆基保障工作开展情况,分析了工作特点和存在问题,针对下一步多机构联合和多潜水器协同作业模式下的深远海科考航次特点,提出了陆基保障工作的数字化建设和保密机制建设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7.
建设功能齐全、能够服务于海洋探测技术的公共研发平台是推动我国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技术装备研发和成果转化的重要支撑。基于此,当前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已开展集装备研发制造、性能测试、规范化海试、技术咨询与培训等功能一体化的深海技术装备公共研发平台的建设工作。本研究以深海技术装备公共研发平台为例,介绍平台在硬件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阐述了平台运行管理制度的建设情况,论述了平台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之处,以期为其他公共研发平台的建设工作提供有益借鉴和经验。  相似文献   
18.
船载低频多波束测深声纳、侧扫声纳可以对深海海底地形地貌进行快速、高效、大面积探测,但其测量精度有限,难以满足深海科学考察、资源勘探开发对高精度海底地形地貌的需求。随着各类大深度水下移动载体(如深海拖体、水下机器人、遥控潜器和载人潜水器)的涌现,特别是各类耐高压测绘声纳的商业化,使大深度近海底精细地形地貌探测成为可能。首先分析了多波束测深声纳、侧扫声纳和测深侧扫声纳等3种测绘声纳的基本原理,然后分别介绍了各类测绘声纳的国内外典型商业化产品,并通过典型实例分析了其在大深度近海底精细测绘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9.
石灰岩腐岩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则民  唐正光 《地质论评》2007,53(3):I0007-I0008
碳酸盐岩风化剖面非饱和带内的白色粉末状物质应属碳酸盐岩腐岩,剖面上部覆盖有一定厚度的土层是此类腐岩发育的必要条件。对昆明富民石灰岩风化剖面的研究表明,石灰岩腐岩呈白色或灰白色,结构疏松,密度、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为1.8081g/cm^3、32.65%和774.8139×10^-3 μm^2,其母岩的对应指标分别为2.6966g/cm^3、0.05%和0.0084×10^-3 μm^2,综合差异显著。石灰岩腐岩吸水性强、给水能力差,容水度30%,持水度25%。基于铸体薄片的显微观察发现,腐岩粒间孔隙及溶蚀孔隙发育,面孔率达19%;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可见泥晶方解石集合体之间的蜂窝状溶孔和方解石颗粒之间的粒间孔。石灰岩向腐岩的转变是通过其结构体风化前锋的扩展实现的。微观尺度上,石灰岩结构体属非连续的颗粒集合体,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很强的潜在吸附能力。覆盖有土层的非饱和带多属潮湿环境,能保持较高的相对湿度。当在压力及浓度梯度驱动下侵入石灰岩结构体的水汽分子凝结为液态水时,可对方解石颗粒产生楔裂作用,削弱粒间或粒内的结构连接,使其集合体发生一定程度的体膨胀,从而形成腐岩壳。随着时间加长,风化前锋逐渐扩展,岩石结构体最终转化为腐岩结构体。石灰岩腐岩是在高湿度包气带环境中经吸湿膨胀作用形成的,是石灰岩物理风化的产物;渗入水的溶滤作用主要发生在腐岩的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广东各数字化形变观测仪器潮汐因子中误差、相位滞后及仪器零漂等参量的计算,对仪器观测资料的连续性、稳定性及观测质量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分析结果认为:各台仪器的观测精度基本达到了中国地震局形变Ⅰ类台的标准;地倾斜类观测仪器精度高,稳定性好,尤其是水管倾斜仪的稳定性及精度较高;垂直摆倾斜仪的漂移较大且资料精度较低.伸缩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