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1篇
  免费   137篇
  国内免费   106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633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44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环境气象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对城市热岛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简单介绍了绿化对改善城市热环境的研究成果。目前城市气象服务中的气象指标以及城市灾害性天气监测中存在的不足。总结了城市气候研究的热点为城市热环境和大气气溶胶,指出了利用数值模拟研究气溶胶气候效应是今后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梅雨锋云系的结构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9,他引:7  
姚秀萍  于玉斌  赵兵科 《高原气象》2005,24(6):1002-1011
利用逐时卫星遥感观测资料和地面测站的降水资料,分析了江淮流域2003年6月22~26日暴雨过程中梅雨锋云系的演变、结构特征和形成原因。结果表明,梅雨锋云系为一条TBB的低值带,稳定少动,其上分布着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而中尺度对流系统是由不同尺度、不同强度.的对流单体(包括中β和中γ尺度对流单体)组成的,从而使得梅雨锋云系产生不均匀的降水分布(包括时间上和空间上)。在该暴雨过程中,梅雨锋云系充分体现了中尺度对流系统中所包括的3类组织结构形式。梅雨锋云系与中高纬度云系或热带辐合带云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暴雨过程关系密切,梅雨锋云系的维持和发展与强大的黄淮气旋云系直接相关,它是江淮流域上空冷暖气流交汇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隆升对西北地区降水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广洲  程国栋 《高原气象》2003,22(10):67-74
青藏高原的隆升是地质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地质事件,中国对西北干旱气候与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本利用CCM3模式模拟了高原隆升前和隆升至临界高度时,西北地区的降水与现在的差别,从而初步探讨了高原隆升对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原隆升对西北地区降水有明显影响。隆升前,西北地区年降水比现在偏多约150mm;随着高原隆升西北地区年降水逐步减少,到高原隆升至临界高度时,西北地区降水比高原隆升前约减少了77mm,但仍比现在多约73mm。在不同季节,降水的变化是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4.
假拉  周顺武 《高原气象》2003,22(10):132-137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对印度洋海表面温度距平(SSTA)进行分解,分析了印度洋海温场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通过合成分析、奇异值(SVD)分解等方法,结果表明,前期和同期的印度洋海表温度距平分布场与夏季高原降水相关显,西印度洋-非洲东海岸赤道地区的SSTA与高原夏季降水联系最密切;当春、夏季印度洋西部海温出现明显负(正)距平时,当年印度夏季风偏强(弱),高原夏季降水普遍偏多(少)。  相似文献   
5.
黄仪方  李跃清 《高原气象》2003,22(10):32-39
应用奇异值分解(SVD)技术,研究了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与东亚地区上空500hPa高度场及其东侧川渝地区春季气温场的时空联系和冷暖异常成因。结果表明:前期冬季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与后期春季高度场的第一模态代表了两场间的主要耦合特征,具有显的时空相关;前期冬季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通过影响后期春季500hPa高度场,导致高原东侧川渝地区春季气温异常;冬季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偏强(弱),则后期春季东亚上空500hPa高度场偏高(低),川渝地区春季气温偏高(低);加热场高度场一气温场之间的这种非同步联系,表明冬季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异常,通过影响未来春季大气环流变化,是造成高原东侧川渝地区春季气温异常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利用PSU/NCAR的高分辨率中尺度非静力数值模式MM5,模拟了2001年9月18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侧的绵阳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高分辨率数值模式对触发本次降水过程的β中尺度对流系统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高分辨率模拟输出显示“9.18”绵阳大暴雨与边界层内一个中尺度辐合扰动的发展和移动相伴,且中尺度辐合扰动还诱发了一个时间尺度约为6h的β中尺度涡旋和强烈发展的降水雨团。模拟还显示受高原地形影响,该β中尺度对流系统具有独特的动力和热力结构。其动力特征是强上升运动和超强散度柱与对流层低层强涡度互耦发展,热力特征是对流层低层具有对流不稳定能量,中层具有斜压不稳定能量。中尺度对流系统具有两支上升人流和两支下沉出流,低层人流(东南气流)触发低层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中层人流(高原近地层偏西暖湿气流)触发中层大气斜压不稳定能量释放,两种不稳定能量共同作用促使对流雨团强烈发展,形成绵阳大暴雨。  相似文献   
7.
"2001.9.18"华西突发性强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利用地面、高空和卫星观测等资料,分析了2001年9月18~20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侧的强暴雨天气过程,揭示了暴雨的激发机制和若于中尺度特征.主要结果是(1)导致本次突发性强暴雨天气的中尺度系统是在一天内,在同一区域重复新生的2个中-β尺度对流云团.(2)边界层东南低空急流的不断加强和非地转变化对强降水天气起积极作用.(3)在强降水天气发生的每一时段,散度变化均较涡度变化对强降水天气的指示性好,前者与暴雨的关系更为密切.(4)大气运动非平衡强迫激发气流辐合增长是强降水天气的主要激发机制,未来12 h强降水发生的区域、降水强度、中心变化与非平衡强负值区变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利用单向嵌套中尺度非静力数值模式MM5,对1998年7月4~5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侧一次典型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式能较好地模拟这次过程,并成功地模拟出了与这次过程密切相关的中尺度系统;去掉冷空气的影响后,低层辐合气流减弱,造成降水明显减弱;而盆地内能的增加则能促进中尺度系统的形成;改变初始时刻不同地区低层水汽含量的试验证明,暴雨过程前水汽的聚集程度和暴雨过程中是否维持水汽输送机制是判断一次暴雨过程雨量大小的关键因素之一.地形试验证明,大地形发生显著改变后,影响系统、低空急流的位置和强度、冷空气路径等也都发生了显著改变.由此推断,四川特殊的气候特征就是由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高青云 《高原气象》2004,23(Z1):46-52
利用常规物理量场和GMS-5卫星云图逐时资料,对2002年6月8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侧四川盆地的一次MCC型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特大暴雨过程产生在宽槽暖湿区内,是由西南低空急流组织的两个MCC先后影响所致,具有低空辐合(正涡度)、高空强辐散(负涡度)的动力结构,MCC及特大暴雨的发展和维持与高空急流入口区同低空急流出口区次级环流上升支的叠加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0.
西南地区区域洪涝的概念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91 2001年5~9月寸滩(寸滩位于重庆市区以东,长江干流北岸)逐日08时流量分析和区域洪涝暴雨的成因分析,得到几点认识(1)西南地区区域洪涝主要发生在四川盆地,造成区域洪涝的主要因素是流域底水条件和由暴雨造成的面雨量,两者缺一不可.(2)西南地区区域洪涝的概念模型可以以不同的寸滩流量条件与不同的间隔天数、不同的流域性降水条件表示,也可以以第一次区域洪涝出现前、后,不同的间隔天数与不同的流域性降水条件表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