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33篇
大气科学   89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51.
太原冬季PM2.5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5年12月—2006年2月在太原市区持续观测了气溶胶细粒子PM2.5, 并应用Sunset碳分析仪进行了有机碳 (organic carbon, OC) 和元素碳 (elemental carbon, EC) 的测定。结果表明:太原冬季PM2.5, OC和EC浓度均较高, 其中PM2.5日平均浓度变化范围为25.4~419.0 μg/m3, 日平均浓度为193.4±102.3 μg/m3, OC平均浓度为28.9±14.8 μg/m3, EC平均浓度为4.8±2.2 μg/m3, OC/EC平均比值是7.0±3.9, 即太原市冬季PM2.5和碳气溶胶污染严重。OC在PM 2.5中占18.6%, EC占2.9%, 这表明碳气溶胶是太原大气细粒子污染控制的关键组分。在太原市冬季, 采暖燃烧的煤是OC和EC的主要贡献源, 造成OC大大高于EC, 从而使OC/EC比值增大。各种气象条件对PM2.5, OC, EC和OC/EC比值的变化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特别是大雾天气、相对湿度、风速和降雪是影响碳气溶胶浓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2.
姚彩霞  魏凤英  韩雪  任璞  杨英  郭俊龙 《气象》2007,33(5):100-104
使用山西省内59个测站1961-2005年月降水量、月平均气温资料和同期北半球500hPa高度、北太平洋10°S-50°N、120°E-80°W范围的海表温度等资料,首先定义了表征山西干旱程度的指数;使用三次样条函数及功率谱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山西省干旱的气候特点及其前兆信号。分析结果表明,山西干旱不仅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此外还具有2年、3.5年和5.6年的显著年际变化特征。在此分析基础上对原华北多尺度组合干旱预测模型进行了改进与调整,建立了山西干旱的多尺度组合预测模型,并进行了一系列预测效果检验。2000-2005年各月、季独立样本的干旱等级预测结果表明,该预测模型对山西大部分地区的干旱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53.
根据8年来跟踪调研成果,果树辨证管理技术就是一种能够适应恶劣气候变化的果树管理新学科和新技术系统,这种技术已经在苹果、桃、枣、梨、杏、李子、葡萄等果树进行实践,证明它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管理方法。特别是它控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的机制,改变了“桃三杏四梨五年”的概念,表现出生态、早产、高产、低投入、管理简化、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等诸多优势。  相似文献   
54.
利用2005—2017年卫星、实况探测、L波段探空秒数据和NCEP/NCAR FNL 1°×1°再分析等资料,采用天气学和动力诊断分析等方法,对黄河中游地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MCC)进行天气学分型,并对其结构特征及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黄河中游地区MCC主要生成在夏季,多在傍晚至次日凌晨发展成熟,生命史长、移动缓慢,以暴雨及以上量级降水为主,雨强大,地域差异明显。2)依据200 hPa环流形势,将MCC分为3个主型,结合500 hPa形势特点,每个主型下分为不同副型。通过分析不同分型下MCC环境场及物理量空间结构特征及差异,提炼MCC强降水预报关键技术,建立MCC强降水预报物理模型。3)MCC形成在低层比湿和能量扰动的正值中心附近,在低层扰动梯度大值区、靠近正中心的区域发展成熟。扰动正值中心所在高度、中心强度以及正扰动的厚度等物理因子与MCC发展以及降水强度关系密切。4)不同分型下,MCC不同生命阶段云系及环境大气的垂直变化存在明显差异。云顶高度下降,湿层加厚,凝结高度降低,逆温层消失,是MCC达到成熟的先兆信号。5)在200 hPa南亚高压稳定背景下,地面存在次天气尺度冷锋、中尺度高压和冷池;中尺度高压作用明显小于冷池,冷池强度和维持时间与MCC降水强度和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在200 hPa深厚低槽和西北急流或急流分支背景下,地面无冷池和中尺度高压形成,低层入流风速和温度梯度的加大是MCC发展成熟的重要因素,中尺度露点锋对MCC强降水的触发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55.
秦岭太白山的辐射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1979年夏季在秦岭太白山布点观测的结果分析了辐射平衡各分量在高山上与山下平地的差异及其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规律,同时也分析了太白山南北两面水平面及坡面上辐射平衡各分量的差异及下垫面反射率与坡地方位的关系。此外,还提出了消除地形对直接太阳辐射和散射辐射影响的方法及计算日平均反射率的合理方法。  相似文献   
56.
雅鲁藏布江中游江心洲、河漫滩面积及其指示的沙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鲁藏布江流域中游(贡嘎县至乃东区)江心洲和河漫滩等河流地貌发育,同时也发育了不同类型的风沙地貌,是雅鲁藏布江流域风沙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冬春季大范围裸露的江心洲和河漫滩,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沙源,也可能是北岸沙丘的物源。目前对江心洲和河漫滩面积动态变化过程及其与沙源之间的关系几乎没有研究。为此,本文通过对2019年11月至2020年8月遥感影像解译和风动力条件综合分析,探讨河床动态变化过程与沙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江心洲和河漫滩面积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主要受径流量的影响。江心洲面积3月最大(222.95 km2),8月最小(80.61 km2)。沙源比(河道内江心洲面积与水域面积的比值)具有明显时空变化规律,3月最大(2.00),8月最小(0.28)。河漫滩面积也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3月78.99 km2,8月仅45.45 km2。起沙风频率冬春季大,意味着3月风沙活动强度最大,8月最小。由此可知,江心洲和河漫滩能够为研究区的风沙灾害提供物源,而强风提供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57.
京津冀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对冬季地面瞬时强风预报要求越来越高。正确估计和预测冬季地面瞬时强风,尤其是复杂地形条件下的阵风高分辨率格点精准预报,对于提升重大活动服务保障、首都及周边地区城市安全运行及防灾减灾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京津冀长时间序列的实况观测资料,建立了阵风系数与稳定风速、风向、地形高度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模型,并结合客观统计分析方法、阵风观测数据融合技术、格点偏差订正技术,发展了一种既保留模式物理参数特征和阵风局地气候特征,又发挥格点偏差订正技术的阵风客观预报方法。冬季奥林匹克赛事期间批量检验和个例分析结果表明,基于阵风系数格点模型和模式后处理订正技术得到的百米级分辨率、分钟级更新的阵风客观预报产品,24 h预报时效内张家口赛区和延庆赛区考核站平均绝对误差分别在2.3 m/s和3.0 m/s以下,延庆赛区8级以上大风,阵风风速预报评分超过0.5,解决了复杂山区数值模式阵风预报误差大、几乎无法业务应用的瓶颈问题,满足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现场服务要求。  相似文献   
58.
Studies on the impact of solar activity on climate system are very important in understanding global climate change. Previous studies in this field were mostly focus on temperature, wind and geopotential height. In this paper, interdecadal correlations of solar activity with Winter Snow Depth Index (WSDI)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rctic Oscillation Index (AOI) and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Index (EAWMI) are detected respectively by using Solar Radio Flux (SRF), Total Solar Irradiance (TSI) and Solar Sunspot Number (SSN) data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Arctic Oscillation and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are typical modes of the East Asia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on interdecadal time scale over 11-year solar cycle, the sun modulated changes of winter snow depth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East Asia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t the fourth lag year,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SRF and snow depth is 0.8013 at 0.05 significance level by Monte-Carlo test method. Our study also shows that winter snow depth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has significant lead and lag correlations with Arctic Oscillation and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on long time scale. With more snow in winter, the phase of Arctic Oscillation is positive, and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is weak, while with less snow, the parameters are reversed. An example is the winter of 2012/2013, with decreased Tibetan Plateau snow, phase of Arctic Oscillation was negative, and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was strong.  相似文献   
59.
利用2017—2019年夏季(6—8月)太原市污染物浓度和气象逐小时数据,分析了太原南部城区O3浓度及其影响因子的变化特征,通过神经网络构建了O3与其影响因子的关系模型,并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2017—2019年夏季太原南部城区O3浓度超标天数分别为55 d、39 d、59 d,超标主要集中在6月和7月;O3浓度日变...  相似文献   
60.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the near-surface (neuston) copepods of the family Pontellidae was studied on the meridional transects through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Indian ocean between 12°N and 12°S and in the Bay of Bengal in the summer monsoon period. Eleven species of neuston pontellids were found. The common species Labidocera detruncate and Pontellopsis villosa have the sane high frequencies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ocean and in the Bay of Bengal. Some species are rarer in the Bay of Bengal than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ocean. In contrast, other species are more frequent in the Bay of Bengal. The special traits of the distribution in the Bay of Bengal coincide with the lower salinity in the bay than in the central ocean. The distribution of some neritic species from the Bay of Bengal to the south is dependent on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he water translocation to the south in the summer.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Indian Ocea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ommon neustonic pontellids is similar in the periods of the summer and winter monsoons. It is the result of the occupation of the region by the same equatorial water mas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