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6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89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728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91.
胶州湾内外水体部分化学、生物因子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 1997- 0 8~ 1998- 0 6间 5次海洋调查的基础上 ,分析讨论了胶州湾内外水体营养盐和叶绿素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从调查来看 ,硝酸盐和磷酸盐的季节变化呈双高峰 ,分别在 8月和 12月 (硝酸盐 :7.0~ 9.0 μmol/L;磷酸盐 :0 .4~ 0 .5 μmol/L) ,低值在 10月和 6月 (硝酸盐 :1.2~2 .2 μmol/L;磷酸盐 :0 .2~ 0 .3μmol/L)。硝酸盐的值湾内明显高于湾外。磷酸盐的值各站的差别较小。相对来说氨氮的季节变化规律不太明显。分析表明营养盐的季节变化受河流径流及水体内各生态过程的共同作用。叶绿素的季节变化呈春夏季高 (2 .6~ 5 .1mg/m3 ) ,冬季低 (0 .2~ 0 .6 mg/m3 )的特征。并从浮游植物碳量平面分布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92.
大豆异黄酮是广泛存在于大豆中的一类非甾族杂环多酚类化合物,它对鱼类生长的作用还未得到一致结论,这限制了大豆蛋白源鱼饲料的开发利用。本文综述了大豆异黄酮对鱼类生长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展望了该领域的研究方向,以期为鱼粉蛋白源替代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93.
以盐生杜氏藻(Dunaliella salina)为实验材料,研究在不同盐度(5,10,20,30,40,50,60,70,80,90,100,110,120,130)下处理不同时间后(12、24和48h),该藻的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盐生杜氏藻生长和进行光合作用的最适盐度为100,适宜盐度范围为20~110。在盐度过低(20)和过高(110)的胁迫条件下,盐生杜氏藻PSII的荧光指标(Fv/Fm、ΦPSII、Fv/Fo和rETR)显著降低。该藻的细胞密度和叶绿素含量均在盐度100时达到最大值。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盐生杜氏藻的荧光指标(Fv/Fm、ΦPSII、Fv/Fo和rETR)与细胞密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因此可通过PSII荧光指标的变化来反映该藻对盐胁迫的耐受性。本文还对盐胁迫下盐生杜氏藻的响应机制和叶绿素荧光技术在筛选耐盐微藻品种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94.
壳聚糖基水凝胶对肿瘤在体内外生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壳聚糖基水凝胶(CH)对肿瘤生长的影响。用MTT法检测水凝胶对Hela及SGC-7901两种肿瘤细胞体外生长增殖的影响。建立小鼠移植性肿瘤S180实体瘤模型,通过腹腔注射给药研究水凝胶的体内抑瘤效果。结果表明水凝胶能轻微抑制肿瘤细胞的体外生长,提高荷瘤小鼠免疫器官指数和细胞因子水平,显著抑制荷瘤小鼠体内肿瘤组织的生长。说明壳聚糖基水凝胶对肿瘤在体内外的生长具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95.
孔石莼新鲜藻体经低温干燥、乙醇浸提、旋转蒸发得到浸提物,再依次用乙酸乙酯、乙醚萃取,得到孔石莼水相提取物。在25℃,pH=7.5的K2HPO4-KH2PO4缓冲体系中,研究孔石莼水相提取物对黄嘌呤氧化酶活力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孔石莼水相提取物对黄嘌呤氧化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IC50为0.58mg/mL。进一步动力学分析表明,孔石莼水相提取物对黄嘌呤氧化酶为反竞争性可逆抑制作用,抑制常数KIS为0.40mg/mL。联合抑制作用研究发现,孔石莼水相提取物和别嘌呤醇为弱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96.
对分别采自辽东湾、莱州湾、海州湾和舟山的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4个野生群体的线粒体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分别得到长度为524 bp和658 bp的片段.2段序列的碱基组成均显示较高的A+T比例(16S rRNA基因70.8%,COⅠ基因63%),这与果蝇、虾类、蟹类等无脊椎动物的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研究结果相似.通过对三疣梭子蟹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遗传特征的研究,发现种内变异较低,在16个样本中,16S rRNA基因序列中共检测到1个变异位点,2种单倍型;COⅠ基因序列中共检测到4个变异位点,5种单倍型.另外,以中华绒螯蟹为外群探讨了梭子蟹科(Portunidea)几个属种的系统进化关系.用MEGA4.0软件中的NJ法构建了系统进化树,基于16S rRNA和COⅠ2种片段的聚类结果均显示梭子蟹属(Portunus)与美青蟹属(Callinectes)亲缘关系最近,先聚在一起,然后再与蟳属(Charybdis)聚在一起,最后才与外群中华绒螯蟹聚在一起,这一结果与传统分类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97.
选用高毒性微小亚历山大藻台湾株和菲律宾蛤仔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毒藻投喂量对贝类累积和排出麻痹性贝毒(PSP)的影响.实验分为累积和排出2个部分,累积实验设计了4个投喂梯度(A组:2.0×107cell/d、B组:7.0×107cell/d、C组:1.1×108cell/d和D组:2.0×108cell/d),在排出毒素阶段,每实验组又分成投喂无毒饵料藻组和饥饿组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不同投喂梯度组间PSP毒素累积存在明显差异.随着毒藻投喂量的增加,PSP毒性增加,但毒素累积率下降,这说明在一定范围内毒藻投喂量的大小对蛤仔的毒素累积有影响.A组、B组、C组的最高累积量依次为6.5,82.9,113.9μgSTXeq/100g,D组达到本实验的最高累积量154.1μgSTXeq/(100g),但累积率却随着投喂量的增加而递减,分别为1.79%,0.92%,0.42%和0.39%.停止投喂毒藻后蛤仔体内的PSP毒性迅速下降,在排出阶段,对投喂饵料组和饥饿组的比较结果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得出P<0.05,结果差异显著,饥饿组的毒性均高于投喂饵料藻组,说明投喂无毒饵料有助于菲律宾蛤仔体内的毒素排出.其中D饵料组和饥饿组间排出速率差异最明显,饵料组的排出速率为13.2 μgSTXeq/(100g·d),饥饿组的仅为8.3μgSTXeq/(100g·d),因此将菲律宾蛤仔归属于快速排毒者.  相似文献   
598.
萱藻不同发育阶段形态学及生活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所设定条件下,萱藻(Scytosiphon lomentaria)雌雄配子都可以自由放散,配子结合为合子后发育成为孢子体。孢子体在所设定条件下均可以生长,但其存在形式受到温度影响:在高温(20℃)条件下,孢子体主要以垫状体或类垫状形式存在,孢子体产生的孢子可以发育为新的孢子体;中等温度(13℃)条件下,孢子体以丝状体或类垫状体形式存在,可以产生单室孢子囊,放散的孢子发育为新的叶状体;低温条件下(9℃)孢子体主要以丝状体形式存在,发育缓慢。垫状体主要作为孢子体度夏及自我繁殖的一种形式存在。实验发现配子体的产生与发育主要受温度影响,受光周期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599.
应用植块法,比较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脾脏细胞在2种基础培养基和3个胎牛血清浓度下的体外培养效果。根据细胞的迁出、贴壁、细胞种类以及生长状况,得出大泷六线鱼脾脏细胞适宜的体外培养体系为:MEM+15%胎牛血清、pH7.2~7.4、20℃;培养产物由6种细胞组成,其中C型细胞培养120 d以上依然状态良好,并进行了传代培养。培养启动12 d后,C型细胞层上出现造血灶,造血灶细胞最长可以维持50 d以上。本研究为大泷六线鱼脾脏细胞系的构建和脾脏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00.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是一项成熟的分离分析技术。本文综述了基于HPLC的色素分析技术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中的应用历程。对这一技术在野外采样、样品预处理、色谱信息获得以及数据处理等环节的要求进行了详细描述,并结合相关研究进行了HPLC方法与其他方法的对比。介绍并讨论了此项技术面临的问题、最新进展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