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8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97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14篇
海洋学   530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01.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并预测了海沧经济开发区的环境地质条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该区原生地质环境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发生重大变化,而次生地质环境随着总体规划的逐步实施将变得更加美好。只要依据科学规律办事,经济建设与地质环境协调发展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2.
1992年6月湄洲湾海域溶解态Cu、Cd、Ni的含量范围(平均值)分别为0.37 ̄3.27(0.90)、0.009 ̄0.133(0.026)和0.43 ̄15.20(2.08)μg/dm^3,10月分别为0.46 ̄1.97(1.08)、0.015 ̄0.81(0.029)和046 ̄13.04(3.15)μg/dm^3。6月和10Cu、Cd、Ni含量分布,除了与夏秋季不同水系消长和潮汐的影响有关外,还与  相似文献   
103.
厦门潮间带泥滩和虾池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的丰度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1996年对厦门三处潮间带和两口虾池的小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小型底栖动物主要类群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此外,还有底栖桡足类、多毛类和寡毛类。三处潮间带海洋线虫的平均密度为60.13个/cm^2,占小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的94.46%。除了鸡屿中潮区和低潮区外,其他潮漳带海洋线虫与底栖桡足类丰度比度多在16.3以下,表明厦大海边和大屿潮间带未受明显污染。刚放虾苗的虾池,小型底栖动物贫乏,随着时  相似文献   
104.
对黄,东海及其邻近海域马面历年(1974—1986年)渔获量变化与Elnino现象关系并结合捕捞强度进行一些初步分析,总结出渔获量变化规律,为合理开发渔业资源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105.
真光层是海洋浮游生物活动最为活跃的区域,其间发生的颗粒动力学过程及其机制对于海洋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着重要影响,利用放射性核素示踪海洋真光层颗粒动力学过程成为近年来海洋科学的前沿课题。 介绍了该领域  相似文献   
106.
234Th的固/液分配看海洋胶体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1994—1995年期间,利用β计数法实测了南沙群岛海域、南海东北部海域、厦门湾塔角附近海域和九龙江河口区共计116份海水样品中溶解态与颗粒态234Th的放射性比活度。结果表明,颗粒态234Th占总34Th的份额大小顺序为:九龙江河口区>厦门海塔角附近海域>南沙海域。南海东北部海域。234Th的条件分配系数Kd介于1.1×104—20×106dm3/kg之间,平均为2.2×105dm3/kdKd与总悬浮颗粒物含量(7SAN呈负相关关系:lg(Kd)=-0.59·lg(TSM)+5.67,这一“颗粒物浓度效应”可归因于海洋胶体物质的存在。由上述关系获得4个研究海区胶体浓度与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函数关系:Cc=f(TSM0.59)。  相似文献   
107.
4种海洋单胞藻生化组成的环境因子效应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应用14C示踪法测定4种海洋单胞藻的光合作用速率,研究光、温度和营养盐等环境因子对藻类细胞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三角褐指藻、盐藻、中肋骨条藻和等鞭金藻适宜生长的光强范围为5.8×103~15×103lx.4种单胞藻光合作用速率随光强增加而增大,其中盐藻和等鞭金藻的光响应比较明显.随光强增加,4种单胞藻细胞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及其变化量呈增加趋势,而蛋白质含量及其变化量则减少,脂类含量变化很小.三角褐指藻、盐藻、中肋骨条藻和等鞭金藻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14、26、21、26℃左右.在上述4个实验温度时,4种单胞藻光合作用速率最高,细胞内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含量及其变化量也达到最大值.三角褐指藻、盐藻、中肋骨条藻和等鞭金藻光合作用过程的表观活化能(E)分别为:23.2、38.5、22.4和61.7KJ/mol,温度系数(Q10)分别为:1.74、1.74.1.38和1.69.三角褐指藻和中肋骨条藻在氮磷比(N/P)为16时,盐藻和等鞭金藻在氮磷比为28时,光合作用速率最大.在N/P为16时,4种单胞藻细胞内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含量和变化量均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08.
朱长寿  陈栩  黄加祺 《台湾海峡》1999,18(3):309-313
根据1990年5月至1991年1月采自湄洲岛海域的浮游动物样品,鉴定出10种终生浮游动物和12类阶段性浮游幼体,桡足类的种类和数量在群落中均占优势。中华哲水蚤、精致真刺水蚤、中华假磷虾、肥胖箭虫和短尾类溲状幼体为主要优势种。海龙箭虫、拟经车浅室水母、针刺真浮莹等10种,四季都有分布,本文还描述了总生物量,总个体和主要种类的分布,并对夏季浮游动物的分布与上升流的关系,以及总生物量季节纱明显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9.
南沙渚碧礁生态系有机碳的分布及周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9 年 4 月对我国南沙群岛渚碧礁海水中溶解有机碳的分布及礁坪区颗粒有机碳 (POC) 和溶解有机碳 (DOC) 的周日变化特征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渚碧礁表层海水 DOC 变化范围为 1.43~3.62 mg/L,平均为 2.16 mg/L,含量分布大致表现为礁坪区>潟湖>礁外。潟湖 DOC 的垂直分布大致表现为表层高于底层,可能与表层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关。礁坪区 POC 及 DOC 都呈现显著的周日变化特征,POC 呈现夜晚高,白天低的特点,浮游植物的昼夜垂直移动可能是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DOC 的周日变化则主要受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及细菌等生物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0.
头足类是否具有色觉,是一个近70年来逐渐被人们重视、讨论的课题。Hess(1910年)用枪乌贼为材料,观察其瞳孔反应,提出该动物是色盲的。相隔四年,Frhlich观测四种章鱼游离眼的视网膜电图(ERG),认为这些动物具辨色能力、有色觉。而Pléron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