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0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东莞为切入口,基于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以东莞市东城区为例分析了人口快速城市化中外来人口边缘化、本地人口“二世祖”现象、城市空间形态混乱和社会问题突出等问题,并从导致人口快速城市化的原因入手分析,得出:经济方面——世界制造业在中国的低端平民化、引力方面——粗放的工业房地产、社会方面——文化的对立与人性异化3个主要原因.最后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调控措施,企图为解决全国人口快速城市化问题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2.
近50年来东莞气温年际变化的长期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东莞1957~2001年的全年和各个季节的气温序列,计算了它们的统计特征量、功率谱、长期趋势和突变现象。结果表明:(1)东莞气温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且不呈现正态分布,属于有偏的高峰态或低峰态分布。(2)近50年来,东莞气温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近10多年来,平均气温迅速上升约1.5℃;而且除了春季以外,其它季节1980年代中期~1990年代初发生了增温突变;这明显反映出改革开放和城市化对东莞气温的影响。(3)除了春季外,其它季节的气温都存在一定的显著振荡周期,有的还含有很强的超长期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3.
广东省东莞市1998~2003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金利  匡耀求  黄宁生  吴志峰  刘宇 《热带地理》2006,26(2):102-107,128
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定量研究广东省东莞市1998~2003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6年来东莞市的总生态足迹显现较快的上升趋势,每年平均增长12.9%,总生态承载力也是逐年上升(9%),但总生态赤字越来越大;从生态足迹的供需结构看,耕地和化石燃料用地的供需矛盾非常突出,林地、草地和水域供需相对较小.总的来说,东莞市的生态足迹已远超过其生态承载力,已对生态系统构成极大压力.从长远发展看,东莞市应该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控制人口数量,并倡导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同时要加强替代资源开发研究,以实现该地区发展  相似文献   
24.
利用NECP/NCRE再分析资料、雷达观测及自动气象站等观测资料,对2011年7月中旬东莞两轮区域性强降水过程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范围强降水过程是在西南季风爆发、ITCZ北抬与高空东亚大槽南压的共同作用下产生,而东莞地区两轮强降水是低层区域切变辐合发展及移动触发的。  相似文献   
25.
在地震小区划、概率设定地震和广泛收集地震地质、建(构)筑物、生命线工程、地震次生灾害源、社会环境与经济人口数据等的基础上,对东莞市区89.3 km2范围工作区开展震害预测与防御对策研究,得到不同烈度下建(构)筑物、生命线工程的震害分析结果,以及地震次生灾害影响、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评估结果,对工作区及东莞市的抗震能力进行...  相似文献   
26.
基于“人口红利”视角的东莞市产业经济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依靠外来劳动力发展经济最典型的地区东莞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口红利对东莞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外来工对东莞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东莞利用人口红利发展"外来工经济"的特征明显。但人口红利对东莞在产业升级、社会治安、资源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上也存在不利影响。东莞市面临着经济和社会双转型的问题,必须从以"廉价劳动力优势"换取积累的模式转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轨道,可以通过转化加强职业教育投入、重视本土企业发展等措施应对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7.
黄颖敏  薛德升 《热带地理》2016,36(5):795-80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央―地方政府之间的分权化和分税制改革,地方政府在推动城市与经济的发展中通常表现为企业主义行为,并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是,经过30 多年的发展,地方政府企业主义是否仍然行之有效?文章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东莞厚街镇的赤岭社区为例,对中国地方政府企业主义行为发生的源头--半城市化地区社区发展与转型进行研究,解析新时期地方政府企业化的特征、作用机制及应对危机的方式。结论认为:1)地方政府企业主义行为推动了改革开放以来半城市化地区社区(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转型,但是在外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企业主义行为在社区尺度不再行之有效;2)社区(村级)体制改革也是一种城市管治方式,半城市化地区的社区发展适时需要管治的进入;3)全球化是影响地方政府企业主义行为的直接动力;4)在中国的城市管治中,社会力量还相对较弱。在未来地方政府企业主义的研究中,应更多关注来自基层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28.
调查东莞内陆自然水域1982-1984和2005-2010年的鱼类资源。结果显示,1982-1984年,有鱼类151种,分隶17目44科,其中洄游性鱼类8种,河口性鱼类47种。纯淡水鱼类中,鲤形目67种,鲇形目14种,组成东莞纯淡水鱼类的主体,约占84.4%;河口鱼类中,鲈形目26种,与鲱、鲻形目组成东莞沿岸、三角洲水网咸淡水鱼类的主体,约占76.7%。鲤形目、鲈形目和鲇形目组成东莞内陆自然水域原生态鱼类的主体,约占鱼类总数的80.1%。2005-2010年的复查结果,仅存鱼类107种,分隶18目40科,其中原土著鱼类96种,隶属15目34科。近30年间,有2目10科56种土著鱼类消失,减少37.1%,生物多样性下降;外来入侵鱼类增多3目6科11种,从原先占有比例的2.6%增至14%。分析主要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征以及鱼类资源变动原因,探讨鱼类资源的利用、增殖和保护。  相似文献   
29.
利用东莞市板岭国家基本站EC9810B O3分析仪和常规气象观测数据,用逐步回归法建立回归方程预报臭氧浓度,预报检验结果表明:预报值能较好反映臭氧浓度的逐日和逐时变化趋势,其平均绝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标准差都较小,说明预报方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对于极高和极低浓度值,或浓度值出现大幅度变化,预报值与实况值有一定的偏差。  相似文献   
30.
已有的多智能体人口模型没有考虑劳动力供需关系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在快速工业化地区模拟中具有局限性。提出了基于劳动力市场均衡的人口空间分布模型(SPM-ELM),建立了经济发展的劳动力需求与人口劳动力供给之间的关系,利用多智能体方法对劳动力市场均衡条件下的人口区位选择行为进行了建模,实现人口规模估算与空间分布模拟。并选取东莞市作为试验区验证了SPM-ELM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